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
12128400000094

第94章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铁律之九十四: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防止两种倾向。不要用统计学上的结果来否定现实中的特例,也不要用现实中的特例来否定统计学上的结果。至于如何做到准确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和直觉,当然也是需要建立在大量观察和揣摩的基础之上的。

在经管领域,很多规律都是统计学结果,但并不完全是这样,并非没有例外。因此,大量规律在表述上就加上了诸如“一般来说”、“整体上讲”、“大多数情况下”、“不少时候”这样的限制语。尽管如此,占相当比例的人看到这些东西,还是对那些限制语视而不见,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还有一些朋友,本来已经将这些限制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自己也完全理解其中的奥妙,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还在犯这两个极端方向上的错误。

所谓统计学上的结果,就是按照数理抽样统计分析得出的某种特征,或集中分布之结果。比如,某某地方,国家栋梁相对集中;某某地方,坑蒙拐骗的较多;某某地方,盛产“砍手党”。这只代表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而已,并不意味着某个地方的人肯定会怎样。事实上,只要人口基数大到一定程度,每个地方大多数类型的人都有,个体之间差异会非常大。某一个体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不是简单靠统计学结果就能推论的。而个体上的差异,一些例外情况,也不能否定统计学结果在整体层面的合理性。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刚刚说到“婚姻出问题家庭的孩子,容易在心理上出现大的扭曲”,有人就开始反对了,说你的观点不对,婚姻失败家庭的孩子有很多一直好好的,说张三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李四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举出一大堆例子。或者当你说到很多小偷是某个地方的,又有人马上义愤填膺地站出来说了,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是好东西,还说我遇到的王五就是那副德行,赵六也一样,一扫一大片。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社会上就出现各种各样的“统计歧视”和“统计放大”,在很多场合,不问青红皂白,对某类带有一定特征的群体直接进行定性和否决。比如,有很多地方,一看见河南人就讨厌;有的人,一说到温州人就直接定义为精明;很多公司招聘,非名企背景的不要;一遇到鄂尔多斯人,仿佛对方不是富翁就是煤老板;普通院校毕业生,直接就定义为没能力。这些幻觉般的偏见与固执,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很大伤害。在这两种情况下,日后你会发现非常多的“没有想到”,非常多的“出乎意料”,发现犯了太多严重错误。

也许我说的这些东西很多人心里都知道,但总是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不同观点,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思维独到。这是一种典型的抬杠理念,也许很多人还在为自己“能言善辩”而沾沾自喜。如果偶尔为之,或者是在一些辩论场合这样,可能真的还是口才不错的表现。倘若经常这样,自己就会把自己绕进去,进而形成一种不太好的习惯,即不是从切合实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诡辩而诡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建设性。在这里我没有反对不同声音,只有不同声音存在,我们才能开拓创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不同声音应该建立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应当经得起推敲,在逻辑上能说得过去。简单追求“包不同”,无异于吸毒,短期内感觉非常过瘾,长期来看对身体会有极大损伤。

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这两种极端的倾向,但仍须解决如何准确把握这个度的问题。这里有几个可供参考的方法。专门制定一个相对客观和系统的评价标准,或者是借助独立第三方的测评标准来对目标对方进行评估。比如你的公司招聘员工,不用考虑对方的出身、教育和职业背景,而是按照独特的体系进行笔试和面试,优异者胜出。实际上,高考就是具备这样功能的评估体系,它不管你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你在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只是按照设定的测评体系,看你的实际成绩。

另外就是建立在你的大量经验基础上的直觉。尽管直觉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细究起来也并不科学,但很多人的直觉准确程度之高,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倘若非要让他说出个一二三来,他也说不出什么,或者是理由很难有说服力。但这种直觉还是建立在见多识广之上的。无论如何,凭直觉判断具体的人和事,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评判体系,而非不看实际情况,想当然地直接下结论。当然,直觉的准确程度也是分领域的,有人在甲领域直觉很强,有人在乙领域直觉很强,还有人在丙领域直觉很强。我们对此不能作“扩大化”理解。也许我们认为直觉比较高的人概率很低、数量很少,实则不然,这样的人很多,我们每一个人周围都有这样的人,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灵敏的领域有些不同罢了。

一种东西,从形成认识到内化为习惯,甚至是深入灵魂的思维模式,其间还需要一个周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几天,有位上海的朋友跟我讲起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不少一流大学数学系毕业、经过严格数理逻辑思维训练的人,为面对生活和社会问题时,逻辑性还是很差,跟普通大众没有多少区别。其实,这还是一种应用习惯问题。我们在接受防止这种倾向出现的理念之后,还要非常有意识地在现实中多做“习题”,早日完成这个迁移和转化过程,让这种思维在自己大脑中能够真正生根、发芽、结果,使得自己事业的大树能够茁壮成长。

如果从概率上无法确定实际情况,或者你不具备测评和直觉的条件,还有一个最原始、最简单、最笨拙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去“相马”,而是直接“遛马”,通过实战或者实地调查,直接检验。异常重要的事情,你没有把握拿捏准,就必须通过实战模拟或者试点来检验。当然,这种方式成本很高,相对没有效率,不适合大面积应用,要严格控制范围以及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