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11

第111章 谈新与旧

历史发展的本质,就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思想代替旧思想。时变则事变,革故鼎新是普遍规律。庄子曾以舟与车为例说明适时变化的必要性。他说:“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也?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舟只适用于水,车适用于陆地。周鲁时代不同,不可能把周的一套搬到鲁国来。

可是,新旧事物和制度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在现实中,总是能发现历史的影子。其中有些是不适合新时代的旧制度、旧思想的残余,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慢慢消退。可有些是积极因素,它会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存在,它表现为历史的连续性。我们以科举制度为例。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度是对魏晋时代的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的一次巨大革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性不合理现象,这是中国文官制度的一大创造,为平民中的杰出人物开辟了一条参与政治的道路,扩大了封建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个制度从隋大业三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段时间,通过科举选拔的确出现了一批政治家。可是随着年代日久,科举制这一原本是重大官吏选拔制革新成果的新制度的弊端逐步呈现。不仅是科场舞弊,更严重的是科举的课目和题目程式化,考试变为为圣人立言,并无真才实学。不仅影响了官员的质量,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的方向。因此,到清末,废科举、办学校已成为改革必然之势。可以废除科举制度,但考试制度并不会因废除科举制而消失。考试作为选拔的一种方式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世界各国都有各种不同的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制度。

全国革命胜利之前,我们的干部是革命干部,所有参加革命的人都是革命干部,革命干部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全国革命胜利之后,凡是参加工作的人自然是大大小小的国家事业机关的干部;大学生毕业分配是国家干部的重要来源,不存在再考试问题。中国当代公务员的国考,是改革开放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举措。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办法,但改正了原有科举制度的缺点。公务员考试获得的是资格而不是功名,可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也可自主择业。而且,国考合格不是做官而是当公务员,逐步积累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公务员考试制度改变了获得文凭即获得干部身份的流弊,是真正培养各个工作岗位有工作才能的后备队伍,其中涌现了一批既有实际文化素质又有实际经验的治国理政的人。

公务员考试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但人们能从中看到中国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如果只知道新与旧有界线而不知道它们有联系,那就是根本没有历史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