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223700000094

第94章 愿用家财买太阳——记周清泉与他的武校

长兴西北山区有一块神秘的土地,当年备战备荒时以“八三”命名,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群山环绕,古树参天,一年四季水流潺潺,鸟鸣啾啾。

周清泉创立的华东八三武术学校就坐落在山谷里,古幽的环境正合一句古语:“练功宜心静,山水助我情。”

(一)

创办一所跨世纪的一流武校,这是周清泉的梦想。尽管他并没有万贯家财,但他有夸父逐日般的刻苦耐劳、追求理想的精神。

出生浙江平阳的周清泉,4岁时因家境困难,曾一度寄养在长兴太傅一亲戚家。12岁那年,他辍学离开了无力供养他的家,四处打工谋生。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造就了他百折不挠的个性。有一次,听大人说福建有武师传艺,从小就喜欢武术的他便决定横穿福建省去寻找武林中人。12岁的少年开始了他传奇式的征程,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逢山过山,逢河过河,整整步行一个多月,最后来到江西南山。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只能临时打几只竹篮卖了以果腹度日。一天,他又来到半山腰砍伐毛竹,不幸被毒蛇咬伤,伤口肿痛使他不能行走。奄奄一息的他被困在山上,生活似已把这个少年逼到了绝境。然而绝处逢生,他被深居南山的长老韩元吾一个徒弟发现后背上山寺,在韩元吾长老的疗救下活了过来。周清泉事后得知长老是位武林高手,便苦苦哀求,终于感动了长老。从此,在这深山之中,周清泉习武6年,以“肯吃苦”、“仗义”而获得“义客”和“南山八大快手”之一的声誉。

功成下山,周清泉先后在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地传授武艺,弟子多达6000余人。1984年,回到家乡平阳,悉心从事教练和武术研究工作。他不仅精通多种拳械功夫,而且运用武术与功法的理论,创编武术教学资料和拳械套路40余套,还根据力学原理发明了“武术击打人形气靶”,并获得国家专利。

这时,痴情痴性又一心想弘扬民族文化的周清泉又一次梦想开了,渴望用他的全部精力办一所一流的武校:全部古典式建筑,能容纳3000名学生,既习武又学文。为此,他几天不吃不睡,根据自己的设想画了一张图,挂在墙上,痴痴地端详着,但至少1500万元的投资,对他来说近乎天文数字? ?

周清泉终于明白,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像夸父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奔跑。

(二)

1993年10月,周清泉来到阔别30多年的第二故乡长兴。这里的山水曾养育过他,今天徜徉在幼时割草、捉迷藏的山谷中,心头的那一个梦想也渐渐明朗起来。长兴,是他涌泉相报的地方,而“全国体育先进县”正是自己的用武之地。想到这里,他大步流星地走出山谷。这时,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周清泉就这样地迎上去,如同追逐他的梦想。

说干就干,周清泉返回平阳,变卖了所有的家产。20多万元的家产可以让一般人过上小康生活,但要建一所正规的学校,却是远远不够的。一下子就陷入困境的周清泉东借西贷,总算凑了40多万元,在“八三”的那个山谷安营扎寨,时间是1994年的5月。

一连4个月,周清泉合衣睡在水泥地板上,蚊叮虫咬,吃的是方便面、馊面包,好在他是个吃足了苦又不怕苦的人。“办不了武校,我连讨饭都没资格”,他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跑批文,办校舍,添设施,请教练,时间就在走梅花桩似地艰难度过。有一次,他去县教委办事,人未坐稳,突然眼前发黑,竟一头栽了下去。他身边的一名学生急送他到医院治疗,等他清醒过来,硬是拔掉针头,喝下那大半瓶葡萄糖,又跨进了教委办公楼。

当年6月17日,华东“八三”武校终于获得有关部门批准。为办成一所“叫得响”的学校,周清泉严把质量关,先是规定了一个“三不取”:身份不明或家长反对者不取,有偷盗行为、作风不良者不取,非练武之材者不取;后又提出了“德才兼备,文武并举”的校风口号。

(三)

有道是“严师出高徒”,周清泉的军事化管理,在长兴教育界是出了名的。

学生每天5时起床,6节文化或理论课,下午3小时训练,晚上9时熄灯。校门口有学员轮流站岗,没有校长准许,学生不准出校门。学校特别注重学生自强、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规定学生每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有两名家住平阳的学生违反校规,尽管学生及其家长苦苦相求,但周清泉还是狠狠心勒令他们退学。他对家长说:“武校办得不好,我丢的是平阳人的脸面。”

前年6月,全县中学校长在武校开会,看到偌大的校园干净整洁,走进寝室就像进入战士的营房,一切井然有序。有几个曾是自己学校有名的“捣蛋鬼”,在这里竟已有规有矩,面目一新,校长们个个赞不绝口。会后,不少校长还专门带领师生前去参观。

不过,周清泉要求更高的是爱护学生。他常对教职员工说:“我们的学生来自5个省,他们的父母虽然信得过我们这所学校,路远迢迢把孩子送来,可心里还是丢不下的,说不定此刻正在家中流眼泪呢。我们如果对学生缺少爱心,就是失掉良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12月间的一个半夜里,一学生发了高烧。周清泉得知后,马上把学生送到医院治疗。像这样的事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不仅如此,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要求,他总是千方百计去满足。上学期开学初,周清泉又一次召集学生开会,鼓励他们大胆提建议。这些天真幼稚的学生当然不了解学校的困难,有提出买健身器,有希望增添块大地毯,有要求多买几块摔跤垫等等。就是这些学生的“信口之言”,却成了校长的“金科玉律”。学生发言一结束,周清泉就笑眯眯地答复说:“只要你们答应我一定好好学习,你们的要求下个星期就会兑现。”第二天,他就布置办理,不到一星期,大多数办齐。数万元的资金,就凭这些娃娃们的七嘴八舌花去了。

他对学生如此,可对自己3岁的幼儿又是怎样呢?一次,他外出办事,回校后从身上摸出一包糖给儿子吃。儿子拿了糖问母亲:“今天爸爸为啥给我糖吃,是不是我今天特别乖?”可见他平时能给儿子的爱有多少呵。又有谁能想到他们一家人的寝室竟如此简陋:一张普通双人床、一张办公桌、一只书柜、一台电视机、两只小木凳,此外别无所有。平时,他们总是在食堂和学生同吃,从不开小灶,忙时就方便面一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清泉的妻子曾松平,一位难得的好女人。年仅30岁的她不慕荣华,甘心情愿地跟着丈夫来到这山坳里,对丈夫事业的理解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校内的一切,她能做的都做了,食堂、寝室、学生的生活、教员的起居,她的温良慈爱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凝聚力。无论是谁,有什么心思或要求,都愿意跟她说。武校的学生教员,老老少少都亲热地喊她一声“师母”。

(四)

周清泉的办学精神得到了各界朋友的推崇。这里我们抄录一首诗,是江西省武宁一位教师特地赠给周清泉的。

七律·赞华东八三武术学校

清贫筹谋苦心操,

泉浇八三武术苗。

文出优生登科榜,

武有健儿竞折腰。

德才兼备育桃李,

文武并举选凤麟。

崇文尚武酬壮志,

仗义谦逊不自骄。

武校办学两年多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由当初的40余人发展到500多人,教职员工近70人。建校以来,前往参观者已超3万人次。

1994年,该校被评为长兴县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周清泉被授予湖州市1995年度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称号。

到目前为止,该校已有7名学生分别被北京体院、上海体院、省公安学校等院校录取,有9人被输送到用人单位聘为保安人员。

上学期期终,该校职高班学生参加市职教系列结业会考,在全市30所职教类学校中取得了数学第一、语文第二的佳绩。

最令周清泉兴奋不已的是,他筹备已久的扩建新校的计划已启动,选址太湖西岸麒麟山下,力争用3年时间去实现那张至今仍挂在墙上的蓝图。

当然,多次声明“不带走长兴一分钱”的周清泉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尽管长兴县政府和县教委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但负债办学的他仍在苦苦地煎熬着。说到钱,他那充满自信的脸上立刻阴云密布,话也不流利了,“挺,挺过一天,就是明天。”

决不能退缩,因为周清泉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就像夸父前方的那片桃林在召唤着他。那就是他写在办学申请报告上的一段话:“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无数高人的精血凝炼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体现,我一生只做中华武术的忠实信徒。”他也曾多次对人说道:“人来之易,既然生存在这个时代里,应该服务于时代,否则就是浪费人生。”这可以说是一句“凡人名言”吧。

正是心怀这个信念,周清泉为了他的学校,为了他的理想,在急急奔跑着,在苦苦挣扎着,到处唱着他最喜欢的枟样样红枠,歌词中有一句话令他心驰神往———“愿用家财万贯,买个太阳不下山? ?”

(原载1996年8月24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