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经一日一谈
12217800000003

第3章 以宽厚的态度处世

【原文】

人无全德,亦无全才。所治官事必不能一无过举①,且好恶之口,不免异同。去官之后瑕疵易见,全赖接任官弥缝其闪失。居心刻薄②者,多好彰③前官之短,自形其长。前官以迁擢去,尚可解嘲。若缘事候代,寓舍有所传闻,必置身无地。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不留余地以处人者,人亦不留余地以相处。徒④伤厚德,为长者所鄙。

【注释】

①举,举动。

②刻薄:苛刻,冷酷无情。

③彰:宣扬。

④徒:只、仅仅。

【译文】

人的品德、才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居官处理政事,就可能有出错的地方。况且,人们善恶的标准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当官者离任之后,他为官时的缺点和失误,很容易被发现。这样,就完全需要并依靠接任官员弥补缺陷,掩饰失误。只有那些居心叵测的接任官,才喜欢大肆张扬前任官员的缺陷和失误,从而显示自己的才干。假若前任官员是因升迁而离职,那么这样做,还可以认为是聊以自慰,求得心理平衡;若是前任因事而候补等缺,倘若被其听到了,肯定会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以后的人看现在的人,就像现在的人看以前的人一样。如果和别人相处,而不给别人留一点儿余地,别人也不会给你留一点儿余地。这样做,伤害的只能是那些仁德忠厚之人。而正人君子是耻于这样做的。

【智解】

为官者应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以宽待人,和气生春,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这一道理其实很简单:不尊重别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也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入世之道。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谦退自如,方可成大气候。水能屈能伸,它常悄悄然,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旮旯。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其涵养,其深沉,其宽厚,正如一部活生生的《道德经》,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千古哲思,至理名言,老子真是个将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慧者!

曾国藩研读得入了迷。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既然用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他读罢《老子》,又读《庄子》,这其中深邃的哲理,浩瀚的智慧,都令他深深折服,悠然神往,心灵产生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共鸣。至此,曾国藩终于悟出了老庄和孔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结合既能作出掀天揭地的大事业,又可泰然处之,保持宁静谦退之心境。

宽和的待人,自己也会心平气和、轻松愉快,例如唐朝娄师德的弟弟“唾面自干”,再如春秋时鲍叔牙之对待管仲。反之,一个人如果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严厉指责别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你,自己也会因为不得人缘而愁闷苦恼,这真是伤人又伤己。

生活中,当然是朋友越多越好,正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即便是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也会遇到种种不该有的麻烦。

战国时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叫司马子期的人因为没有喝到羊肉羹而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中持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父亲临去世前曾交代,中山国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相报。”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这段话道出人际关系的微妙,结交一个朋友不容易,树立一个敌人倒是轻而易举。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山国王因为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与人结怨,多是因为“出恶声”的缘故。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其实仅仅是指责也会树下敌人,所以要避免树敌,你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轻易地去指责他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尊严,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伺机报复。所以,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否则好像是故意给对方难堪,显示你的高明之处。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以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心理”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给他以希望,他自然会对你有所感恩,将这份报恩的感情藏于心中,日后总要寻机将这份恩情还回去。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些,目的并不是贪图他人的回报,如果是那样的话,反而会被人瞧不起。

如果是因为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不打不相识”这句话蕴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种“发泄”,与其等别人“回泄”回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倒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

很多情况下,敌人是在与人争吵中树下的。在争吵中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便暂时取得口头上的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决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了会使你结怨树敌,还会破坏你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为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沟通设置了潜在的障碍。

如果你想化解自己与他人结下的仇怨,缓解紧张的关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德报怨,宽怀待人。当然,要做到不争,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需要有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