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12217000000019

第19章 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3)

有的人开口闭口只会说:“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这样!”其实,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还要有别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赏,只会孤立了自己。有的人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反叛心理,例如过去佛光山有一位职员,确实也是个人才,但是只要我跟他说话,他一开口就说:“不是,不是啦!”我说:“我是,你不是。”他又再说:“师父,不是啦!”我说:“你怎么一直说我不是?”他说:“哎哟!对不起,我讲习惯了。”又好比有的人总是说:“不是这样,我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唉!在他而言,是在说道理,但是在别人看来却是一种不肯认错的行为。

另外,要能分辨什么事情是有罪的,什么又是福德之事,才不致铸成大错。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最近媒体报道“毒蛮牛事件”,歹徒即使有千面人之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后还是被警察抓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失足的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佛教鼓励青少年朋友们,要有菩萨的心、青年的力。有了菩萨的心,大愿心、清净心、慈悲心、般若心,还要有青年的力,承担力、辨别力、自制力、带动力。另外,年轻人在观念上要有正见,要亲近正派的善知识;在智慧上要能辨别,能明理。如此,想必就能过一个愉悦的青少年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一旦对事情感到不满或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请问大师,青少年要如何适度发泄情绪,父母、师长又当如何教育学生、子女,才不会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

星云大师:有人说情绪失调等问题,是由于压力太大造成的。其实不能把这些情况完全归罪于压力。我幼年在丛林出家,接受严苛教育,也没有躁郁、忧郁症啊!即使是苦不堪言,也要忍耐。说实在的,这个时代就是太自由、太开放,有了胡思乱想的空间和机会,才会造成这么多精神疾病的问题。

打开报纸、电视,几乎都是社会乱象的报道,没有深度、没有道德、没有善美的社会,怎么会不引发精神疾病呢?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忧郁症人口高达百万人。这是台湾的一个危机。过去是白色恐怖的台湾,现在恐怕是忧郁症的台湾。不只在台湾,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忧郁症是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社会进步,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却增加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令人闻之不胜唏嘘。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倘若长期压抑,有时会因为心理过度负担,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碍,因此,适度的发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轻气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不当的方式来宣泄,因此,更加需要给予情绪上的引导。

为了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借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运动、爬山、听音乐、学舞蹈、戏剧表演、投入工作、结交善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学习语言等,以沉淀纷乱的心灵。或是改变想法,正向思考,带着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发生的困难。内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培养幽默感,适时地解除紧绷的气氛,也能舒缓压力。

在心理调适上,青少年应该做好自己,不要常常与人比较、计较。老是希求自己样样出色、样样比人好的人生,一旦无法如愿,内心就会感到空虚、无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却是需要避免的。因此,面对青少年的压力,为人父母、师长者,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要避免消极的劝阻,改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理解代替隔阂。青少年血气方刚,过于责骂,会产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我就坏到底吧!”所以,对于青少年的缺点要多包容,以鼓励来劝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只挑了三担水,这么少,真没用啊!”这样讲话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换个说法:“啊!真好,今天挑三担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担,那就更好了。”如此,反而能激励他奋发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师打学生,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才会出此下策,其实不打骂小孩并不表示不关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宽禅师对翻墙夜游的沙弥不怒不火,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从此沙弥受感化而不再夜游,所以,用爱才能赢得爱。

当然,父母也不能过度放纵孩子,否则会造成他为所欲为的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威权,否则会让子女产生敌意。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是关怀。例如世界著名的海伦·凯勒,自小残疾,曾因别人不懂自己的表达,一度情绪暴力,但是在老师的关怀之下,改变了她的一生,使她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另外,现代教育当注重“同事摄”,老师和学生相处要能打成一片,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同一个模式中成长,要能让他在不同中各自发挥所长,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让学生觉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让学生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导,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阂。

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的宗教。例如,佛陀教育弟子不用打骂、责备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励的方式,不伤害弟子的尊严。又好比一进入寺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满脸笑意的弥勒佛。所以,佛教是以爱和欢喜来摄受人的。

总而言之,对于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除了为人父母、师长应多予关心,青少年本身也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情绪出路,以确保能尽速远离烦恼的漩涡。

现代青少年除了学习国语,为了配合升学考试,还必须学习英语。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学习外语能让人更快掌握新信息。请问大师,学习外语的诀窍或如何才能增长国际观?

星云大师:为拓展国际观,迈入全球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语言没有特别的诀窍,贵在勤勉,勤说、勤听、勤读,勤于创造讲说的环境,并与日常生活结合,才能提升学习的速度与效果。

除此,学习语言要经常温习、不断酝酿,倘若一味地强记,不能制造复习的机会,将随着时间的日久而生涩。学习语文不是强记就行,强记不会记得很久,而是要用心,所谓“读书四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常听人家说:“我已经三年、五年不讲某某语言,忘记了!”这是功夫扎得不够深。学习语言要每天持续,但也不要求多,好比吃饭,三天的饭不能一天把它吃完,每天学一点,久了自然就有成长。

说到国际观,先从国际礼仪说起。在物质文明、经济成长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凡事要讲究礼仪,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倘若老是失礼,开会迟到,会议中闲话,不守秩序,国际形象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但是礼仪并不是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学的,平时就应该养成习惯,好比手机礼仪、餐桌礼仪、航空礼仪、社交礼仪等都要留意。

学习国际礼仪,要先革除自己的陋习。青少年时期是块璞玉,是最佳的雕琢时期,言行举止要学习宁静安详、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展现态度的稳重。如何拿筷子、执刀叉比较容易,但是讲话声音要小、举止行为要得体却不容易,所以平时就要培养,否则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调整了。

我常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的时代,但是声音、动作、色彩也要恰如其分,才能为人所欣赏。好比佛光山初创之时,殿堂的柱子全部都漆成大红色,为什么?因为当时佛教给人瞧不起,认为佛教是青灯古佛、暗淡无光的宗教,所以当时就用华丽的颜色来展现蓬勃的朝气。但是现在社会进步,大家对佛教苦苦恼恼的印象已经改变,所以我们也把柱子的颜色统统都改成咖啡色,这是因应时势而有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因此,青少年也要懂得观察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国际观不是常到国外走走,或对各国有粗浅的认识就是国际观,真正的国际观是对整个世界的脉动、趋势及各国文化等有充分的认知。而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汉、唐时期,因为外交走出去,所以缔造了历史盛世;而清朝末年,则因为封闭自大,将国家带向被列强欺侮的悲伤之地。增进国际观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教育,比如美国将国际教育列入教育优先政策,日本在中小学课程添加国际理解教育,英国推动中小学与跨洲学校交流等等,无非都是为扩展年轻学子的国际观。

青少年时期若能养成对国际的关心,不仅打开视野,更能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对于心胸的开阔、人际的关系也将更有帮助。

现代的青少年多半生活条件都很好,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却也造成以个人享乐为追求目标。请示大师,青少年如何学会关心别人?

星云大师:人活在世间上,不能一味地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因为人的生存,是靠着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全人类、士农工商各阶层赐予的资源和关注,甚至是大地的普载、上天的护覆,山川、海洋、空气、日月的滋养才得以存在。既然人生是在这么多善因善缘的成就之下而存在,不也应该主动回馈、主动关怀别人吗?

综观新闻报道,其中不乏青少年打架滋事、结党寻仇的社会事件,那都是由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而引起的。新时代的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优厚,不少人倾向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个人的需求满足为追求目标,丝毫不懂得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不懂得关心别人的青少年,即使将来功成名就,也会显出自私、自我的一面。所以,学会关心别人,是青少年学习上的一大课题。应当如何引导他们用一颗善美的心,关怀周遭的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