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薛邑,冯欢召集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来集会,收到利息十万。冯欢用这些钱,多多置办牛酒,预先贴出告示:令所有借孟尝君钱的人,无论是能够偿还利息的,还是不能够偿还利息的,都要来验证借钱的契约。百姓听说有牛酒的犒赏,都如期前来验证债券。冯欢杀牛布酒,大摆宴席,款待借钱的百姓。当酒喝到畅快时,他走到宴席前一一验证百姓的债券,能够偿还利息的,便跟他们约定偿还期限,凡贫穷不能够偿还利息的,就收回他们的债券,当众烧毁。验券完毕,冯欢站在大家面前,高声说道:“孟尝君放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穷百姓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收取利息的原因,是要来以此供养宾客。如今,对富裕的人约定了偿还利息的期限,对贫穷的人则烧毁了债券,废除了应还的债务。有这样的好主子,大家难道可以辜负他吗?”在座的百姓都站起身来,连续跪拜了两次,一齐高呼孟尝君万岁。
冯欢在薛邑办完了事,便乘车返回,一路上没有停留。孟尝君见冯欢回来得这么快,很是奇怪,问冯欢道:“债金收完了吗?”冯欢道:“收完了。”孟尝君道:“一路上买回什么东西?”冯欢答道:“临行前,您曾经说过‘看我家所缺的东西买吧!’我见您家中财宝无数,狗马挤满了棚子,美女充满于堂中,您家中缺少的只有德义,现在,我已经把德义给您买回来了。”孟尝君问道:“为我买回德义是怎么回事?”冯欢道:“您有一个小小的薛邑,却不关心那里百姓的生活,还要利用放债的办法从他们身上获取财利,这不是鼓励那里百姓显扬您名声的作法。如今我烧毁贫穷百姓无力偿还的空头债券,为您买回来德义,使薛邑的百姓感恩戴德,亲附您,百姓甚至齐声高呼孟尝君万岁,从而显扬了您仁爱的美名,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孟尝君听了,非常高兴,拍着手向他道歉。
一年之后,齐湣王听信了中伤孟尝君的流言蜚语,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官职。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当距离薛邑还有一百里地左右时,只见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挤满了道路两旁,迎接孟尝君的到来。孟尝君非常感动,频频向百姓挥手致意,并回过头来对冯欢道:“先生为我买来的德义,我今天是真正的看到了。”
古人云:“得人心者王。”此话一点都不假!三国时的刘备,就懂得收买人心的道理,如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自然得到百姓的爱戴,也被称之为一世“枭雄”。
经营之道也是如此。赢得顾客之心,保持良好的信誉,是企业能竞争制胜的根本原因。
如美国麦克唐纳快餐连销店的创始人雷?克马克就说过一句话:“把顾客放在第一位,钱就会滚滚而来。”千万不可“小利害信,小怒伤义”,一旦企业的声誉受损,将会失去长久的利益。因而,许多精明的企业家都信奉“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有时宁可牺牲眼前的利益,也不弄虚作假,失去顾客的信任。
总结:冯欢烧债之举,确实具有经营眼光,他烧的虽是一笔可观的财物,买回的却是德义。为孟尝君赢得人心和仁爱的美名,才是无价之宝。难道还有比这“金招牌”更贵重的东西吗?
没有人理会你是如何成为王者或者败寇的,他们只会对你是否是王者或者败寇感兴趣,做为领导管理者,所有的结果都应当由你去承担一切责任和后果。因此,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让你的下属听话,无条件服从,各司其职地做好你布置给他的工作。
1、如让部下接受严厉的条件
如果要让部下接受严厉苛刻的条件或者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应当先提示一下更严厉苛刻的条件或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他们会条件反射地“择优录取”。
在高速公路上开了时速90公里的车,也不会感到非常快,可是在一般的马路开到时速90公里,就会感到是超速了,好像两边风景一直往后疾奔的样子。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对比效应”。在高速公路上前后左右的车子也几乎都以时速90公里的速度驾驶,所以自己也开得快,可是看到周围汽车的速度时,也可以说是比较时,就不会觉得自己开很快,倘若旁边有开到时速100或120公里的车子,那么反而会觉得自己开得比人家的慢,而完全不考虑90公里的速度了。
可是在一般马路上,都是开40到60公里速度,因此开到90公里就会觉得好像超过90公里一般,所以同样开90公里的车子,在高速公路和在普通马路上的感觉就不一样,这就是“对比效应”所产生的错觉。
这种对比效应的心理结构,往往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当然用到好或坏的方面都有,刑警抓到嫌疑犯而嫌疑犯自招口供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应该老老实实地自首,现在自首罪减轻很多,等到让人抓出来,罪就判得很重。”这也属于这种心理战的应用。
就是说自首罪刑可以减轻,这是现实的,而不自首罪会加重,这即是将来。如此,把现在和未来对比的话,嫌嫌犯会有“不自首罪会加重”的对比错觉产生。所以自首的现实就比实际状况好像减轻很多一般,而嫌疑犯就会自动招供。
换言之,要让对方接受严厉的条件时,就需提出更严厉的条件,那么前者所提的严厉条件,感觉上就好像变得微不足道。因此,对方才会接受我方提出的条件。
举一例,平常部下的推销员总是只能推销五、六十万元的货物,可是这次由于情况特殊要推销100万元才可以,这时对部下的推销员就严肃的说:“喂!这一次要推销150万元才可以,万事拜托你们,由于公司情况特殊,只许超过这程度不许达不到这程度。”如此,一开始就夸大的说出来,部下一定会说:“150万恐怕怎么做都达不到。”可是也有人会说:“100万元的话我拼了命也要达到。”如此,提高了士气,然后再做下去往往很简单的就达到100万元,可是如果一开始就说:“大家要推销100万元”的话,那么也许顶多只能推销到七、八十万元的货物而已。
总结:要让对方接受严厉的条件的话,应先提出一个更严厉的条件。
2、让对方把沉重的负担,轻松错觉化
笨重的负担倘若利用“心理上的除法”或者“心理的换算”,就会有负担倍减的错觉,让原来沉重的负担和任务显得很轻松。
日本有一位称为畅销书王的神吉晴天先生,他生前有一次让一位作者写一本以“观心术”为题的书。当时,这位作者常在一些杂志上投稿,从来就没有写一本像样的书出版,因此听了神吉的劝告时,他实在不知可不可以接受。可是神吉先生对这位作者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好像视若无睹,又说:“怎么样?这种题目很好吧?一本书大概要写300张稿纸,你一天只要写5张,事情就解决了。”说也奇怪,这位作者听了这句话,忽然感到负担很轻,好像快把这本书的原稿写出来一般的感觉。
300张稿纸一天写5张也要两个月,而300张这个数量确实会认人感到相当大的压力,可是神吉先生的说法是:“一天写5张”这句话又令人感到很轻松,因为作者在杂志社投稿时,经常在交稿前一天写了一、二十张稿纸,所以对一天5张稿纸忽然觉得很轻松,但是等到这位作者开始动手写时才知道,一天5张稿纸的确不轻松,可是既已答应人家他也不好意思取消。身为心理学者而上了人家的心理作战圈套,虽然后来作者也发觉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他写了一半以上时,又碰到神吉先生,这时他神吉先生看到这位作者也不讲话,只露出笑容,但从他的表情上就能知道他正想告诉作者“要写一本书当然要付出相当的精神和体力”。
像这种“心理上的除法”之技巧应用范围很广。例如,以地下钱庄为职业的人,面对顾客时会说:“一万元借给你,一天只收25元利息而已。”可是却不说这种利息,换算成年利就是90%以上的高利率,所以同样一件事,依讲话的表现,容易使对方产生错觉。如此,在社会上有很多能令对方产生错觉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借用这种高利金额,结果承担不起高利息的压力,因而影响公司前途的人还真不少。
和数字有关,心理操作的例子除了这里说明“心理上的除法”之外,还有一种叫“心理的换算”。例如,盖公寓的建筑商人,推出盖好的公寓时,在宣传单上写着“从公寓到火车站车程只需90分钟”,倘若说一小时30分钟的话,人家就会觉得太远了,可是换了单位用分钟来说,由于单位是分,所以就会有时间缩短的错觉,不管利用“心理上的除法”或“心理的换算”所列出的数字并没有骗人,只是稍用了技巧而已。
总结:笨重的负担,倘若利用“心理上的除法”或“心理的换算”就会有很轻松的感觉。
3、强制手段用缓和的方式表达
逆反心理可能会产生抵抗情绪,而强制就往往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要让对方去做他讨厌的工作,就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而改用缓和的疑问句式,这样对方就会比较驯服地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