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至忘形,方为密契。独吾辈之于主人,宾主形迹断不可略。盖幕客之得,尽其言以行其志,全在主人。敬以致信,一言一动须主人有不敢简慢之意。忘形则易狎,狎则玩心生,再言有不听者矣。余与光山刘君仙圃甚洽。仙圃令平湖时,欲联齿叙之欢。余曰:“俟去馆日如何命。”同事者多笑之。先生不余迓也,故仙圃升任,余赠别诗有,“形迹略存宾主分,情怀雅逼弟兄真”之句。盖纪实云。
【译文】
与人交往达到不分你我的地步,才算亲密。唯独我们幕宾与主人间的礼仪规范不能忽略。幕宾能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全在于主人尊敬他、信任他。主人对他的一言一行不敢有所怠慢。忘形就容易不恭,不恭就会心生不敬,再劝谏主人就可能不听。我与光山刘仙圃相处得很融洽。仙圃做平湖县令时,曾要与我结拜兄弟。我说:“等我离开幕府的时候再说。”同事们大多讥笑我的愚腐,仙圃对我并不惊讶。所以仙圃提升后,我的赠别诗中有,“形迹略存宾主分,情怀雅逼弟兄真”的句子,就是写当时的事情。
【智解】
有一个成语叫“物极必反”,任何事情总要掌握个分寸,正所谓:“茶浓则苦,应如溪水清而淡之。”交友时,应淡而不淡,远而不远,平淡似水,和而不流。切不可因为友情的深入而无所顾及,友谊是需要以心呵护的。只有尊重你的朋友,方可以在处理朋友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其乐融融。
或许,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觉,觉得和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很是投脾气,谈得来,坐在一起便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总是舍不得分开,甚至近似痴狂,只愿形影不离才好。关系一近再近,一好再好,然而,结局往往是令人伤心的分离,而且很可能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其实,伤口一旦产生,即便愈合得怎样好,也难免会留下疤痕,恰似无论怎样细的线条,总会留下一道阴影,抹不去,擦不掉。这莫不就是失了分寸的缘故?
古语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现在大多用于形容情人间的思恋,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形容那些感情亲密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也免不了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且也往往是不愿为人所知或不想在别人面前显露的,过于亲密的关系犹如放大镜,会使彼此的缺点愈加明显地显现出来。所以相聚相守固然是令人欢欣鼓舞,但不宜过度。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细微的几乎模糊不清的界限。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极其令人不满,因为他们往往无法区分健全的和非健全的友谊。
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是双方的。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指导和保护你的义务,他们能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他只不过是朋友而已。
人人都有些隐私,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被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免。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朋友一生一起走,朋友要想交得长久,并非无道可循,其中和而不流便是应循之途的一种。有好多人认为,朋友之间无须讲礼,以为既然做了朋友又何必拘于小节,讲那些俗礼呢?其实,这种想法是偏颇的,是对交友不利的,有了这种念头很容易忽视了朋友之间最起码的相互尊重。谦恭和礼让作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像交通规则一样,遵守了便会路路畅通,秩序井然;违反了便可能交通阻塞,发生事故。礼貌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而并非人们所谓“俗套”。我们固然不赞成封建等级制度下产生的那一干子繁文缛节,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所谓去伪存真,礼貌对于含蓄的中国人之间的交往仍是不可少的。我们固然不是要让大家与朋友见面时也要打拱作揖,贬己崇人,过于谦让,那样只会令人感到虚假,反而使关系遭到破坏,却也不能朋友之间没有任何礼貌,那样便会令人自尊受挫,甚至尴尬不堪。
朋友交往时头脑应当清醒冷静,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强交,不苟绝,不当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应当恰如其分,浓淡适度。有句话“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倒颇能恰当地点出交友之道。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该装作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莫论吃亏沾光,过去即得;该聪明时,则又一定要聪明,大事情不可轻率,更不能盲听盲从,随波逐流。和,也和得,但不能对涉及原则的问题盲目附和;流,流不得,在原则问题上,应清醒认识,冷静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团和气,而失掉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正义之举,应尽力相助;邪恶之行,则不能助纣为虐,而应力阻力诫。
唐太宗时,大将尉迟恭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回,唐太宗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没想到,这吏部尚书唐俭不懂逢迎,又好逞强,使尽解数,将唐太宗逼得步步丢子,落花流水。唐太宗一时觉得没面子,又因平日唐俭言语直露,甚是不恭,便要治罪于他,派尉迟恭去搜罗唐俭的罪状。尉迟恭没有直接反抗,采取“和”的做法。回来后却又“不流”,劝谏唐太宗三思而行,闭口不提唐俭的短处。唐太宗火气消后,冷静下来,自觉无理,便作罢了事。
倘若尉迟恭一味地附和唐太宗,真正将唐俭的所谓“罪状”搜罗出来,致使唐俭被杀,等日后唐太宗冷静下来,又一定会治罪于尉迟恭,那可是害人害己,自讨苦吃。尉迟恭和而不流,巧妙地不去调查唐俭的“罪状”,又不至于使唐太宗情急出错,同时又保全了自己,并落得个好名声,可谓一石三鸟,三全齐美。
交友时,也要讲究和而不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心放宽,脚放正。恰当地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使友谊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