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2010年8月5日下午6时,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朱世忠同志突发心脏病,倒在了他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上,再也没能醒来,享年48岁。
两天后,朱世忠遗体告别仪式在家乡固原举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阎晓宏分别送来花圈、发来唁电。
曾经的学生、文友、多年不见的老家的乡亲们、甚至有的仅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闻听噩耗,不约而同放下手头的工作,满怀悲伤奔向同一个地方——固原,只为再见他一面。
朱世忠去世后,妻子杨文琴归整遗物时发现,他留下最多的东西有三样:书、获奖证书及各种各样的通讯录。
这“三多”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朱世忠人生的三种境界。
他有信仰,忠诚于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有操守,手中的权力从未向自己倾斜。
他有德行,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留给自己的余地小得可怜。
他一生热爱文字,但文字却无法形容他的一生。
他把琐事做出了珍珠般的光彩
8月5日下午,朱世忠和宁夏新闻出版局局长朱昌平到自治区党委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出党委办公楼上车走了几十米,朱世忠心脏病突发,朱昌平局长和司机张璐立即实施抢救,并即刻将他送往医院。到医院后,朱世忠的心跳、脉搏等生命迹象已逐渐消失,医生亦无力回天。
朱世忠倒在了他热爱的岗位上,倒在了亲密战友、领导朱昌平的怀里。
固原民族师范老师、团支部书记、学生科科长、副校长,共产党人杂志社副社长,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宁夏期刊协会会长、宁夏杂文学会副秘书长,散文家,杂文家……朱世忠的名字前面,可以加的定语很多很多,但在他的心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称谓永远排在第一位。
朱世忠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曾三次跳级,17岁便从固原师专毕业,到固原民族师范当了一名中文教师,后又自学取得了硕士学位。朱世忠常说:我是一个农村娃,如果没有组织的关心和领导的厚爱,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以感恩的心投入工作,是他一生坚守的原则。
在固原民族师范担任学生科科长的7年里,他常年坚持早晨6点多到校,与学生一起出早操,组织学生早读,白天上课、搞活动,晚上检查宿舍,保证秩序。待学生全部入睡后,他才回到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回到家往往已是深夜11点多。全校共有1000多名学生,朱世忠几乎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
2002年,朱世忠调任共产党人杂志社副社长。上任不久,正好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宣传治沙模范王有德的先进事迹,朱世忠被抽调到先进事迹报告团。代表共产党人杂志社宣传优秀党员,朱世忠感到无比自豪。
“他熟悉演讲业务,在自己撰写演讲报告时,还常与其他几位成员一起试讲,纠正他们演讲中存在的问题。”提起此事,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宁夏社科联主席的徐永福同志仍记忆犹新,评价甚高。王有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国各地宣讲成功,反响强烈。从采访、写材料到全国巡讲近半年时间里,朱世忠只回过一次家,那还是“搭了”报告团赴固原宣讲的“顺风车”。
“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铸就忠诚。
朱世忠任新闻出版局图书报刊处长期间,为使审读工作进一步向细微处延伸渗透,他提议并组织审读员深入出版单位和编辑记者面对面交流;他带领调查组及时坚决撤销了违规欺诈消费者、群众反应强烈的记者站,维护了消费者利益;他采取召开会议、电话通知、诫勉谈话等方式,对报刊出版工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早预防,避免造成被动,规范了各报刊的出版行为,受到新闻出版总署表扬。
任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期间,朱世忠时刻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他关注发展、关注大事。朱世忠坚持认为,新闻出版部门作为出版物的管理者,守土有责。尤其在扫黄打非、整治查处政治性、民族宗教方面的非法出版物,净化出版物市场过程中,他的态度坚定如铁。
为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宁夏的支持,朱世忠跟随朱昌平局长多次跑北京、找领导,他整理的相关材料翔实、周密,堆起来有几十厘米厚。2008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支持宁夏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决定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14个方面对宁夏新闻出版业给予支持。《意见》出台后,他紧跟一步及时做好相关的协调联络工作,逐项争取落实。
宁夏出版单位改革、组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期间是朱世忠最忙的日子。他学习外省经验,传达出版单位的诉求,随局领导奔走于总署各司局之间,努力寻求支持;他力主扶持民营企业,通过搞联谊会、协调减税等方式为部分印刷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除了正常工作外,朱世忠还参与撰写《宁夏文化蓝皮书》,担任《话说宁夏》《中国回族文学史》《虎之书》《牛之书》《兔之书》等自治区重要图书的编写、统稿和审定工作。工作中他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和信息稿件80多篇,在全国全区的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发表;有近300篇散文、随笔、时评等在公开报刊发表;出版个人文集2本。
在朱世忠30年的工作履历中,没有什么惊天动的伟业,有的只是一件件散发着珍珠般光泽、被他用党性和人格浸润的平凡琐事。把平淡的事情尽量做到完美,让所有的细节都恰如其分地成为不可或缺的过程,是朱世忠追求了30年的境界。
只要参加活动,就一定要捧个奖回来,这是朱世忠向自己发起的挑战。
198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4年被评为首届固原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200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2004年被自治区青年联合会授予“宁夏青联首届突出贡献奖”;
四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被授予“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
朱世忠的荣誉证书被妻子小心地收整在一个大大的纸箱里,沉甸甸、满盈盈的!
他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他这一辈子,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来不考虑身体能否吃得消。”这是相濡以沫26年的妻子杨文琴对朱世忠的评价。在杨文琴的记忆里,即使家里发生天大的事,也别想把朱世忠从工作岗位上拖回来。
1985年3月11日,杨文琴生孩子难产致大出血,抢救、输血,一家人忙前忙后,独缺朱世忠。深夜11点了,时任固原师范学生科科长兼授课老师的朱世忠,在学校忙完工作,检查完学生宿舍后,才拖着疲惫的脚步来到医院,看望虚弱的妻子和刚刚出世的儿子。第二天6点多,杨文琴还未醒来,朱世忠就已经去了学校,他要到学校组织学生晨训。
2001年8月的一天中午,大雨倾盆,刚从医院下班准备回家的杨文琴看到照顾婆婆的小保姆慌慌张张地跑向医院。看到小保姆只顾着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杨文琴心一沉拔腿跑回家。一开门,发现瘫痪的婆婆倒在地上,头上碰伤的一处裂口正往出渗血。杨文琴本想和小保姆两人将婆婆送往医院,可实在抬不动,她只好给朱世忠打电话。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是:“我正忙走不开,你先想想办法。”这在杨文琴的意料之中,在家事上,朱世忠一直都靠不住。杨文琴只好冒雨跑回医院,拿上急救包,回家给婆婆剃发、清创,缝合。朱世忠中途回来看了母亲,见病情还算稳定,他又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
2004年,朱世忠调到宁夏新闻出版局工作后,更加忙碌,妻子也不在身边,工作起来忘记吃饭便成了常事。一场突来的感冒,根本没被朱世忠放在眼里,吃点药,照常上班、开会、出差。之后,朱世忠体重急剧下降,瘦了有20斤,感冒演变成断断续续的咳嗽,再后来,朱世忠只要一躺下,就会剧烈咳嗽,咳嗽牵扯着胸腔,疼痛难忍,以至于无法入睡。意识到问题严重的朱世忠这才放下工作,到医院看病。当天,朱世忠就以急性胸膜炎患者的身份被医生“勒令”住院,医生先后三次从他的胸腔里抽出了近1800毫升积液。
按照医嘱,急性胸膜炎至少要住院半个月,但朱世忠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偷偷跑回单位上班了。妻子杨文琴怎么也拦不住,只好把处方抄下来,从固原买上药,再背到银川。朱世忠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输液,持续治疗了一个月,病才好。
朱世忠患心脏病,不是没有前兆。“一次,朱主任给我说,‘我刚才觉得手脚发抖,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随后他吃了点药,继续工作。”办公室干事郝辉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且耿耿于怀,“我要是多个心眼,提醒主任去医院该多好!”郝辉自责地说。
今年苑月员愿日,单位组织源缘岁以上干部体检时,朱世忠恰好出差,回来后,繁忙的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体检一推再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他绝不滥用手中的权力
银川市海宝西区,一栋普普通通的家属楼,爬到六层,敲门,开门的正是朱世忠的妻子杨文琴。屋子装修得很简单,纤尘不染,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电视平台上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朱世忠一家三口的合影,甜蜜温馨;一张是朱世忠的单照,卷曲的头发,轻扬的嘴角,憨厚慈爱,意气风发。
再上一层是阁楼,里面全是朱世忠的遗物,一箱箱,一袋袋,码放整齐。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套已经住了6年的房子,阁楼依然是毛墙毛地,地上还堆着一些待和的水泥……
在各种领导岗位工作了20多年的朱世忠,留给妻儿的,除了“三多”外,还有没有装修完的房子和没有还完的房贷。
绝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这是朱世忠写给自己的话,他坚守了一生。
2002年,朱世忠刚调到银川工作时,因为生活不方便,借宿在外甥女家。
2003年9月,朱世忠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为让朱世忠有个住处,妻子杨文琴卖掉了固原的房子,自己借住在亲戚家。2004年3月,朱世忠拿着卖房子的钱和从银行贷的款,在银川海宝西区买了现在的房子。
“我们贷款亲戚都不信,说朱世忠当了那么多年的学生科长和副校长,难道连个买房子的钱都没有。是真的没有!”杨文琴说。
房子装修时,为了省钱,朱世忠从固原找的要价最低的装修工,自己跟着装修师傅跑市场,看材料,砍价格,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断断续续装修了小半年才入住。
朱世忠的外甥女在《我的老猪舅舅》一文中这样写道:记得前年春节,在舅妈的再三鼓励下,他奢侈地买了一件近400块钱的咖啡色夹克衫。等去年春节时,他仍然穿着那件衣服,但随身多了杆咖啡色的彩笔,因为衣服皮革质地的衣领破了,露出了白色的里料。他会乘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拿出那支彩笔把白色涂抹一番。
在新闻出版局,朱世忠多年分管财务和车辆,但却始终恪守“四不”原则:从不公车私用,不经手现金,不单独购物,公务接待中从不摆阔气。
办公室的同志回忆说,朱世忠任办公室主任近4年时间,请大家吃过两次饭,一次是他得了先进的奖金,一次是用他的稿费。
有一年清明节,朱世忠回乡扫墓,朱昌平局长问他怎么回,他说借了朋友的一辆面包车。朱昌平担心他的安全,说:“要不让局里的车跑一趟?”朱世忠答道:“局长,荣强(办公室副主任)管车,我不能为难他。”
办公室的会计柳荫见朱世忠穿200块钱一套的运动服,说:“主任,你这样的领导,这衣服能穿出去么?你不怕人家笑话?”朱世忠憨憨一笑,操着固原话说:“咋了?我老汉穿得舒服就成,他谁凭啥笑我!”
朱世忠一生俭朴,但在他去世后,7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为他送行,有鲜花铺路。一位专程从外地赶回来的学生,哭着将一个装着500元钱的信封交给杨文琴,说这是他在固原师范上学时,朱校长借给他的生活费。还有一位赶不回来的学生,通过邮局寄回了300元,这也是朱校长当年借给他的生活费……
他的精神留在了人间
宁夏新闻出版局电子音像处副处长张孝元听到朱世忠去世的噩耗后,这个50多岁的大男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许多人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当载着朱世忠遗体的灵车开走后,一波一波的探视者站在医院门口久久不肯离去。
朱世忠的学生、作家郭文斌当晚写下了《今晚,先生回家》,深切怀念尊师朱世忠。
愿月员猿日,《银川晚报》推出纪念朱世忠专版《一路梨花送世忠》,刊发了南台、郭文斌、闵生裕等人的悼念文章。
朋友代朱世忠打理博客,讣告他去世消息的博文发出后,访问者达3园园园多人次,留言猿园园余条。
……
朱世忠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和谁接触,他都把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放在首位,心里总是装着对方,所以身前、身后,让人念想不断。
一位在固原某乡镇工作的年轻人,发表了些文字,朱世忠注意到了他。后来偶尔的一次机会,某单位领导在朱世忠面前提起想办一份内部刊物,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朱世忠就推荐了他。
单位的田文斌刚从宣传部来到局里,朱世忠偶尔得知他尚不会用电脑打字,当即安排办公室的同志给他配了“汉写王”。
局里的早餐票定点统一发放,朱世忠注意到音像处的老同志张孝元因家离单位较远,就餐不方便,便安排办公室同志在就近的餐点给他办理了早餐票。
2008年6月,一位与他同在自治区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的同学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认识朱世忠改变了我》的文章,文中写道:
……有一次,我问他一个很无趣的问题:“为什么咱们班八十多个人都喜欢你?”他淡然一笑说:“因为大家不愿说、不敢说的老实话,我全都说。”……朱世忠的真实与坦白,让曾经虚伪忸怩的我汗颜……朱世忠影响了我,朱世忠改变了我,朱世忠让我这样一个当了二十多年兵的人明白了生命与生活的要义……
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在自己的私人博客里由衷发出的对朱世忠的敬佩。
文学艺术界里,他的美名有口皆碑,朋友们都喜欢他,尊敬他。
在固原民族师范时,他与几位教师发起创办了“春花”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作家,如郭文斌、李方、王怀凌、马金莲、王佐红等,占据了西海固作家群的一隅。
许多文学青年在创作过程中每取得一点成绩,朱世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如某人在某刊物上发表了点文字,很有特点,《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选登了某人的作品,他都会及时发现,并表扬和鼓励。
只要有朋友或学生到银川,朱世忠一定要想办法见上一面。2008年冬季的一天,宁夏杂文学会评奖结束,朱世忠在繁忙的接待和应酬之后,又在深夜赶到宾馆看望杨建虎,并请他及吴忠日报社、中卫日报社的编辑喝茶,交流经验。
有时,朱世忠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就会让妻子杨文琴代劳,前去看望。“他回来一进门,就会问‘他高兴着没?’”杨文琴说,这是朱世忠这些年来问她最多的一句话。
朱世忠不但文章写得好,且口才极佳,他曾跟着侯宝林的弟子王世昌校医学相声。朱世忠主持过许多文艺活动,在固原时,他义务为近千对情侣主持过婚礼,礼钱照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经理、小贩。
朱世忠去世后,一位网名叫空谷幽兰的老大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梨花落地化精灵,松柏含悲起暮云。
君去蓬莱连大漠,天堂从此有歌声。
朱世忠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被他最大限度压缩的精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有限的生命里,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操守、德行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朱世忠的人生境界!
(2010年8月20日,载于《宁夏新闻出版》2010年第10期,《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2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