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渠道战争
12213600000042

第42章 控制渠道价格体系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是千年古训;“易攻之地难守”,这是很容易由逻辑推理出的军事常识。如果忽略了经常性的维护,辛辛苦苦开辟出的渠道就可能淤积、断裂或者被别人占据。商业渠道交织重合,正是兵法所云易攻难守的“衢地合交”之处,不可与四方为敌,应合纵连横,共享利益,才是长久之道。

价格是渠道中最敏感的要素,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渠道价格体系的制定实质上就是渠道利润的分配,价格体系维护得好,大家都有利益,都有销售热情,渠道就能够良性运作。相反,如果任何一方渠道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渠道就会失去平衡,引发渠道冲突。因此,渠道价格体系的制定及其协调与控制就成为渠道维护的关键。

厂家在和经销商签订合同时就要明确规定稳定价格的条款。厂家要制定和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对不履行价格义务的经销商,厂家有权利取消其经销资格。

有的厂家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者购买力的差异、竞争的差异、厂家投入的促销费用的差异、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上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这种价格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增强产品在各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销量最大化,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混乱。有些经销商可能利用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将产品从低价格地区转移到高价格地区销售。并且,当市场上存在多种价格时,经销商和消费者可能提出要求平等享受最低价格的权利,对这项要求,厂家很难提出有力的理由加以拒绝。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不同的价格有时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不足以引起市场价格体系的混乱。

厂家常常因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加剧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而需要改变价格策略,或者升价或者降价。但是,渠道成员一般不愿意接受这种价格的变化,只习惯于采用某种固定模式来和定价的厂家打交道。对于厂家定价策略的改变,许多经销商会不适应并提出反对。因此,厂家在计划对定价策略作任何变化时,都应当提前做好市场研究,估计到渠道成员的可能反应,拟订应对策略并做好说服和疏导工作。

2012年年底,名牌白酒W酒决定提高产品出厂价格,提价幅度在10%到30%之间。一些W酒区域代理商表示,提价对于经销商的压力非常大:“这不是倒挂几十元的问题,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倍,按照现在的销售情况,可能一年都卖不掉。”但是根据厂家的要求,节前还必须备货,对一些小经销商来说可能很快就撑不住了。

虽然W酒每年给予经销商5%到10%的返点,但是这些返点费用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现金支付,而是以商品抵扣,“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不好,厂家每年的销量仍在增长的原因”。

不过由于消费者对五粮液的忠诚度很高,所以经销商也无可奈何,只希望能够减少任务量,任务量越少越好。

原则上,分销必须有层次,价格也必须有层次,这是渠道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只有根据其特点,以及相关价格、费用和服务要求进行定位,构建具有清晰层次特点的分销网络,并制订相应的价格体系与之相匹配,才能保证产品销售的顺畅进行。

定位较高的分销层次必须具有相对较高的供货价格,而定位较低的层次需要配合相对较低的供货价格,这样才能使终端售价总体趋于平衡,减少由于价差形成的市场冲击,使市场持续平稳销售,达到综合销量最大化,它是基于“终端造势,周边出量”的市场结构指导思想的,即大店重点做形象、做标杆、做影响,拉开价差档次,中小店和批发市场顺利走量。但其中,搞好各类店之间的价格和政策平衡是关键。

然而,分销层次与价格层次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可以保证市场的有序和价格的稳定适中,而适当的不平衡或者冲突也是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转化为渠道动力。因为适度的不平衡必将引起渠道成员之间的竞争,而良性的竞争是渠道得以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厂家有时要利用渠道激励、促销等手段,主动制造不平衡,挑起竞争,激活渠道,才能把握和掌控渠道,引领渠道健康发展。渠道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渠道的相对稳定,又能保证渠道的持续发展。

战术解说

对于一般消费品的分销层次结构,最高层次是购物中心、大型连锁卖场(A类店),第二层次是中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B类店),第三层次是小店(C类店),第四层次是批发市场。明确定位分销层次是正确定价的基础,是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前提。分销层次确立以后,价格体系的层次必须与之相匹配,正确的定价原则是A类店定价最高,B、C类店其次,批发市场定价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