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巨大的声音在天空中回响,因为这只拟栉龙在觅食的过程中渐渐地远离了自己的队伍。而当它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这只拟栉龙感到害怕,大声地呼唤自己的同伴赶快到来。作为回应,这一群拟栉龙也大声地叫唤了起来,好让这只迷失了的拟栉龙知道它们的位置,以便回到群体之中。
2.有披风的隙龙
隙龙,它的身高2.5米,体长约5米以植物为食。它的嘴有点像鹦鹉嘴喙,能够咬下粗硬的叶子和植物,然后用长在颚里边的大牙嚼碎。它们用四肢行走,四脚粗大,以支撑粗壮、浑圆的身体。它的尾巴粗大有力,能有力地打击靠近的敌人。隙龙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头部的角及头上的披风,它的最短的一只角长在鼻子上,另外两枝更长更尖的角则长在眼眉上。它的披风特别大,覆盖着脖子和肩,披风边缘上是一圈又小又尖的骨头,它们的披风可能主要是防止肉食恐龙的进攻,也可能还用装饰作用,隙龙的性情也较平和,但遇到攻击时,可能不是选择逃跑,而是站起来。
隙龙也过着群居的生活,它们平时和平相处,到了交配季节,为了争夺伴侣,它们之间会爆发战争。
富有智慧的伤齿龙
伤齿龙有着一双大眼睛,这有利于其观察和发现猎物,并且可以准确地判断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它身长约2米左右,以后脚行走,四脚都长有爪,后肢的大拇指上有一个镰刀形的甲爪,可以像猫那样缩进去,弹出来。这种甲爪可以很快地将猎物斫撕成片,根据伤齿龙的脑容量及眼在脑部的位置推测,伤齿龙是地球上曾存在的恐龙中智商最高的。它可以利用暗夜掩护捕猎行动,它也可能懂得在密林中掩藏自己以接近猎物。而另一些科学家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有条件,伤齿龙也许会进化得更完善,手部可以灵活熟练地摆弄物体。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一只巨大的植食性恐龙正在享用它的晚餐,它吃得非常香并没有察觉到危险巳经降临到它的身上,突然间,一群伤齿龙出现在它面前,这只植食性恐龙立即竖起了自己强有力的尾巴让袭击者不能靠近自己。而伤齿龙也不肯放弃即将到口的美味,但又不敢贸然行动,双方就这样对峙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植食性恐龙的力量在一点一点地消耗,它快要摇不动自己的尾巴了。这时伤齿龙抓住了战机,突然向它扑了过去,用自巳灵活的弯弯的利爪从这只可怜的恐龙身上撕下肉来,这只可怜的动物便成了这些聪明的猎人的盘中餐。这些伤齿龙吃掉这只恐龙身上的最后一块肉时,它们便又离开去寻找新的猎物。
四、恐龙的神秘消失
恐龙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发展后,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突然消失了。这些主宰了地球上亿年的生物在短暂的时间神秘地消失了。当它再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巳经不是生命而是化石了,正是这些化石告诉人们它们的存在和它们的生活,化石让人们对于它们的灭亡有着众多的猜想。地壳中的岩石为我们保存了许多过去曾发生的事情,而地壳中隔开爬行动物时代与哺乳动物时代的岩层仅是最细的一条线。就在这最细小的一条线中,隐藏着白垩纪末期所发生的秘密。在白垩纪末期,不仅只是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全世界动植物中有55%的种类灭绝了。
面对恐龙的灭绝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恐龙本身的因素决定的,有人认为恐龙的灭绝过程并不是在瞬间完成的,它经历了大约500万年的时间。恐龙是一种非常特化的动物,它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能适应的自然条件范围非常狭小;而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气候变化非常大,巳经出现了明显的四季,恐龙作为一种非常特化的动物不能适应这种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灭绝了。
恐龙的性别比例失调也许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理论提出者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克?皮奥。他提出这一理论是以其对同属爬行动物的现代淡水龟所做实验结果而得出来的。克?皮奥认为淡水龟孵化时性别区分的临界温度为28.5°C。在孵化过程中,当环境的温度超出这一临界温度时,所孵化出的主要是雄性,当温度低于这一温度时孵化出的主要为雌性。恐龙属爬行动物类,在白垩纪时气候的变化很大,而温度对于在孵化的恐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由于温度的变冷或变热导致了恐龙性别比例的失调而最终灭绝,在对恐龙长时间的研究中,人们虽有众多的说法,但最流行的却是这两种内因说。
外因说之一是气候骤变说,它的说法包括了变热与变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而根据人们对于地球上不同时期气候的研究,人们更偏向于气候变冷这一说法。
在中生代早期,全球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地球上植物枝繁叶茂,这使得在此时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家族也高速的发展,统治了大片领地,肉食恐龙也因为食物充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物链也因此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来临,气温骤降,使许多喜欢温暖的植物也灭绝,植食恐龙的食物在此时大大减少。植食性恐龙的身体非常的庞大,因此它们食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许多植物灭绝使植食性恐龙的食物大大减少,生物链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恐龙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地减少。到白垩纪末期时,它们最终灭绝了。而与之相反的另一种说法为气温在当时骤然上升,使得适应能力较差、身体散热较慢的恐龙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性恐龙的生殖系统被破坏,使恐龙无法继续繁衍以至于最终的灭亡。但对这种说法人们却提出了种种疑问,气候的变化使地球的气温不同,但有一部分恐龙应当生活在较为适应的环境中,但它们并未灭亡而且成为现代生物界的主宰。在外因说中人们也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假说,这个假说风靡一时。这一理论认为,当时有一颗直径10千米,富含有铱元素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碰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的总和相当规模于100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力。一时间,地球上天地昏暗,三个多月不见阳光,植物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残废,恐龙也相继死亡。科学家们提出这一论断是由于在6500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形成的岩石中找到了一层仅几厘米的黏土层里所含的铱元素含量高出正常值30多倍。铱在地表中的含量非常少,而在小行星中却非常丰富,但这种假说仅为推论,却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因而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在那之后的生物中去寻找恐龙的踪迹,也正因为它们的突然消失,人们对于它们就有着一分不同的情感。
哺乳动物兴盛的新生代
当生命的历程进入新生代时,出现了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新生代同时也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代。地球的外貌在这段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亚洲、北美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造就了大陆的上升和山系的形成,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被子植物取代了在中生代占主导地位的裸子植物、湿花植物和草类。地球上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草原,为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得它们最终成为地球上新时代的“霸主”。
新一任的霸主以其超凡的才能,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活得最成功的动物种群。由于它们的体温是恒定的,既可以在炎热的沙漠生活,也可以在冰冷的南极生活;既可以在干旱少雨的地方生存,也可以在热带雨林中生存。总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它们的身影,使它们成为新时代当之无愧的“霸主”。哺乳动物以极大的爱心呵护着它的幼崽。当幼小的哺乳动物遇到敌人侵袭时,它会奋不顾身地和敌人斗争,保护它们的幼崽。这使我们看到“霸主”既强悍又极具母性温柔的一面。
一、神奇的鸭嘴兽
由于大陆的抬升,地表的重塑,气候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温和的气候、丰富的水源,使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据了植物界的统治地位,地球上到处覆盖着丰富的水草和高大的被子植物。在美丽的澳大利亚有这样一种名为“鸭嘴兽”的独特动物。它从外观看似乎是许多不同的动物拼凑缝合起来的。它拥有鸭的嘴、水獭的身体和河狸的尾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组合。更令人吃惊的是它是一种卵生的两栖哺乳动物。它用它那有力的前肢游泳,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戏水,它完全适应水下的生活。当它在水下的时候,它的眼睛和耳朵紧紧闭拢,它将捕获到的食物存在颊囊中,等它漂上水面后再慢慢地享受这份美食。鸭嘴兽那一身富有光泽的厚厚的防寒皮毛,使它可以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同时它那充满弹性的嘴皮上有特殊的器官,使它可以感觉到附近的猎物,从而快速地捕获。由于新生代那种不成熟的生活环境,使它快速地繁衍,成为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动物。
鸭嘴兽是当今发现的单孔类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它为了适应新生代的生存环境,为了探索新的生存空间,便由水生动物向爬行动物演变,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活化石。它告诉了我们生物进化经历了由水生到陆生,由卵生到胎生的变化过程。由于哺乳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和气候不同,也形成不同的哺乳动物的物种。和鸭嘴兽属同宗的单孔类动物针鼹,也是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可以称得上是黏食专家:它那条比嘴巴还长4倍的舌头上满是带黏性的唾液,可以轻易地黏食成千上万的蚂蚁、白蚁和其他昆虫。它厚短的爪子特别有力,可以轻松地挖开白蚁那坚硬的巢,而酷似今天刺猬的毛皮可以竖起来,尖刺可以保护它不受敌人攻击,同时也可以帮助它散热。看到针鼹的嘴,我们似乎想起穿山甲那长长的鼻子,可以帮它捕食白蚁。
鸭嘴兽这种原兽亚纲的动物,它起源于爬行动物的兽孔目动物,自它产生后生物进化开始向胎生的方向发展。
二、奇特的有袋动物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80种有袋类动物,其中75种是生活在美洲的负鼠,其余的种类,尽管大小、形状和生活方式不一,但均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岛屿上。有袋类动物生活在多样的环境中,从荒漠到雨林的洞穴、树上、地面上,都有它们的生存痕迹。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有袋类动物,是因为它们都长着一个袋: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幼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更需要袋的庇护。它们在袋中吸取母亲的乳汁,一直到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才离开。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小袋鼠根本不成形,就像一粒花生米那么大,但它会自己寻找通往袋的路,那里既安全又温暖。它们也会偶尔出来透气,想回去时它们更把前肢和头伸进妈妈的口袋中,头弯过来,一直伸到袋子的底部,然后再转过身来,这样它就可以看到袋子外边的情形。澳大利亚的树袋熊也有育儿袋,里面的肌肉可以保证小树袋熊的安全并让它特别舒适。但当树袋熊妈妈吃树叶的时候,小树袋熊还喜欢爬在妈妈的背上,看着妈妈采摘食物。因为小树袋熊通常不怕人,性格极为温顺,所以成为猎人捕杀的对象。
不过在有袋动物里,最出名的还是袋鼠。尽管它们性格温顺,但有时为了争夺配偶也会彼此大打出手,它们的打斗非常像一场拳击赛,此时它们雄劲的双脚便有了用武之地。当雄性袋鼠在进行拳击比赛时,前腿互相扭缠、蹬踢、推搡,还用健壮的后腿去踢对方的肚子,谁将对方踢得背部着地便算赢得了这场比赛,获胜者也因此得到与雌性交配的机会。由于袋鼠是生活在家庭群体中的,每当到繁殖季节,雄袋鼠之间的竞争就会非常的激烈。行走在澳大利亚宽广的草原上,我们不难发现袋鼠的身影,这种奇特的动物在育儿方面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与它的进化过程以及生存环境是分不开的。据说还有一种有袋虎,但从巳知材料上看,它更像狼而不像虎。虽然有许多目击的传说,但至今没有有袋虎这种物种存在的证据。
三、始祖马
恐龙刚刚从这个世界灭亡,哺乳类动物开始迅速繁殖,一种叫始祖马的动物开始在美洲和欧洲那些比较温暖潮湿的地带生活。它们的形体特别小,只有狐狸那么大,最小的种类肩高只有25厘米,身长不过55厘米。始祖马后脚有三个脚趾,前脚则生有五个脚趾,但有一个脚趾退化升到上面,实际上只有四个脚趾着地。它们的牙齿结构非常简单,以柔嫩多汁的食物为食。随着世界气候变干,草原替代森林成为这些哺乳类动物的栖息之地。绿茵茵的草原使原本以食树木和灌木嫩叶子为主的始祖马转变为以吃青草为主。由于草是从根部,而不是从尖部生长,当它们吃完地面上的部分,就会用蹄子去刨草根出来;广阔的草原使它们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当它们享用完清泉和青草时,便会在这片草原上来回奔跑。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祖马也发生了适应的变化,它的体形变得高大,而且每只足部只有一个脚趾着地,这一个脚趾同时也更利于它刨断草根,渐渐地,它们其余的脚趾消失了,变成今天这么高大而威风的骏马。
四、大象
最早的大象生活在5000万年前的北非,它的外形只有猪那么大,没有象鼻和长牙。今天,在我们的地球家园中生活着两种象——亚洲象和非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