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223700000091

第91章 废墟上崛起新农村

走进今天的青川,到处都是建设工场。

“深山缠玉带,公路通山巅。”在这里,劈山拦河修筑起的一条条乡村公路,改变了山里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状态,一幢幢水泥钢筋浇注的永久性住房更让他们从此有了新家。

“有了家,还得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才组成美好家园。”对于援建干部的想法,用马鹿乡党委书记马军勇的话说来,“你们浙江人的眼界,还真是没话说。”

穿过名为“豁然”的10多米长隧道,我们来到该乡的砂石村。这里俨然是一个江南山村,小桥流水人家,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民居整饬一新,老年活动室、阅览室、健身路径等一应俱全。

村中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顺着地形弯弯曲曲,两排白色的栏杆错落有致,路边有序地安放着公共垃圾箱,让人仿佛走进的不是山村,而是公园。走一段路,就会见到一盏太阳能路灯,高高的十分醒目。

“比湖州农村还要现代化。”同行的一名记者笑着说。湖州援建指挥部综合组长徐靖介绍,这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节能需要,特地从外地引进了20盏太阳能路灯,每盏7000多元钱。

一年多前的砂石村满目疮痍,到处残垣断壁,村里的宣传牌上有一幅图片,告诉我们整治前的村庄环境。1400多人口的砂石村,位于竹园镇进入马鹿的南大门,400多户人家相对集中在一个大山谷里。贯穿全村的武陵溪,过去由于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早已成了“龙须沟”。

在帮助乡亲们建起新房的同时,湖州援建指挥部一开始就考虑借鉴湖州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路两治三改四加强”的整治思路。

“不能简单地复制,必须因地制宜,保留这里的川北特色。”指挥部从湖州请来市规划设计院、建设部门村镇处的10多名技术人员和当地的建设专家一起调研,量身定做,作出规划,又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并多次召开指挥部、乡、村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整治方案,最后交村民大会讨论。

整治方案很快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建设,不少农户还主动让出部分宅基地。对于“地无三尺平”的山区来说,宅基地着实金贵,家住武陵溪旁的王大树第一个忍痛割爱。她家在住房重建时让出了200多平方米土地,建起了村里的公共厕所和小花园。

我们慕名找到王大树家。门口的“自得”桥架通南北,清澈的小溪里鹅鸭成群,小花园也是像模像样的,农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56岁的王大姐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村民们现在过上了新的农家生活。有了“怡然”、“自得”两座木桥,走村串户再也不用爬上爬下过溪;有了水泥路,不怕下雨路难走;有了路灯,也不怕天黑找不到路了。还有她从没见过的新鲜事,家里日常污水全部进入处理池,经过净化后再排放到村中的溪流中,一点污染也没有了。

当说起让地的事,她说:“儿子媳妇特意交待我的,不能要村里一分钱。”在母亲眼里,儿子、儿媳是见过世面的人。

媳妇徐桂青一边收拾着新家,一边接过婆婆的话题。她与丈夫震前在浙江打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如今家乡条件好了,家里新盖了两层楼房,两口子准备在家跑运输。守着新家,守着一双儿女,徐桂青一脸幸福。

“我现在就盼自己身体好,多享受几年。”告别时,王大树说了她朴实的心愿。

“砂石村变整洁了,也变得漂亮了。”村支部副书记徐富明告诉记者,整治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习惯也改了,村委会在援建干部的帮忙下,起草了有15条内容的“村规民约”和“村庄环境保护制度”,今年6月11日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保护好家园,大家都比较自觉,门前保洁不用提醒。”他说。

原先村里的房子,大多毛坯砖墙裸露。现在,每家每户的外墙都进行了粉刷,每平方米给20元补助,没掏农户一分钱。徐富明家的房子大地震中3间房屋全部倒塌,在政府补助下,一幢二层楼的漂亮农居拔地而起。

在村民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整治中的一件事。原来,武陵溪一到枯水季节,河道里的垃圾发臭,村民的洗刷都成了困难。援建人员经过多次勘察,决定在河道里每隔几十米筑一道小堤坝用来蓄水。然而,援建方案中并没有这一内容,他们就自己捐了款,又买来材料,利用休息时间清理河堤垃圾,筑了9道堤坝,也就有了9个微型水库。

“没有水是我们最大的困难之一,湖州指挥部的同志捐款为我们修筑河坝,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清理垃圾,也没有理由不把武陵溪保护好。”站在村民中,当了8年村干部的徐富明大声说道,好像也有说给村民听的意思。

与马鹿乡相距不远的七佛乡芙蓉村,在长兴县指挥部的援助下,桂溪沟至七岔口“两点一线”的村庄美化绿化工程已经顺利完成。他们结合新村重建工作,对每户农家的住房、庭院和环境做了规划和设计,通过整治,取得了“道路硬化、墙面白化、地面洁花、场地绿化、节点亮化、沿途文化”的效果,芙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青川,一个个美丽家园正在兴起。

规划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湖州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目前正通过援建平台在马鹿、七佛、楼子三乡移栽、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