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经一日一谈
12217800000009

第9章 识大体而弃细务

【原文】

治理之道,不贵苟难,治敦①大体,不尚苛细。政务平易,不贵苟难。

【注释】

①敦:治理。

【译文】

统治之术应看重大的方面,不推崇繁琐细微。办理政务,以平和简易之事为本,不以庞大艰难之事为贵。

【智解】

领导者的责任和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要识大体而弃细务,这一法则就很重要。荀子曾说:“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官”者,管理、统治也。荀子此话的含义是,帝王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他们,官吏的才能在于能够处理具体的事务。对于君主和臣子,才能的含义是迥异的。

这就是说,作为管理者,主要的工作是选拔合适的人才并让他们各尽其能地为自己服务。帝王的才能集中体现在“御人”上,管好手下人等才是正途,而具体的事务则并非君主的首要业务。领导者在战略上要成竹在胸,要充分发挥自己统筹全局的能力,而不要去干涉具体事务的实行,要给手下的人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

识大体、弃细务是一种“无为而治”,即知人善任适当分权,最高管理层只有适当分权,才能使自己从大量的、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设计和实施重大的战略决策,保证组织宗旨、目标的实现,确保组织的前途、未来。当大量管理的日常业务权力下放以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者,也就可以根据自身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他们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处理。

知人善任,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李世民十三岁便跟随父亲李渊东征西讨,终于辅助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王朝。《资治通鉴》上说:“上励精图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意思是说,唐太宗励精图治,常常向大臣魏徵求意见,而且魏徵也直言不讳地进献忠言,太宗很高兴地听取和采纳了他的建议。可见善于任用刚正不阿、敢于秉公谏言的臣子,是唐太宗成为一代名君的原因之一。唐太宗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除大臣魏徵善直谏以外,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历史上的“房谋杜断”传为美谈。两人同心计谋,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当名臣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前去吊唁,并对左右人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徵殁,朕亡一镜矣!”能如此善于任用贤臣,以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唐太宗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人了。

也并不是所有领导者都像唐太宗一样懂得为君之道。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孔明便是一例。观其业绩可称得上显赫: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所有人所折服。但是他却犯下了“事必躬亲”的错误。结果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共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刘备死后,孔明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在前线与曹操多年作战,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可孔明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对魏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也不予采纳,连先锋也不让其做。却让只会夸夸其谈的马稷当了先锋。孔明对马稷也是心中没底。便亲自督大军在后,结果还是一出祁山,便因马稷失街亭而败北。刘备临终时,曾叮嘱大将李严主管军务。孔明执政后,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而仍是“事无巨细”,两人矛盾日益加深。终于导致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随后孔明便亲自抓起了运粮事宜,耗费了无数精力,亲自设计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孔明不善授权、事必躬亲,最终累死在阵前。令人悲叹不已,如果当时他懂得任用人才,放手让部下施展才干,而自己只负责主掌全局的话,三国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未可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领导者如同一位厨师,而他率领的部下就如同调料一样,要想做出佳肴美味来,厨师负有主要的责任,用哪一种材料,如何搭配手中的调料是门高超的艺术。而领导者的才能也就体现在其中。如果用乐队来比喻这种关系的话,那么领导者无疑就是乐队的指挥,即使有再好的乐师和乐器,如果缺少了指挥这个统一调度者,也不会有和谐的乐曲奏出来。而指挥终究是指挥而非乐师,否则乐队也会乱了阵脚。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团体,其中蕴涵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美国管理协会前任会长罗仑斯·阿普里曾经为“管理”下过这样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妥。”可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常试图通过自己将事情办好,这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事事都管,对员工的工作指指点点,不但干扰了属下的工作,把具体事务扰得一团糟,而且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前景也会荒废了。曾经有一位领导者如此慨叹:“我真是太忙了,每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一年到头很少过节假日。”他对单位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如果某件事、某个环节没有过问到,总是放不下心。

这样的领导者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确实难能可贵。但从领导方法和实际工作的效果来看,事必躬亲,陷于具体事务,不但本人精力跟不上,也很难把每项工作都做好。领导既要善于谋划全局,又要善于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事必躬亲,则很难说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而且领导事必躬亲,容易使下属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