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尽心云者,非徇①主人之意而左右之也。凡居官者,其至亲骨肉未必尽明事理,而从仆胥吏类皆颐指气使②,无论利害所关,若辈③不能进言,即有效忠者,或能言之,而人微言轻,必不能劝其倾听。甚且逢彼之怒,谴责随之。惟幕友居宾师之分,其事之委折既了然于心,复礼与相抗,可以剀切④陈词,能辨论明确,自有导源回澜之力。故必尽心之,欲言而后为能尽其心。
【注释】
①徇:顺从。
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③若辈:此辈、这类人。
④剀切:切合事理,切实。
【译文】
所谓尽心,并不是唯主人意见是从。当官者的至亲骨肉,未必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至于他们身边的听差、仆役、小官之类,更加都是傲慢无礼,目空一切地指挥别人的人。不论和他们有无利害关系,他们都说不上一句话。即使他们中有忠心耿耿的人,或许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然而由于他们自身地位低微,所说的话分量也就不够,必定难以说动主人加以采纳。而且如果刚好遇到主人发怒心情不好,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责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幕僚才能做到他们所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幕僚往往多处在客人和教师这种特殊地位上,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委婉曲折,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又可以用有礼节的方式和主人相抗衡,陈述事理又切中要害,合情合理,也可以将是非得失辨别论述得清楚明了。这样,他们作为幕僚,自有开源节流、力挽狂澜的能力,所以说作为幕僚一定要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然后才能够做到尽心。
【智解】
精明练达,浑厚温和,是讲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待人接物既要有正派严格、宽厚平和的涵养,又要有精明练达、灵活圆通的智慧。这就是古人说的“方其中,圆其外”方圆结合的处世原则。一个人既能持身方正,又能灵活圆通地对待他人,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只有方正的原则性,没有圆通的灵活性,就不能团结、影响多数人,使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复杂化。
石涛《画语》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经和法是行事应该遵循的原则、法则。权和变是指执行原则、法则的时候,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和变化。这些虽然是针对绘画说的,也适用于做其他工作。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接触的人形形色色,贤愚不等,性格各异。只有冷静的思考,机敏的警觉,洞察世态人情的智慧,随机的才能,才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
《吕氏春秋》中也说过为政要因时而变的道理,治理国家要有法度,又不能死守法度;时代变了,法度也要变化。就像医生治病一样,病者万变,药方也应该万变。书中讲了三个故事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个故事:楚国人想渡河攻打宋国,先派人设置渡河的标记。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按之前设置的标志在夜里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如果水不涨,他们是可以按照标志顺利渡河的;现在水涨了,他们还是按原来设置的标志渡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第二个故事: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一把剑从船上掉到水里,立即在船边刻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下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不知道船已经移动了,而掉下水的剑是不动的。这种“刻舟求剑”的行为的确愚蠢可笑。
第三个故事:一个人要把一个小孩扔到江里去,小孩吓得哭起来。旁边的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小孩的父亲善于游泳。”他不知道父亲善于游泳、小孩却不一定善于游泳的道理,因此干出这种荒唐的事来。
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时势的变化,不断修改行动的计划和方案,否则就会干出像“楚人渡江”、“刻舟求剑”那样的蠢事。在人生道路上,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和严重的困难。这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严峻考验。有的人镇定从容,处变不惊,可以找到应对的妥善办法,从而克服困难,达到胜利的彼岸;有的人则惊慌失措,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秦末汉初的叔孙通,可算是一个懂得待时而动的聪明人。他原来是秦王朝的待诏博士,后来带一百个门生投靠刘邦,刘邦不喜欢儒生,他专门推荐“斩将搴旗之士”。他的弟子很有怨言。他对弟子们说:“现在是打天下的时候,你们能参加战斗吗?你们耐心等着,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刘邦登帝位以后,废除秦时仪法,结果“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很恼火。叔孙通看准这个机会,向刘邦建议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于是他邀请鲁国的儒生和他们的弟子共百余人操演皇帝上朝的礼仪。后来正式按这套礼仪举行朝典,没有人再敢喧哗失礼。刘邦非常高兴,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叔孙通为太常,赐五百金。叔孙通又趁机对刘邦说:“我的弟子跟随我很久了,这次和我一起制定、操演上朝的礼仪,希望陛下能重用他们。”结果,他的弟子都得到了“郎”的职位。叔孙通把刘邦赏的五百金也分给众弟子,弟子们皆大欢喜,说:“叔孙通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叔孙通的行为曾受到一些儒生的批评,的确他为人处世有逢迎讨好的庸俗作风。比如他为了讨好刘邦,脱下儒服,换上短装。但他能够识时务,待机而动,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司马迁也称赞他“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只是能够意识到时局的变化还不够,还要懂得采取相应的行动。有时会出现有利的时势、环境和条件,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取得成功;有时只能看到时势变化的趋势,但没有提供现成的有利条件和机会,这时就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趋势,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坐待时机。只有这样做到因时而动、晓以变通的人,才有可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取得应有的成就。
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是完全不变的,任何一种新生力量都有一个由弱至强的过程。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要急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强大自己的目的。而强者也不能恃强凌弱,不能因为自己力量强大,就贪心不足,仗势欺人。如果时时处处显示自己的强大,骄纵日盛,导致他人反抗,众叛亲离,最终也会由强变弱,分崩离析。这是不能忍强的结果。
在人际交往的社会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当然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以强示人无疑是一种挑衅,无形之中是对他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聪慧也是一种强大。聪明的臣子在和皇帝下棋的时候,都是胜中求败,以博取皇帝的欢心;机智的属下从来不过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防遮蔽上级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要能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炫耀自己的才华除了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嫉妒之外一无所获。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更容易遭受不幸和磨难。
作为强者,不能因其强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事事要求别人服从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应该注意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虚心找寻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表面上还要尽量掩饰自己的强壮,以达到真正的强大。
反过来讲,在处于弱势时,也不能因弱而表现得心虚力怯,因为一旦让敌人了解到你很虚弱,抓住你的弱点,攻击起来,你只有一败涂地。因此,本身能力不足,“大势”不佳,“人势”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不强出头,别人会不知你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冷静的观察,把握大环境的“脉搏”,等到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
有时你还需要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争。本来,以积极手段为自己争取权益,是百分之百应该的。可是若过于看重胜利,死守立场而忽略了对双方更有利、更重要的事情,实在划不来。试想,如果你希望加薪,却以强硬的态度迫使老板这样做,很少有能够取得成功的,即使如愿,双方关系也趋于恶化,以后在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一味地用强,只能把事情逼到绝境。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何不努力工作,让老板知道你的重要性,或积极主动的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等找到后再告诉他另一家公司正希望你跳槽。这样,双方都留有余地,老板赏识你的话自然会主动给你加薪,即使不加薪,双方的良好关系也没有被破坏,今后或许有合作的机会也未可知呢。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自然乐意为他“出头”,因为为他“出头”,既可做人情“投资”,享受他“出头”后的人情回馈,又可使自己的生存圈子单纯化。这个分析是绝对合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则的。
“太刚则易折,太柔则易废。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只要认清自己的力量和地位,选择最佳的策略,最终必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