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希拉里写给智慧女人的30堂人生课
12135800000020

第20章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抱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是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应具备的心态,女人也不例外,能否镇定也表现出女人的风度和涵养。

希拉里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失去镇静。当她的婚姻一次次的面临危机,当她而对着“白水门事件”的舆论打击,她毫无慌张,仍然镇定自若,冷静地把一件件事情处理好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到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这就是希拉里的成功之道。

有的人非常喜欢抱怨,遇到一丁点儿不如意的事,就抱怨个不停。好像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似的。

喜欢抱怨的人并不是不善良的人,但他们却常常不受人们的欢迎。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抱怨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抱怨是什么?抱怨是一个人无能的表现。

它就像是一个被针头扎破的气球一样,只让别人和自己泄气,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抱怨又属人之常情。生活中那么多的不如意,那么多的不顺心,难道就不许别人说一说心里的苦闷,倒一倒心头的苦水吗?

然而,找人诉说是一会事,抱怨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实际生活中,抱怨是不可取的。抱怨之不可取在于;你抱怨,就等于往你自己的鞋子里掺沙子,使之行路更加的艰难。

喜欢抱怨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有自己才是对的。所有的怀才不遇,是社会对他太不公平,是人们没有对他进行公正的评价。

遇到不如意的事,他要抱怨一番,遇到困难他又要抱怨一番。喜欢抱怨的人,总能找到借口,为自己的进行开脱。

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非但不轻松,心情往往更糟。常言说,放下就是快乐,包括放下抱怨,因为它是心里最重的东西,又是最无价值的东西。

怨恨的结果是塑造劣等的自我意象。就算怨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与错误,它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它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习惯情绪的。一个人习惯于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时,就会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上,并可能随时寻找外在的借口,即使对最无心的话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

抱怨会使自己的情绪恶化,看什么都不顺眼,使自己陷入一种自己制造出来的消极情境之中。经常抱怨也会变成一种习惯,遇到压力或不如意之事,便先抱怨一番,这是最可怕的事。

一位伟人曾说:“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不论我们遭遇到的是什么境况,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而这绝不是我们的初衷。

倘若我们的抱怨毫无理由,就应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态,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推诿变为主动,由事不关己变为责任在我。即使我们的抱怨具备十定的理由,那也还是不要抱怨吧!在逆境中拼搏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人生永恒不变的法则。当依遇到某一个难题时,也许一个珍贵的机会正在悄悄地等待着你。抱怨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尽快地停止抱怨吧,只有去行动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记住,不要抱怨父母,不要抱怨环境;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过去,就努力改变未来。

认真完成下面的行动计划,就能帮你克服抱怨的弱点:

行动1:写下发生在你身上的五件事,写下其中你的抱怨。

对照自己写的内容,抱怨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显而易见,抱怨满腹不能解决任何事情,相反会阻碍我们成功。

行动2:找出一直困扰你的一件事,你要像看电影一样回忆其中每一个细节,然后把这段过程转化为滑稽的形式。

你找一把高高的椅子坐在上面,然后满脸堆笑,气定神闲地进行这一过程。如果有个人对你说了什么坏话,你就像录像带倒带一样,让那个人说话的速度变快很多,如果不过瘾,你还可以给那个人安上米老鼠的鼻子和唐老鸭的耳朵,再配上一些古怪的音乐。这样来来回回十遍,再看这个困扰你的过程,你会发现变得非常滑稽了,你会觉得失去了抱怨的意义。

行动3:找一个支持和值得信赖你的真挚友人作为倾诉的伙伴,把所有的抱怨、牢骚、不满都发泄出来。

行动4:在一张纸上尽快地写出你所有的感觉,把你的每一个意见、思想和感觉尽情发泄在纸上,当你全部发泄完之后,把纸撕掉,最好把纸撕得粉碎,重复地写出来,再撕掉,直到你感觉不到激烈的情绪为止。

当你克服了抱怨的弱点后,你就真正成了一个阳光的人,一个时刻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人。

原谅生活才能更好的生活

她曾经是大学里的女学生领袖,曾经是一个引起无数人注目的“第一夫人”,今天,她在和丈夫一起走出白宫之后,又开始了她的竞选之路。这个女人,不管她是否能成为第一任美国女总统,都将是无数男人和女人的榜样。在希拉里的身上,能带给我们启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丈夫的艳情曝光制造了全世界的丑闻,希拉里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沉默。这种沉默既是对待丈夫的,也是对待所有人的。她不想对着全世界大哭大闹,因为她知道所有人都等着看这个笑话呢。因为她,克林顿有了下场的台阶,因为他希拉里有了登台的机会。她去竞选议员,人们说希拉里仍同克林顿在一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希拉里则透露了她忠诚的驱动力。她说”她已经从母亲的痛苦经历中吸取教训。每个人的家庭都会有一些变故,人们必须去面对它们。如果你爱个人,你就不会离开他,你会帮助他。希拉里想从《圣经》中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忠诚,露辛达便推荐了《哥林西书》中的一段:爱超越了一切事物!不,我还是在爱。我想到了彼得3次背叛基督,基督也知道,但他还是爱彼得。

人生不是直线的发展,它有许多岔路和挑战,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希拉里忘不了和克林顿曾经有过的生活:“我们聊天,我们在日光浴室在卧房在厨房里聊天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我们喜欢躺在床上看老电影,你知道啦,就是那种能搁在膝盖上的小巧的个人录像机。”但现在,克林顿已经不是总统,她也不用再扮演勉为其难支持丈夫的第一夫人。克林顿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希拉里的却刚刚开始。

在大学期间,希拉里就得到了“为所坚信的东西大声疾呼,并且能够站在独特的立场上调解各种冲突”的评价。的确,她总是能够贯通,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人生在世,我们不必总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生活过不去,没理由不滋润、不快活,关键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生活、看自己。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原谅。

宋代大文豪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人有古人的悲哀,可古人很看得开,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比作月的阴晴圆缺,一切全出于自然,其中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那里翻云覆雨,演绎着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恼,因为“此事古难全”。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苦恼和悲哀常常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抱怨,哀自己命运不好,怨生活的不公。其实生活仍然是生活,关键看你选取什么角度。人生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不像是一场赌局吗?用你的青春去赌事业,用你的痛苦去赌欢乐,用你的爱去赌别人的爱。

每逢沮丧失落时,我们对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阴云密布,看什么都不顺眼,像T恤衫上印着的:别理我,烦着呢!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我们心情不好。面对落榜、面对失恋、面对解释不清的误会,我们的确不易很快地超脱。但是人有逆反心理,更多的时候是“多云转晴”,忧郁被生气勃勃的憧憬所取代。烦些什么?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没法不失败;想不开、钻死胡同,全是自己所为。

原谅生活有那么多阴差阳错,因为它要让你学会坚强、珍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得不怀着一颗宽大的心去原谅诸多人和事,原谅上天对人的不公,因为它要考验我们每一个人。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你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得到内心的安宁。

萧伯纳曾经说过:“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道这其实将带来更多的烦恼。许多烦恼和忧愁缘于外物,却是发自内心,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外界再多的侵扰都无法动摇你宁谧的心灵,反之,如果内心波澜起伏,汲汲于功利,汲汲于悲喜,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都无法洗脱你心灵上的尘埃。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的杂念与烦忧,都是自动摇的心旌所激荡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而不去自寻烦忧,那么,烦扰自当远离。

忧虑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正常人也会有忧虑的时候,但如果是毫无原因的忧虑,或虽有原因,但不能自控,显得心事重重、愁眉苦脸,就属于心理性忧虑了。

如果一个人不及时调整,一味地忧虑下去,那么他只是在折磨自己,事情也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阅历不够,常常会碰到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情,不要去硬拼,没必要非弄个鱼死网破,因为鱼死了网也未必会破;也不必弄个玉碎瓦全,因为碎了的玉和瓦没什么区别,不如去顺应、去配合,把自己磨得圆滑一些。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也许将我们磨得失去了耐性,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又能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把生活当成自己的小情人吧,在经受挫折时,就当是他在发脾气,不要与他计较,哄哄他也是一种生活的调情。

绝不向恐惧低头

恐惧是我们心灵最大的敌人,它会剥夺人的幸福与能力,使人变为懦夫;恐惧使人平庸,使人流于卑贱;恐惧使人惧怕任何东西。其实,让我们恐惧的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本身,恐惧比任何东西都可怕。

入主白宫的头几个月中,希拉里的情绪比总统更不稳定。她的注意力在一个个问题之间徘徊,游移不定。她似乎失去了方向感。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她似乎比克林顿更早意识到了一些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她还发现,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因素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很可能会决定本届政府的成败。她知道,除了预算问题和医疗保障计划,他们的未来仍然面临着致命的危险。她很早就意识到,一些强大的势力将会利用他们的过去来攻击、威胁克林顿的总统任期。

据韦布·哈贝尔回忆,他和文斯-福斯特在早春就发现希拉里担心自己的医疗保障计划会遭遇意外打击。在她看来,共和党、政府外部说客集团的反对以及媒体的聒噪并不是针对医疗保障计划的,而是对“克林顿主义”的第一次进攻。

进入白宫5个月后,她的思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丧父之痛的她甚至根本没有时间或者空间私下哀悼。和克林顿不一样的是,她的体力已经有些不支。她没有他那么充沛的精力,体重开始下降。一篇媒体报道说希拉里“比以往更加消瘦,尽管她说进入白宫以来,自己锻炼的时间都被为中产阶级减税所占用了”。拜访国会的时候,她的助手发现她在会见中表现非常完美,但是会见一结束就立即开始打哈欠,回白宫的路上甚至会瘫倒在车上。而克林顿则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观看大厅里的照片,有时候看书(特别是关于总统方面的书),或者打牌,想到什么问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打电话找别人商量。尽管非常劳累,希拉里下午和晚上还是要帮助切尔西调整自己,毕竟,作为总统的女儿,她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压力。

这就是希拉里,一个从没被恐惧打败的女人。

直升机在高空中盘旋,一群士兵背着跳伞的装备,站在机舱门口,准备进行他们的第一次跳伞。从高空中向下看,所有的景物似乎都小得不能再小,树木像一根针一样细小,海中的小岛也只有石头般大而已。

从空中跳下去,命运全部维系在降落伞的一根绳索上,稍有不慎,人就会像一颗从高处落下的西瓜一样,脑袋开花。这群新兵想到这一点,不由得闭上眼睛,不敢再往下想。

气氛有点沉重,每个人连一句话都不敢多讲。不久,班长用手向站在最前面的新兵示意跳伞,但是他迟迟没有反应。看着这位新兵脸上紧张的神情,班长贴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着:“你怕吗?”

这位新兵迟疑片刻,看着这一双紧盯着他的眼睛,想到这也许是自己这一生所看到的最后一个画面,于是,他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小声地说:“我很害怕。”

“偷偷告诉你,我也很害怕。”班长接着说,“但是,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跳伞任务,不是吗?”听了这句话,新兵的心情豁然开朗,原来连班长也会感到害怕,每个人都会害怕,自己又何必为此而羞愧呢?

新兵深吸一口气,从高空一跃而下,顺利地完成了首次跳伞任务。他和队友乘着风,缓缓地降落在地面上,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伞兵。

许多年以后,新兵变成了老兵,每当率领着新兵跳伞,老兵也不忘在机舱口问一句:“你怕吗?”

然后,他们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新兵:“我也怕,但是,我们一定做得到。”

弱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充满疑虑;强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仍然充满自信。

害怕是人的正常情绪,压抑自己的害怕只会令你更加手足无措;你可以怕,但是不能输给眼前的敌人。

恐惧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个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恐惧感就会消失。如果我们都被正确地告知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的见识广博到足以明了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那我们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

勇敢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心是治疗恐惧的良药,它能够中和恐惧思想,如同化学家通过在酸溶液里加一点碱,就可以破坏酸的腐蚀性一样。当人们心神不安时,当忧虑正消耗着他们的活力和精力时,他们是不可能获得最佳效率的。

所有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自己的软弱和力不从心有关,因为此时他的思想意识和他体内的巨大力量是分离的。一旦他开始心力交融,一旦他重新找到了让他自己感到满意和大彻大悟的那种平和感,那么,他将真正涌起一种大无畏感。感受到和享受到这种无穷力量的福祉之后,他便不会再让心灵不安和四处游荡,再不会表现出萎靡不振的样子。

有些人整日游荡在充满各种恐惧的世界里,他们呈现出一副副布满焦虑和担忧的脸孔,似乎人生就是永叵的失意一样。这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恐惧虽然阻碍着人们力量的发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它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人们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恐惧心理,那它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威胁了。

如果一个人面对令他恐惧的事情时总是这样想:“等到没有恐惧心理时再来做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缩的心态赶走才可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把精神全浪费在消除恐惧感上。

在不安、恐惧的心态下仍勇于作为,是克服神经紧张的处方,能使人在行动中获得活力与生气,渐渐忘却恐惧心理。只要不畏缩,有了初步行动,就能带动第二、第三次的出发,如此一来,心理与行动都会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