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渠道战争
12213600000044

第44章 防范终端的“跑店”之灾

一个普通冬日的下午,位于山西太原学府街的名阳大酒楼门前,一位身着蓝色立领工作服的小伙子不停地来回溜达。他叫王磊,本是该酒店的服务员,而现在他成了酒店的“债主”——这家开业仅仅两个多月的酒店老板失踪了,所有员工都被拖欠了工资。

损失最惨重的是供货商,据估计,酒店老板卷走的货款大概在50万元以上,加上拖欠的房租、水电煤气等费用,亏空的数额应该达到上百万元。在发现酒店老板失踪后,部分员工和供货商将酒店内的电视等物品搬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跑店”,这是一个近年来被众多实例固定了内涵的专用名词,意思是经营者突然销声匿迹,一般表现为经营者留下巨额债务卷款失踪,更有甚者人去楼空,有价物品一应消失。

“跑店”的根本原因在于渠道中间商的暴利短视的经营理念。一些客户之所以敢于“跑店”,不仅是因为企业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处罚太轻,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所谓“终端为王”时期,竞争的激烈让终端占据了市场供应链中在谈判桌上的完全主动位置。

渠道中间商的“跑店”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特别是当各类进店费等费用的支出是企业自己而不是客户出的时候损失最大。因为对于陈列用品、赠送品、进店费、促销费用等方面,企业一般都要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企业对于终端的投入不仅仅在于货品的投入,其他如进店费、买断费、促销管理费、广告费等各种费用的投入都将是带给企业的损失部分。

尽管客户“跑店”事件不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跑店”行为对企业来说一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可怕的并不是一些货物及相应款项资金的流失,而是阻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度。

由于终端“跑店”行为的发生,企业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因此就会在以后的合作中增加更多的保护自己而制约对方的合作条款,这些都将会影响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

想要防止渠道中间商特别是渠道终端“跑店”,首先要认真建立终端的客户档案。最好能从税务、工商的角度对客户做好一定程度的情报工作,了解清楚客户的真实背景等,包括一些主要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其次,企业要严格规范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回访制度,包括每天正常的巡视路线和人员的执行到位与否,对于信任度不够高的客户还要有不定期的巡视。巡视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要求有责任心、激励以及“跑店”事件要与奖罚措施捆绑在一起。

再次,企业要通过观察访谈建立所有客户的信任等级,首先企业自身要了然于胸,并以此指导员工的工作方向,并和终端店员建立信息互通,共同关注终端的状况。在维护渠道时,不仅是和客户企业的负责人,而且要和中层人员甚至基层服务员搞好关系,最好能够设立“眼线”,除正常必要的巡视外,每天至少要有一个问候电话的沟通。

最重要的是,对于客户非正常的拖欠货款、进货、员工放假、大型装修等事件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和客户争取最小的账期,对于回款不一定要求大、求全的一次性解决,但一定要求快,另外对于催款要制定严格的流程,不要贪图省事而一次性地在信任度不够高的终端放过多的货。

战术解说

企业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对于客户“跑店”事件,在第一时间报案的同时,还要通知当地媒体给予支持和关注,营造氛围以利于破案及减少损失。如果供货商为了挤占市场向经营者妥协,遇到侵权行为不挺身维权,迫于无奈放弃诚信原则,甚至助纣为虐,就会给不法经营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