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浪漫要学法国人
12075900000019

第19章 享受,与年龄无关

在法国的公路上,有时候你会碰到让人感到比较恐怖的事情。那就是一辆驰过的老式汽车上坐着听音乐的老奶奶。七八十岁的年纪了,摇头晃脑美滋滋地坐在驾驶座上,一个人得意洋洋地开车往山里度假去了!这事儿要是搁在中国,想都不要去想。

不是说人家浪漫就浪漫到骨子里去,从出生到老年都极其有天赋。而是在我们眼中,上了年纪自然要休息了,辛苦劳作一辈子了嘛。只是此休息不同彼“休息”,我们要躺在摇椅上颐享天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却要极不安分的全国甚至满世界的到处乱跑,美其名曰饱览风情;我们要一动不动静心调气养息,含饴弄孙,他们却要毅然决然地坚守老“营地”,等待迎接儿女带着孩子们突然拜访的惊喜。我们的享乐是精神性的,他们的享乐是物质性的,我们的享乐是年龄所指挥的,他们的享乐与年龄无关。

很难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是比较先进和代表高品质的,只要是过得舒服,就是成功的。但在这里尚需讨论的是,年龄真的会成为享乐的阻力吗?

当减肥的风暴泛滥全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预知自己不能幸免。但是美总是美给年轻人的。除非是电影名星,否则是不会有五六十岁的老太甘冒着被人鄙视为老妖精的风险斗志昂扬地参加到减肥大军中去的。然而在法国,这种高龄“妖精”俯拾皆是,不减肥,怎么穿得上漂亮的泳装,怎么去度假啊?死了都要性感的法国女人一想到这些,都是胆战心惊,不减肥能成吗?!不度假还不得要了法国人的命!

法国人的浪漫不仅仅表现在青年时期,老年的他们仍然很会享受生活。在法国,老年人的活动多得数不胜数,聚会、出游、参观、会餐、收藏、阅读……都是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

在欧洲,人们把经济自主权看得特别重,许多年轻人过了18岁后就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而是自己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难得开口跟父母要钱。而父母退休之后,也不向子女索取赡养费,两代人保持着亲近但是不涉及金钱的关系。

斯特朗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刚从美国洛杉机回到法国,和老公一起去探望了很久没有联系过的表兄。82岁高龄的斯特朗夫人虽然不习惯坐飞机,可仍然每年至少乘坐一次。每当这对老夫妇随老年人协会的伙伴们旅游回来后,他们总是容光焕发、兴致勃勃的。她的小本本上记满了各个旅行社的价格、折扣,并早就进行了比较,每年她都能买到最便宜的飞机票去旅行,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法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很多样,除了许多像斯特朗夫妇这样的老年人之外,不少退休者即使自己有房产,银行的户头上有足以过着上层生活的存款,也还是愿意住在养老院里。据法国就业和互助部1999年10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法国有475万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其中95%的人的年龄超过65岁。他们当中87%的人同子女保持着联系,2/3的人的子女,每月至少会去养老院看望父母一次。

由于法国老人更加青睐养老院,为了让老人生活得快乐,活得更有尊严,法国政府专为老人设计了代替敬老院的村庄。

位于伊芙琳省什弗赫兹谷地的圣雷米老人村,处处可见如茵绿草。村里的居民都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84岁左右。为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村内邮局、杂货店、图书馆、美容美发店、健身中心、游泳池、酒吧、餐厅、音乐厅、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桥牌、舞会、音乐会、森林野餐、戏剧课、雕塑课、绘画课及水中体操,更是老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些活动通常由年轻人负责策划安排。村里共有200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28岁。他们的生活不仅不会单调,反而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参加聚会、旅游、会餐、收藏等,兴趣十分广泛。

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可以在村里享受快乐而充实的生活。病痛缠身、行动不便的老者,也可以安心住进特别设计的屋内,由一批专业医务人员照料。这些老人的生活与地方社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村里的泳池,每星期三免费开放给邻近地区的小学童上游泳课。这些孩子每个月由老师带队,到村子里吃一次晚餐,跟老爷爷、老奶奶谈学校的事情,有的还会住上几天。

法国老人无论是选择独立生活,还是住在老人村,都体现了现代法国老人的一种“人老心不老”的精神状态。尽管人到晚年,但是他们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依赖子女,独立生活,是法国老人所推崇的,但是他们也会享受亲情之乐。每当孩子来探访时,老人们喜悦的心情就难以言表。这就是法国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法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颐养天年”的小镇排名,这些地方都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去处。这个东西至今似乎都没有在我们国内流行起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甘冈、布古安-家利悠,这些地方适宜养老的城镇,也是经遴选而在榜上有名的“颐养天年”的小镇。

在评选“颐养天年”小镇排名时,法国全国共有62个市镇递交了材料,参与竞争名次。评选标准相当高,最后,在一轮轮的淘汰赛中,上述3个地区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除了法国老人生活得有声有色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国家的老年人是如何“优待”自己的。

美国老人并不把退休当作十分严重的事情,而是看作新的人生的开始。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在外寻找兼职工作。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也多样化,跳伞、滑雪、潜水等刺激运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老年爱好者。

日本被称为“银色一族”的65岁以上人群正在与日俱增,但他们并不喜欢被称作“老人”。甚至在日本的公交车上,都不能随便给老者让座,因为他们可能会不高兴被当做老年人给予特殊照顾。一些日本老人在退休后,还利用富裕的时间,用手机、电子信箱和个人网站,在家工作挣钱。

英国的老龄化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专家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超过一半的英国人年龄达到50岁。所以,在英国,50岁以上根本不算老年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青年身份:学生、新婚夫妇、年幼孩子的父母、公司总裁、背包族等。

西班牙子女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般一两个星期与父母聚一次。所以,在西班牙,老人很少能经常享受天伦之乐,多数与老伴相依为命。一般老人在70岁以后就开始申请养老院生活。在那里有专人照顾,陪聊。但因为养老院费用昂贵,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如愿。

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西班牙老人境况似乎略显“凄凉”外,别的过得都还是足以令国内考虑自己中年以后生活的小资们想认真收藏作为参照的。其实上述所说的都不是全部和真实的。就比方说虽然发达国家的老年人虽是独立,但由于他们太“独立”了,所以难享天伦之乐。或许,在他们心中,这就是天大的遗憾,而我们正好不缺这个。看来,要想自己的老年以后过得尽如人意,还得靠自己琢磨出个“中西合璧”的方法,无论走哪个极端,都不会是最幸福的,除非是你自己硬要标榜幸福。

法兰西是世界上最讲究品位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总是锲而不舍地围绕着一个词在展开,即“人文”。因此,享乐不是罪过而是天性,懒散不是劣行而是本色,情调不是做作而是高雅。因此,他们能够在地摊上和一位流浪艺术家或是书商讨价还价而不觉得尴尬,也能够在作品卖出天价的时候气定神闲,真是文化气十足。

虽然,法兰西的文化和我们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彼此都愿意在古今的长河中顶礼膜拜,直至时光的尽头。也许,这就是法国显得深厚的原因,也许,这就是我们倾心相向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