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
12128400000069

第69章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铁律之六十九:很多人看待问题总是强调“感觉”一词,而不提出具体的标准。但感觉既不精确,又飘忽不定,会带来不少麻烦。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将标准固化和量化,否则事情往往会越办越糊涂,效果难以保证,事业发展也会非常缓慢。

我国现代职场当中,“感觉”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语,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暴露出了我们思维模式的不严谨。在日常语境中,“感觉”一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某事进行评价,感觉就意味着缺乏具体的框架和角度,你谈成什么样都可以,谈好谈坏也无所谓,即使涉及具体指标,也缺乏严格标准和证明材料,具有很强的臆断倾向。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很多公司打分考核时,尽然也会涉及很多项指标,但缺乏较为明确的标准,也不要求相应的案例,依据只是打分者的水平和感觉,最后使得本来很好的制度成为儿戏,沦为暗中使坏、打击报复的工具。更为要命的是,当权者一句毫无依据的感觉,足以影响你的命运前程。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问及别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你本来希望对方能谈得多一些、深一些,但他们很有可能就用“挺好”、“还行”、“凑合吧”等这样非常模糊的词语将你打发掉,令你非常失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对方根本说不出什么,或者是不想说什么;要么是你问得太笼统,对方的思维组织能力又有限,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总而言之,这样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有着很大的责任,事先没有设计出一套系统、细致和可行性较强的沟通模板,使得对方难以理解你究竟要了解些什么。其实这也难怪,毕竟我们都享有同一片文化沃土,思维习惯和倾向本来就非常相似,问的人思路不清飘忽不定,答的人往往也是这样。

如果这种方式用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方面,顶多你也就是进步慢一些,或者是表现平庸而已。倘若在执行和落实层面还是“感觉导向主义”的话,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因为这样做事,效果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劳而无功,特别是在比较重大和复杂的事情上,更是如此。现实中,占相当比例的人做事情,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或者是津津乐道的“见招拆招”。我们不否认其中也有很多合理性,但效率毕竟是低的,而且失败的概率更高。

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文化模式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跟着感觉走”的民族,以至于处处强调管理与经营的艺术性和神秘主义色彩。传统文化中的“感觉主义导向”,造成我们几千年来并没有发展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也造成了很多东西难以规模化复制和传播。也许我们在这样的文化中生存得太久,以至于很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还对此津津乐道、沾沾自喜。

要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着眼于模式、系统和细节,建立一种立体式思维,而不是飘忽不定的感觉。比如某人让我们谈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在表述之前,应先简单梳理一下思路,看看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谈,这些角度会涉及什么样的细分要素,每一块的支撑性证明材料又是什么。我们不能保证在这种框架下出来的看法一定切合实际,但最起码说出来的东西言之有物,算做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路。

当你问别人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不要想当然地高估对方。你同样需要事先准备一个条理比较清晰的思路或者大纲,就像访谈节目主持人那样,利用你设计的框架、技巧和方法,将对方所掌握的素材挖掘出来,并形成相应的体系。说白了,你要想从别人的回答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首先就要使自己具备类似于专题节目记者或者是访谈节目主持人那样的素质。可能有的朋友会讲,这种要求也未免太高了吧!其实还真的说对了,要想在职场中出人头地,在能力框架上必须具备一些专业化的行为模式。

我们做事情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除随意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要有方法和步骤,分解成一系列指标,将这些指标确定为相应的标准,并进一步固化和量化。由于事先难以预料到所有情况,这种预先设定指标和标准的方式难免会存在很多想当然的成分,但这不应该成为反对这种模式的理由,所面临的问题在执行期间可以通过相应的修正手段来解决。如果刻意培养这种习惯,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品质,将对自己事业的长足发展大有裨益。这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就是一种理念和习惯。

而这些方面,在顶级跨国公司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人,相对要做得好得多。因为在他们那里,日常工作都是严格按照公司提供的各种系统的模板展开的,从考虑问题,到汇报工作,到落实执行,都有一套完整的模板、指标和标准体系,而且每一项评判标准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评判时还需要对应的案例来证明,以此来保证系统的严谨性。由于跟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因此相对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并内化成终生受益的精神力量。没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朋友们也不用着急,只要你用心去努力,三五年下来,还是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也许你在规范的环境和不规范的环境中都有所体验,感悟反而比纯粹在外企工作的人更为深刻,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