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子女不听话而伤透脑筋的父母日益趋多,不过我去拜访朋友时,有时也会看到令人感动的场面。只要母亲稍做指示,子女们一点都没有露出厌恶之情,而赶快动手帮忙,所以我就暗中注意这母亲,到底有何妙诀能指挥这些子女。结果我发现,奥妙之处就在于,这母亲的指挥法,她绝不会说:“你去给我洗碗筷。”而说:“你能帮我洗那些碗筷吗?”换言之,不用命令形式而用疑问的表达方式。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说难道子女就肯乖乖地听话吗?就依我所知为例,子女不听话而感到困扰的父母,对子女总是用命令方式说话,也就是说:“你给我做某某事,你应如何做。”这就是强制子女,也可说用强制的方式容易招致子女的反抗。
不但是子女,一般来说人受到他人的强制时,很自然地心理上会产生反抗。同样做一件事,自动自发的做和受到强制才去做,工作效率上就相差很多。不但如此,被强制后才去做容易留下不满感。所以我刚才所说的那位母亲,不用命令形而用疑问的方式,这样等于让子女自动的选择解答,因而才会产生自动自发性的帮忙,说起来这方法相当高明,由于子女们没有被强制的感觉,当然不会招来无用的反驳。他做起事来也会变被动为主动。
把命令形式改为疑问的形式,这样强制就会使人感到不是强制一般,也许我这种说法好像在哄小孩,可是这心理技巧的利用不但对小孩,对大人也是通用的。例如,要把一些对方不喜欢做的工作,让部下做下去,就不可说:“你把这事做下去。”而应该说:“你是否能完成这件事?”这种说法可以相当缓和对方的反驳感。
公司的扩张,要让一些部下把不是份内的工作做下去时,往往就使用这种手段,有位科长做得很彻底,他走到部下的座位,很亲切地说:“倘若你肯做这件事,我就觉得很感激。”这时,本来不喜欢做的工作也会承受下来,而且会说:“你放心吧!一切由我来负担。”如此,把命令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对方就没有受到强制的感觉,可是常用这种方法,当然时间一久就会让部下看不起,所以优秀的上司知道该用命令时就用命令,不该用命令时就改用这种拜托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很懂下令技巧的人。
总结:如果部下讨厌的工作,要让他去做,就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改用缓和的疑问方式,这样对方就会很顺利的接受。
4、把不合作的对手控制到我方来
让不友善的人来做我方的一些小事,就可以让对方产生与我方是同一方的心理错觉。也可以使他在对方群体中受到孤立,而且他做得好不好也无伤我方大雅。
人处于下风地位,易于谦恭,因为想狂傲也没有本钱。但如果得势得志,就不一样了,到那时,人应该怎样做呢?这个故事是很有教益的。
石勒是上党武乡羯族人,年轻时做过买卖,种过地,还曾当过奴隶。后来投奔刘渊为大将,逐渐割据一方。于319年称赵王,同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立后赵政权。极盛时据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石勒之所以能开创后赵基业,与他善于笼络人心有很大关系。
后世常常称赞他不念布衣旧怨的故事。
石勒称赵王后不久,让人把老家武乡的父老乡亲请到他的驻扎地襄国来。等家乡人来了之后,石勒设宴欢聚。酒过三巡,他一个一个地与乡亲们畅谈往事。忽然发现少了一个熟人,便是他的邻居李阳。
石勒便问:“李阳怎么没请来?”
手下人回答:“我们请了,李阳说他自己有罪,不敢见大王。”
原来石勒贫穷的时候,经常和李阳因为争沤麻池互相殴打。现在石勒当了赵王,李阳怕被报复,所以不敢前来。
石勒听了大笑,对父老乡亲们说:“其实,李阳是个很有胆量的壮士啊!他怎么能不来呢?虽说我和他曾经为争沤麻池打过架,但那是我当老百姓时的事了。方今我正行信义于天下,要结交四方好汉,哪会去记一个普通汉子的仇呢?”
于是派人飞马再去武乡,把李阳请来。
李阳应召前来后,石勒马上接见他,和他开怀畅饮。喝酒喝到高兴时,石勒拉着李阳的胳膊说:“从前我们打架,我挨够了你的拳头,你也饱尝了我的毒手啊!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赐给李阳一座房子,还任命他为参军都尉。
石勒接着下令减免武乡的租赋,说:“武乡是我的故乡,就好像刘邦的丰、沛一样。我死后灵魂是一定要回到故乡去的。”
石勒不记李阳之仇的事传开后,武乡的百姓更加拥戴石勒。其他地方的百姓听说完,也很佩服石勒的胸襟博大,愿意为他效力。
石勒的胸襟博大,还表现在对臣下误言的宽宥上。
有一次,石勒因为樊坦家庭清贫,便任命他为章武内史。樊坦临行前,去石勒处辞别。石勒见樊坦的衣服、帽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大吃一惊,说:“樊参军,你何以贫穷到这个地步啊?”
樊坦是个秉性诚朴的人,听了问话,未加思索,脱口答道:“羯贼横行霸道,一下子便使我倾家荡产!”
石勒笑着说:“原来羯贼这等残暴啊!好吧,今天我来替他们偿还这损失吧!”
这时樊坦才醒悟过来,明白自己说走了嘴,把羯族人都骂作贼,岂不得罪了石勒,吓得浑身发颤,赶快跪下叩头谢罪。
谁知石勒不但未给他治罪,反而亲自把他扶起身来,说:“我虽然有规定不准大家再说‘胡人’、‘羯贼’这些带侮辱性的称呼,但主要是防止庸人俗士,因为这些称呼互相争斗,同你这样的老先生无关,你用不着害怕。”
石勒果然赔偿樊坦的损失,赐给他钱300万,用来置办车马、行装。
石勒建立的政权之所以能得到巩固,不仅由于他在军事上的谋略、政治上的举措得当,而且也由于他的大度,能容忍他人过去甚至眼前对他的不恭,所以他能笼络包括汉人在内的百姓和官员,效忠后赵政权,而不背弃自己。
石勒在就任大将前以羯人奴隶身份被转卖服苦役,受难极多,后来夺得政权,免不了有对当年不平的报复之心。
不过报复仇人与巩固政权相比就差远了,于是凶悍的石勒在做了赵王后,反而谦恭起来,故意把当年欺负过他的人笼络一番。以示他也是恭行仁义的有道之君。
只要做一件实事,就可以代替无数宣传说教。这应当是做事的一种谋略。
从生理上讲,人与人的心胸没有太大差别。从心理上讲,人与人的襟怀却判若天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成就大事者,一般都具有坦荡的心胸。
隋大业末年,王世充兄子王太镇守河阳,聘请邓世隆为宾客,对邓世隆十分亲近。太宗率军攻打洛阳时,派人送书给王太,劝王太及早弃暗投明,及早投降。王太命邓世隆代写复信,拒绝投降。邓世隆在复信中,盛赞王世充圣明而有天子的威仪,对高祖、太宗多有贬斥不恭之辞。
太宗平定洛阳以后,邓世隆深知自己为王太写给太宗的复信,闯下了杀身灭门之祸,于是改变姓名,自称隐玄先生,逃到白鹿山隐居。
贞观初年,太宗知其文名,征召他,拜他为国子主簿,与崔仁师、慕容善行、庚安礼、敬播等人一起任修史学士。邓世隆虽应召任职,但过去触犯太宗的旧罪,使他终日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正在邓世隆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举止失措之时,太宗听说了他的情况,于是派房玄龄前来安抚他。房玄龄向邓世隆传达太宗的话道:“你替王太给我写复信,出言不逊,确实应该从理处罚,但那时只是各为其主,岂是你对我有什么恶意呢?我现在是天子,怎能追责平民百姓过去犯下的罪过呢?你应该安心供职,用不着心怀恐惧,我不会把你的旧罪放在心上。”邓世隆听了房玄龄传达太宗的话,万分感激,急忙叩头谢恩。邓世隆的同僚、亲友、家属听说了太宗的话,也都深为太宗的宽宏大度所感动。
太宗不计前嫌,不念旧恶,安抚邓世隆,让他安心供职,让他充分施展才华。安抚一个邓世隆,影响一大片,使许多曾在前朝及曾在叛臣手下供职的人,能安心为大唐帝国效力。在唐帝国初创时期,百废待举,要想使百业复兴,首先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太宗正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广泛地网罗人才,安抚人心,为创造唐帝国的稳定繁荣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一个人心胸宽阔还是心地狭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如何对待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
春秋时,管仲曾与齐桓公作对,在战场上,一箭射中他身上的带钩。然而齐桓公不计前嫌,终于使管仲成为自己的谋臣。晋文公重耳在落难中,遭寺人披的追杀,一只袖子曾被斩掉。然而晋文公最终却能尽释前嫌,使寺人披成为自己回国复位的得力帮手。唐朝武财天,在听到骆宾王写的讨伐自己的檄文时,还称赞他的文采。
上述数人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权术,还是一种心胸呢?
不管是什么,都值得后人汲取和效法。
实际上,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做到了“有容乃大”这一步,洛克菲勒就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当然,是在发财的前提下。
他从敌人当中,选出最有生存竞争力的强者,进而吸收到自己的阵营中。美孚石油公司的高层领导者中,大都是由这种先成敌人再成为伏兵的强者组成的,这个阵容不断得以巩固。他在产油地区埋下的第一个伏兵,就是亚吉波多——一个曾经激烈反对过洛克菲勒的人。一天晚上,亚吉波多在家中宴请同行业的企业主。这位亚吉波多这时可发挥了他的伏兵作用。
“怎么样?我也在考虑,今后在这种地方进行独立经营是越来越困难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亚吉波多说出了这种明显为美孚石油公司的垄断合并帮腔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