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花衣:自然奇观(地理知识知道点)
12080300000014

第14章 浩瀚无边的沙漠(2)

侏罗纪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

侏罗纪时发生过一些明显的地质、生物事件。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裸子植物在此时发展到了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称“莫贺延迹”,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其中流沙便占总面积的85%,是世界第二流动性沙漠。这里地形起伏很大,昼夜温差极大。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意即“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这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上,有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种类繁多的沙漠植物和野生动物。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何时形成的,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虽然有学者曾经根据沉积地层中埋藏的古风砂进行了研究,但由于风成砂很难在地层中保存,即使发现零星的露头,也很难据此判断古沙漠形成的时间、规模、形态和古环境状况。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怪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

干旱的河床遗迹几乎遍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大致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尚未被沙丘所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千年胡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由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沙漠东部主要由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沙丘的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丘间地宽度为1~3千米,延伸很长,但被一些与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长条形闭塞洼地,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分布其间。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东经82度~85度间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着复合型的纵向沙垅,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金字塔状的沙丘分布得或成孤立的个体,或成串状组的狭长而不规则的垅岗。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在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河畔,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全世界胡杨林有10%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90%在塔里木河畔。胡杨远在13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历史价值是任何树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胡杨树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强大生命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知识点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海市蜃楼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一般相对固定。

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首府珀斯以北约250千米处,在临近澳大利亚西南海岸线的楠邦国家公园内。这片沙漠荒凉不毛,人迹罕至。沙漠中林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态各异的岩塔,遍布于茫茫的黄沙之中,景色壮观,使人感觉神秘而怪异。有人形容这种景象为“荒野的墓标”,让人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里地形崎岖,地面布满了石灰岩,只有越野汽车可驶到那里。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面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颜色由暗灰色逐渐变成金黄。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则细如铅笔。岩塔数目成千上万,分布面积约4平方千米。

每个岩塔形状不同,有的表面比较平滑,有的像蜂窝,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里,等待送奶人前来收集;还有一簇名为“鬼影”,中间那根石柱状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众鬼说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样令人毛骨悚然,例如叫“骆驼”、“大袋鼠”、“臼齿”、“门口”、“园墙”、“印第安酋长”或者“象足”等。虽然这些岩塔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从沙中露出来的。在1956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特纳发现它们之前,外界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口头流传着。早期的荷兰移民曾经在这个地区见过一些他们认为是类似城市废墟的东西。

19世纪,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些岩塔。如果它们露出地面,肯定会被牧人发现。因为他们经常在珀斯以南沿着海岸沙滩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莱脱还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险家格雷在其探险途中曾从这个地区附近经过。他每过一地,必详细记下日记。但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关于岩塔的记载。

科学家估计这些岩塔的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纪以前至少露出过沙面一次。因为有些石柱的底部发现黏附着贝壳和石器时代的制品。贝壳用放射性碳测定,大约有5000多年历史。这些尖岩可能在6000多年前已被人发现。但是这些岩塔后来又被沙掩埋了数千年,因为在当地土著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过这些岩塔。

1658年,曾在这一带搁浅的荷兰航海家李曼也没有提及它们,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两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离岩塔不远。如果当时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面,李曼必定会记在他的日记里。沙漠上风吹沙移,会不断把一些岩塔暴露出来,又不断把另一些掩盖起来。因此,几个世纪以后,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们的形象已经在照片中保存下来了。

岩塔沙漠

这些岩塔是如何形成的呢?帽贝等海洋软体动物是构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这些软体动物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这些沙被风浪带到岸上,一层层堆成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