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15

第115章 谈“为什么?”

你们可以问问自己,在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中,你们提出过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独立探讨和回答过什么问题?你们发表的文章中有没有问题,还是仅是没有问题的论述?你们在开题报告中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论文的核心内容?我没有问你们读过哪些书,因为书读得再多而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也是白搭。

有人说哲学家像小孩,或者说小孩像哲学家。哲学家与小孩子有个共同点,这就是提问,总是在问“为什么?”。小孩最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为什么地球动而我们不会跟着动?总之,领着孩子上街,要不断地回答他的提问。哲学也是提问。不同的是孩子没有概念思维,他的提问都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提问,碰见什么问什么。哲学家的提问是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提问。哲学问题都是普遍性的问题,属于概念思维领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能提出新问题的哲学家。提问题,等于悬挂黄榜。一个哲学家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可以推动同时代人甚至以后多少代哲学思维的发展。我曾记得我学习哲学时,听过有名的哲学家讲康德哲学,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这好懂,讲到康德关于先天分析判断何以可能时,老师急得团团转,我们都如同腾云驾雾,不知所云。至今好像哲学家也说不清先天分析判断何以可能,这成为认识论中的一大难题,哲学史上的悬案。

马克思非常重视问题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他关于问题重要性的著名论断,理论工作者们耳熟能详,人人皆知。在实践中、在研究中,真正注重提问题的并不多,更不用说提出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缺点是,写文章或写书注意的不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而是构建体系。用众所周知的东西、用貌似高深晦涩难懂的东西、用自我创造的概念,构筑一个所谓的体系,也许你们认为这就是研究哲学。其实这种没有问题的体系,如同一栋曲径通幽的深宅大院,很大、很空。站在门口往里瞧,很吓人,但真正坐下读,你们会发现除了概念套概念,什么东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