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223700000090

第90章 “我们的条件向前跨越了50年”

路,对于大山深处的青川人民来说,可谓命脉。

“晴天河当路,雨天路变河。”离开楼子乡燕子村,回头望着身后山腰上那断断续续的一条线。眼见为实,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蜀道难”。

越野车在一条一米多宽的泥泞山路上滑行了半个多小时,经过孟江口桥,转弯驶上平坦的水泥路,几分钟时间就到了乡政府所在地的马安村。

楼子乡辖两个村,2400多人口散居在两个大山的峡谷里。德清县指挥部的同志介绍说,从七佛乡往楼子乡不同方向的两个村都只有10多公里路,以前没有一个小时肯定到不了。按照规划,通向燕子村的山路拓宽硬化工程也即将展开。

“在我们这儿,人比车跑得快,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都是一个速度,一个半小时到七佛,要是遇上两车卡住,四五个小时出趟门是常有的事。”在马安村村头,我们遇上村主任蒋锡雄,他告诉记者,“前两天,我们坐小车从七佛到家门口,只花了14分钟。”

与燕子村民相比,马鹿乡砂石村村民要幸运得多。自从村里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新添了摩托车,还有不少农户购置了汽车、拖拉机。同属一个行政村的何家村自然村,94户人家通上“希望路”已指日可待。

何家村坐落在距离中心村三四公里左右的大山上,修了路,过去爬山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省去一半时间。

在山腰上的一个筑路现场,村民们正忙着在填铺路基。在场的村干部何乃堂告诉我们,村民都是自发赶来的。这个村靠养猪、种植核桃和外出打工谋生,过去任何物品都是用一只竹篓子背上背下的,日子过得艰难。

正在干活的一位老大嫂误将记者当作援建指挥部人员,跑上前紧紧拉住我们的手。原来,村里规划的水泥路筑到何家村,与68岁的李天秀家还有一公里的路。“只要修路,我们干活不要钱。”直到我们答应与指挥部沟通,李大嫂这才开心地放了手。

我们翻阅了市指挥部给的材料,按照进度,到明年春天,总长65公里的乡村公路全部竣工,马鹿、七佛、楼子三乡18个行政村,村村通上康庄路,惠及的远不止生活在这里的1畅5万人口。

难怪马安村的老蒋一说起援建工作,指着脚下的水泥路说道:“一个字,好,再加一个字,很好!”

离开马安村,我们来到七佛乡,一座漂亮的校园进入眼帘。七佛乡中心小学是长兴县援建的一个项目,去年12月16日开工,今年6月6日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是青川县重建的62所学校中第一所竣工合格的学校。

学校建设面积2997平方米,包括3层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食堂,配备塑胶球场等教育辅助设施,是200多名七佛小朋友的乐园。

青川人热情又健谈。在校门口,一位姓鲜的老师握着记者的手说:“想破脑壳子,也不会想到能有这么好的一所学校。”

与鲜老师同感的自然还有马鹿乡、楼子乡的师生。14岁的何娇是马鹿中学八年级4班的学生,在她眼里,新学校“比电视里放的好看多了”。

马鹿中学校长黄光春的感触更深。据他介绍,如今相邻的中小学,中学是原址扩建,小学是从山上搬迁出来的,因为土地征迁使得工期耽搁了40多天。只用了173天,原来的一片板房与田地变成了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两个校园。

“说实话,以前我们建一幢楼都要花半年多,那个时候我们对新学年搬进新校园是一点信心都没有。”黄光春说。

是援建干部、建设人员和学校有关方面克服了征地难、时间紧、取材远、水电供应不足、自然灾害频繁、余震不断、地形复杂等困难,奇迹般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建设。

湖州市指挥部工程组组长郑健明说:“当时,条件之差,一言难尽,这里有句俗语,‘地无三尺平,有河无砂可用,有路无桥可通,有山无石可取,有木无树可用’,说的确是实情,可指挥部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浙江大学帮助设计的规划不得有一点更动,少一棵树都不行。”

指挥长带头,指挥部的有关人员吃住在工地上。特别是“7 · 16”洪灾过后,从早上6点起床,到深夜一二点钟休息,成了他们的日程安排,直到8月28日两校竣工。

湖州援建干部张启标,是这个团队的优秀代表。他三度入川,连续夜以继日的工作,终因疲劳过度,病倒在援建现场。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他仅休整了三个月,又再一次入川,继续奋战在援建前线? ?

“我们的条件向前跨越了50年。”一位当地干部一语道出援建人的功劳,“是浙江人民给我们的生活送来了新希望。”

浙江有个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如今在青川有了个“十镇示范百村整治”的“十百工程”。援建工作结合农房重建,把示范村庄综合整治作为切入点,于是出现了马鹿乡砂石村、七佛乡芙蓉村等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