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梨花愁未歇 平地惊雷恨断肠
孤雁啼血萧关去 伯牙断琴泪成行
一庭苦雨无诗酒 半壁残弈自荒凉
有情日月埋忠骨 只因杨郎是故乡
闵生裕
一路梨花,眷眷亲朋轻叹:走哩,走哩,走远哩。
三尺黄土,巍巍六盘低吟:来了,来了,回来了。
——题记
引子
2010年8月5日下午6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宁夏期刊协会会长、宁夏杂文学会副秘书长、固原市作协原主席朱世忠同志,因病不幸逝世。享年48岁。
那天下午,朱世忠和朱昌平局长到党委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出党委办公楼上车走了几十米,朱世忠心脏病突发,朱昌平局长和司机张璐立即实施抢救,随即,他一边让司机快速将车开往医院,一边给朱世忠压胸、做人工呼吸。到医院后,朱世忠的心脏、脉搏等生命迹象逐渐消失,医生也无力回天。朱世忠同志倒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倒在了他的亲密战友、领导朱昌平局长的怀里。
朱世忠病逝的噩耗在同事、朋友的不安和悲伤中小心传递,大家惊讶之余是叹息。许多文化界的朋友接到电话时,或泣不成声,或无语凝咽。新闻出版局电子音像处副处长张孝元同志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后,这个五十多岁的大男人放声大哭。他们都觉得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许多人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当载着朱世忠遗体的灵车开走后,一拨一拨的探视者在医院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善良的人们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诗人谢瑞在博客中写道:我看到他时,他躺在那里,乖顺得像个熟睡中的孩子……这让我实在不能将那个平日里开玩笑称为“舅舅”、正式场合叫他“朱老师”、私下里的“大哥”联系到一起。我站在他脚下,好几次闪过踢他一脚的念头,想叫他起来,别躺在这里吓人……
8月7日,宁夏新闻出版局在固原为朱世忠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社会各界六七百人前往送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春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李东东分别以送花圈、发唁电等方式,对朱世忠同志不幸逝世表示哀悼。自治区文化宣传系统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朱世忠同志的同事、朋友从全区各地赶赴固原,只为看朱世忠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固原市某文化单位送来的挽幛上写着“文星遽落”四个大字,深切地表达了固原文化界对痛失朱世忠这样一个精英才俊的惋惜之情。
一路梨花,眷眷亲朋轻叹:走哩,走哩,走远哩;
三尺黄土,巍巍六盘低吟:来了,来了,回来了。
朱世忠先生从我们的身边走了,回到了那块生他养他的热土。8月7日晚,一场大雨降在固原,这也许是天人同悲。8月8日立秋,这一天,朱世忠先生的骨灰被送回老家杨郎。杨郎,这个盛产糜子酒的地方,是朱世忠出发的地方。现在,他又回来了。朱世忠,这棵“秋天开花的梨树”凋于夏末,葬于秋初。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薰故乡人。朱世忠是杨郎的好儿子,他身上有糜子酒的质朴本色和人格芳香。
随后网络上、报纸上,朋友自发纪念朱世忠的诗文陆续推出。朱世忠曾写过一篇散文《思念堆成日月山》,朱世忠身后,人们对他的思念不也如此么?朱世忠的学生、作家郭文斌当晚写下了《今晚,先生回家》,深情怀念尊师朱世忠。他这样写道:
不愿意相信,先生会躺在车上回家,而且是子夜,不愿意。
不愿意相信,先生会合上双眼归乡,不愿意。
不愿意相信,从此,再也听不到先生爽朗的笑声,不愿意。
不愿意相信,从此,宁夏最牛的博客,从此会无人更新,不愿意。
一位常常称朱世忠为“小猪仔”的网名叫空谷幽兰的老大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梨花落地化精灵,松柏含悲起暮云。
君去蓬莱连大漠,天堂从此有歌声。
诗人杨建虎在《固原日报》发表了《轻云一抹乘鹤去》,深情怀念与朱世忠相识相知的深情。他写道:
朱世忠先生生于西海固,不管他走到哪里,他总是情牵西海固这片厚实的土地。他在文章里写道:“找不到比西海固更加孤独的风景”,但“西海固孤独着,决不企求喧嚣”。朱世忠关于西海固那些文字优美而深刻,他始终脚踩西海固大地,进行着灵魂的守望和书写。
愿月员猿日,《银川晚报》推出纪念朱世忠专版《一路梨花送世忠》,刊发了南台、郭文斌、闵生裕三人的悼念文章。朱世忠的朋友代他打理的博客中讣告他去世消息的博文,访问者达圆园园园多人次,留言猿园园余条,人们通过网络,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朱世忠的无尽思念。
一、坚持原则,无限忠诚,他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朱世忠一贯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他是甘于奉献的孺子牛。从事文化宣传和新闻出版工作近10年,他是勇于进取的拓荒牛。
朱世忠是固原师专中文系的第一届学生,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他吹进大学的。从此以后,朱世忠怀着对党和事业无限忠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他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强烈的事业和责任心。长期以来,他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做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共产党员。无论到什么岗位,他都怀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工作起来像永不停转的发动机,像拼命三郎,像一团火。在固原师范做学生工作,因为与学生年龄相仿,他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共产党人杂志社工作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宣传治沙模范王有德先进事迹,朱世忠被抽调到先进事迹报告团,他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作为事迹报告团宣讲成员,他与大家一道深入采访,搜集事迹材料。代表共产党人宣扬优秀党员,朱世忠感到无比自豪。由于他对演讲业务熟,他在自己撰写演讲报告的同时,还与其他几位成员一起试讲,纠正演讲中存在的问题。朱世忠的热心、细心、耐心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朱世忠的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他是带着对一个优秀党员的崇敬之情做报告。王有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各地宣讲成功,反响强烈,极大地推动了自治区深入学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作了有益的探索,朱世忠同志为此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生命是一次单程的旅行,事业标示一个人的价值存在。朱世忠同志人生短暂,但他没有浪费人生的宝贵时光,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最大可能做了有益于国家和人民、有益于宁夏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事情。
作为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养成了从讲党性原则、讲政治纪律、讲民族团结的高度思考问题,时刻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的习惯。而且将这种思维习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体现在党组会上,体现在为局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中,体现在以本局文件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中。他关注发展、关注大事。如宁夏新闻出版十一五、十二五计划的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朱世忠同志坚持认为,新闻出版部门作为出版物的管理者,守土有责。我们要为党和国家负起责任,尤其是在扫黄打非、整治查处政治性、民族宗教方面的非法出版物,净化出版物市场过程中,他的态度一向非常坚决。近年来,他和局领导为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宁夏的支持做了大量工作,当总署出台了支持宁夏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十四条意见后,他做好相关的协调联络工作,逐项争取落实。他主动向新疆新闻出版局了解“东风工程”的内容,争取让总署“东风工程”惠及宁夏,努力为宁夏出版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宁夏出版单位改革,组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的过程中,朱世忠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联系宁夏发展状况,学习外省区经验,传达出版单位的诉求,随局领导奔走于总署各司局之间,努力寻求支持。
朱世忠同志一直强调,新闻出版部门作为自治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不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比如宁夏新华书店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建议在改制前要关注民生,确保稳定。具体如给书店员工提工资,扩大业务以及海原县新华书店搬迁时,拨经费支持。他说关于企业改制出现的问题,我们是有教训的。原新华印刷厂因改制遗留问题太多,虽然我局为之作了大量积极的努力,如帮老职工维护权益、为他们解决医疗费、协调有关部门为去世的老同志发丧葬费等。如果当年考虑问题周到,妥善解决,就不会有这样的遗留问题。对于书店,行政管理上断奶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要扶他们上马,送一程,不能甩手不管。近些年来,我局在扶贫投入上也态度积极,先后投入了几十万元用于支持帮扶彭阳县草庙乡扶贫点办学、建设校舍、改善教学和办公环境,为中卫沙坡头区蒿川乡后套村解决吃粮、饮水和硒砂瓜抗旱等困难。作为一个人员不多的行政单位,从自己的业务经费里挤出经费来帮助困难地区,体现了我局的社会责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他力主扶持民营企业,通过搞联谊会、协调减税等方式为部分印刷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朱世忠平时工作繁忙,而且节假日经常加班。每到节假日前,最后一个走出单位的人一定是他,节日值班他总是给自己多排,尽可能把方便让给别人。他经常中午加班,顾不上吃饭就啃个饼子。儿子朱立杨说,去年以来,爸爸不止一次地说自己从来没和家人一起旅游过,如果能闲下来要一家三口出去转转,但是,这句话最终还是没有兑现。朱世忠的心中只有工作,对自己的身体总是不太在意。他先后得胃出血和胸腔积水,有一次严重到了医生病危通知书都下了。刚调到银川的妻子一时感到很无助,她想,身边也没有个能拿事的人,这么严重的事情应该告诉谁呢?她想起了朱局长,准备打电话。但是,此时尚有意识的朱世忠立即打断了她,说,都晚上10点多了,不要打扰局长。朱世忠的心脏疾病不是没有前兆,有一次他给办公室内勤郝辉说,我刚才觉得眼前都黑了。但他坐了一会儿,找了点药吃了,继续工作。今年苑月员愿日,单位组织源缘岁以上干部体检时,朱世忠恰好在外地出差。回到局里又因工作繁忙一直没顾上检查。如果他的工作不是那么繁忙,及时检查,也许医生会及时提醒或忠告。高血压病忌劳累、急躁,但是,雷厉风行是他的一贯作风,而且凡事力求完美。如此一来,他的付出自然就要远远多于别人。
朱世忠这种工作的激情来自哪里?来自忠诚,来自对党、对事业、对责任的忠诚。忠诚来自哪里?来自信仰,来自对党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对科学发展观的信仰和躬行。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钻研,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伟大事业来推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宁夏新闻出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出全部智慧和精力。朱世忠常说,我是一个农村娃,没有组织的关心、领导的厚爱,我能有今天吗?所以,他总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
谈到朱世忠同志的不幸去世,朱昌平局长深为痛惜。他说,朱世忠把事业和责任看得重于泰山。工作中他很坚强,他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总是怕别人为自己操心。因为亚健康状况是我们许多人都存在和忽略的问题。我们只知道他血压高而且长期服药。48岁,基本上是人生过半,朱世忠的生命比较短暂,但是,他的生命过程异常精彩。
二、爱岗敬业,勤政务实,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
朱世忠工作经历丰富,先后从事过教师、共青团、学生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编辑、杂志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涉及到教育教学、财物后勤、人事法规、出版发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丰富的工作阅历,培养了他适应环境、独当一面、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能力,锻炼了他独立思考、果断决策驾驭局面的能力。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
在固原师范,无论是从事教学,还是担任团委书记,当学生科长、副校长,都是同学生打交道。朱世忠面对的就是与人的交流,别人也在与他的交流中能得到尊重。朱世忠是那种干起工作就不要命的人。他与学生一起出早操,白天上课、搞活动,晚上还到宿舍检查安全,保证秩序。待学生全部入睡后,他才能回到办公室批改当天的作业、备课。大到处理学生事故,小到学生争吵,他都得操心。朱世忠的学生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全校近千名的学生他基本上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他每天晚上回家都在11点以后。妻子产后大出血、哥哥胃出血,几次家人发生的重大疾病时,他都不在现场。母亲瘫痪八年,大多由妻子照顾。
到新闻出版局工作后,朱世忠同志一如既往,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他任图书报刊处长期间,在加强日常审读的同时,为使审读工作进一步向细微处延伸渗透,他提议并组织审读员深入出版单位和编辑记者面对面交流,全面促进图书报刊质量的提高,保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出版单位的一致好评。他力促集中时间在网上年审记者证、报纸期刊及记者站的工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他按照规定严格审批驻宁记者站,加强年检工作。他带领调查组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坚决地撤销了违规欺诈消费者、群众反应强烈的记者站,维护了消费者利益。采取召开会议、电话通知、诫勉谈话等方式,对报刊出版工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早预防,避免造成被动,不仅规范了各报刊的出版行为,而且受到新闻出版总署表扬。朱世忠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宁夏记者站站长,他创造性开展工作,调整记者站人员,扩充通讯员队伍,加大通讯报道的力度,稿件见报率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使记者站发挥了应有的宣传鼓舞作用。在他担任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发挥协调作用,定期召开理事会,通过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沟通,互相促进,期刊交流空前活跃,增强了期刊质量,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
朱世忠坚持抓好办文办会质量。他知道,新闻出版局是个文化单位,昌平局长对文字要求很高,再说一个单位的公文质量也是办公室综合水平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各种公文材料,还是《宁夏新闻出版》及所编制图书的文字校对,他都精心推敲,严格把关,力争把差错降到最低程度。他组织制定了信息报送登记制度和奖励办法,力促信息交流常规化、制度化,使全局宣传和信息交流力度明显加大,在200远年、2007年全区舆情和信息工作会议上,宁夏新闻出版局介绍了信息交流工作经验。
因学习出色,工作突出,朱世忠一生所获的荣誉太多,他家里的荣誉证书装满了一大纸箱。他198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被评为首届固原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4年被自治区青年联合会授予“宁夏青联首届突出贡献奖”,近年来四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授予“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所有这些荣誉浓缩了朱世忠的精彩人生,但是面对各种荣誉,他从来不骄傲自满,而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勤学乐育,慎思笃行,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朱世忠出身很苦,自幼丧父,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务农是根本,但他酷爱读书。当母亲呼唤着他的乳名叫他干活的时候,他会迅速地爬上门前的大榆树,跨到树干上大声诵读他的小画书。有一次在树杈上疲惫地睡着了,母亲喊他时竟从树上掉了下来。姐姐做饭时,想让他在厨房帮忙拉风箱烧火,他总是风风火火地放上一把柴火应付一番,然后匆匆去读书。
因为他天资聪颖,上学时曾经跳级,上了4年半小学、2年初中和2年高中后,便考上了固原师专,他是当年十里八乡考出的唯一的大专生。17岁半就从大学中文系毕业,成为固原师范一名中文教师。当年的朱世忠是个阳光少年,对事业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朱世忠的个性是干什么就要钻什么,就要把什么干好。为了练好普通话,他在方言浓重的小城始终保持着说普通话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引来了很多人的非议,有人甚至把他的一头卷发与他说的普通话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二得厉害,烫着外国人的卷发,说着外地人的话,简直就是土枪里打出的洋子弹。”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朱世忠全然不顾。他在固原师范极力推广普通话,他要求学生一律讲普通话,而且常常校正他们的发音。在固原师范的一次晚会上,朱世忠朗诵了一段诗歌,全校师生赞叹不绝、连连鼓掌不让他下台。此后学生们模仿他、学习他。学校也因此多了一个兴趣小组——“故事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这个传统一直到2002年固原师范结束为止。当时“故事会”发展到人人讲,班班讲,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每周六下午对学生两小时的辅导,朱世忠也定会抽时间参加。固原师范人人演讲的风气,锻炼了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普通话讲说水平。其中有多名学生在自治区大中专演讲比赛中拿下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朱世忠个人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早,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而且散文、小说、杂文、评论均有涉猎,尤以杂文创作的兴趣最浓,成果也最丰。如他自己所说:“刚开始时我不太会写杂文,就写信向牛撇捺、暮远等我区著名杂文家虚心求教,把我的作品寄给他们,请他们帮我修改,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一步步走上了杂文创作之路。”多年来,朱世忠笔耕不辍,每当在读书和生活中有所收获,或是思想闪出火花,他都会将其流注笔端。他的杂文也多次在区、市获奖,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一致认可。
在固原师范,他与几位教师发起创办了“春花文学社”。一开始社刊是张4开的单页小报,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年源期的刊物,刊登了学校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业余作家和知名作家,如郭文斌、李方、王怀凌、马金莲、王佐红等,占据了西海固作家群的一隅。他和其他老师们一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辅导,与学生面对面修改作品,参与学生的创作过程。为学生修改作品,常常熬至深夜,饿了啃干馒头,渴了喝自来水。
20多年的教书生涯,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固原师范的副校长,后来调任共产党人杂志社副社长、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图书报刊处处长、办公室主任。他常把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期望化作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不断刻苦钻研、储备、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从一个专科生起步,不断学习,直到取得了硕士学位,为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坚实基础。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他及时为局领导建议,给全局干部职工购买各种书籍,如国学经典读物及时事理论汇编、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类的书籍,努力在全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朱世忠文字表达能力强,除了单位的正常公文外,他还积极创作,同时参与撰写《宁夏文化蓝皮书》,担任《话说宁夏》《中国回族文学史》《虎之书》《牛之书》《兔之书》等自治区重要图书的编写、统稿和审定工作。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用理论指导工作、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行政执行力,提高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工作中,他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和通讯稿件80余篇,在全国全区的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发表,有近300篇散文、随笔、时评等在公开报刊发表,出版个人文集2本。2009年获区直机关读书征文一等奖,获第八届宁夏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四、仁厚宽容,幽默风趣,他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
热情豪爽,仁厚宽容,是朱世忠的一大特点。在单位,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与同事朋友以诚相待,具有极高的群众威信。在亲戚朋友中,他亲和谦恭,机智幽默,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处处受人欢迎。在乡党眼里,朱世忠是出色的,更是本色的,虽然他的普通话讲得很标准,但在非正式场合,只要遇见老乡,他的一口固原话便出口了,这让老乡们感到格外亲切。这也是他与人交流的艺术,一种自然的亲和力。
朱世忠是个很重情谊的人,所到之处,总是能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能够协调好部门与领导的关系,同志们把他当做自己的贴心人。他认为个人勤奋努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要全面推进工作,还要开阔胸襟,懂得宽容。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放大别人的优点,他信任同志,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形成了和谐的氛围。
他善解人意,理解同志们的难处。他乐于助人,却从不求回报。在他的追悼会上,有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学生哭着赶来,手里攥着上学期间向朱世忠借的500元生活费。一位在固原某乡镇工作的年轻人,发表了一些文字,朱世忠注意到了他。后来偶尔的一次机会,某单位领导在朱世忠面前提起想办一份内部刊物,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朱世忠就推荐了他。小伙子说起这件事感慨万千。他说,要是单凭自己,从乡镇到城里工作,那几乎是奢望。况且,现在干的还是他最喜欢的文字工作。然而,这个小伙子没来得及与这个未曾谋面的恩人见一面,道一声谢,他就匆匆走了。
他对单位的老同志特别尊重,格外关心。田文斌同志刚从宣传部调到局里,朱世忠偶尔得知他尚不会用电脑打字,就当即安排办公室的同志给他配了“汉写王”。本局的早餐票定点统一发放,他注意到音像处的老同志张孝元家离单位较远,就餐不方便,就安排办公室同志在就近的就餐点给他办理了早餐票。事情不大,但是他用心了,老同志每每提及此事,心里都暖洋洋的。作为办公室主任,他给部下安排工作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以商量的口吻,语气平和。他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劳动。所以,和他工作大家感到很愉悦。
文学艺术界里,他的美名有口皆碑,朋友们都喜欢他,尊敬他。他也甘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知音,他们以结识朱世忠为荣,朱世忠以与他们相处为乐。许多文学青年在创作过程中每取得一点成绩,朱世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如某人在某刊物上发表了点文字,很有特点,《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选登了某人的作品,他都会及时发现,并表扬和鼓励。朱世忠善于赞美,但他更勇于批评,尤其面对他的很有成就的学生,他更没有回避。郭文斌写作有成就时,他赞誉有加,说郭文斌小说有一种“柔软的力量”。但是,当他对郭文斌的状态不满意时,他更有直言、诤言。在杨建虎的诗集首发式上,他说:“郭文斌曾问,孔子离我们有多远?那么,我要问,生活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不论是身在西海固的作家,还是从西海固走出的作家,都应该坚守住始终直面与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品质。”这句话里有对杨建虎等西海固作家的期待,也有对郭文斌的善意批评。在学生眼中,他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率性的朱世忠。
朱世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口才极佳,他曾跟着侯宝林的弟子王世昌校医学相声。在固原,他为近千对情侣主持了热情洋溢的婚礼,分文不取。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经理、小贩,因为他有一副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他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和他交往的人。在担任固原师范副校长期间,很多社会上的朋友和教师常请他做婚礼主持。朱世忠知道校长的形象很重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曾对何泳老师说,我真是去也不行,不去也不行。何老师说,该去的就去吧,老教师一辈子不容易,他想让你这个名主持主持一下,也是他们的风光、他们的骄傲。最后,朱世忠给自己下了规定,教师的子女结婚他去,社会朋友的事一律婉拒。他以为,这也体现了组织对教师的关心。
花儿是六盘山区人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朱世忠浸洇在这个环境里,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又有一副好嗓子,自然也是一个花儿好手,他不仅传唱花儿,而且还研究花儿。他常说:“花儿不唱心烦哩,唱了花儿解馋哩!”说起朱世忠唱歌,不得不提一个人——腾格尔。1986年,腾格尔随中央讲师团来宁夏固原师范任教。在固原的一年里,作为他的同事、朋友,朱世忠从腾格尔身上学习了不少东西。他曾深情地写过一篇文章——《“歌坛天骄”原州留真》,深情回忆了与腾格尔交往的一幕一幕。他唱腾格尔的《蒙古人》《天堂》时是那么的深情投入、如醉如痴。他本来就有天赋,在明星大腕的熏陶下,民歌、花儿唱得更是十分“拿手”。在单位组织的大型活动中,他不仅是组织者,而且是表演者,朋友小聚时,朱世忠总是慷慨献歌,他的花儿唱得深情别致,感人至深。朋友们最爱听他唱五朵梅的花儿:
走哩,走哩,走远哩,袋袋里的干粮轻下了;
走哩,走哩,走远哩,心里面的惆怅重下了……
他声音浓厚悠长,回肠荡气。我尤其喜欢看他唱花儿时那深情陶醉的样子。他用歌声传播快乐,用微笑传递友爱。世忠走后,许多人心中都在这样问:这下,你倒是走得轻巧,你可知道我们心里的悲痛和惆怅有多重?
朱世忠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常常告诫办公室的年轻同事,要对孩子好一点。自己当初对孩子太严厉。现在孩子长大了,父子之间总觉得少那么一点点亲近感。大概两代人的确存在代沟或隔膜。面对面的沟通也许不易,他在《写给儿子的短章》里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许多做人的道理:
——要走进别人的心灵,得心里先装着别人。
——如果没有宽容,你将被逼到死胡同,你将觉得世界的新鲜空气属于别人;如果多些忍耐,你将进退自如,你将感到这个世界的阳光绝对非常公平地照着每个人。
——做人不能媚,也不能霸。顾颉刚说:“让我盲目崇拜一个人就像让我训斥一个仆人一样困难。”人格平等的理念是处世的基础,盲目崇拜会丧失主见,随意贬斥会丢失人品。
——人云,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任何文章都是作者世界观的流露,喜欢自嘲,尽量把不堪拿出来晒,把阴暗处的存货让阳光照照,心胸就开阔了,精神就愉快了。处处护短,鸵鸟般把头埋到土里,你的世界仍然袒露在外。
朱世忠走了,这样的“示儿”文字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和感慨。
五、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他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朱世忠廉洁奉公,光明磊落。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他党性党纪观念强,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他分管财务工作时严格执行财务纪律,重大财务支出,提交局务会研究决定后,组织实施,注意协调保证工作资金,不违规操作。坚持集体购物、招标采购、请示商量的原则,做到手续齐全,程序完善,价格合理,在例行审计中无违纪问题。由于营造了清正廉洁的氛围,使财务和后勤服务工作井然有序。多年来,分管财务和车辆期间,从不公车私用,不经手现金,不单独购物。在公务接待中执行规定,不摆阔气,注意节约。在他的倡导下,本局各处室出文字草稿常用用过的纸张背面打印。他是出版局领导和同志们公认的红管家。
办公室的同志回忆说,朱世忠任办公室主任近4年时间,请大家吃过两次饭,一次是他得了先进的奖金,一次是用他的稿费。有一年清明节,朱世忠回乡扫墓,朱昌平局长问他怎么回,他说借了朋友的一辆面包车。朱局长说,要不让局里的车跑一趟。朱世忠说:“局长,荣强(办公室副主任)管车,我不能为难他。”
朱世忠不仅在单位上厉行节约,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俭朴。他的外甥女在《我的老猪舅舅》一文中这样写道:
2002年舅舅从小城调到首府城市,有机会与我朝夕相处(当时朱世忠银川没房,为了工作方便借住在外甥女家中,后来,银川买房时没钱,把固原的房子卖了,当时尚未调来的爱人在固原借住在亲戚家。)看到疯狂购物的我,舅舅总劝我要节俭。有时会婉转地给我讲述他的一位女同学勤俭节约的故事。记得前年春节,在舅妈的再三鼓励下,他奢侈地买了一件近400块钱的咖啡色夹克衫,等去年春节时,他仍然穿着那件衣服,但随身多了杆咖啡色的彩笔,因为崭新的衣服,皮革的衣领却破了,露出了白色的里料。他会乘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拿出那支彩笔把白色涂抹一番。
办公室的会计柳荫见朱世忠买200块钱一套的运动服,说:“主任,你这样的领导,这样的衣服能穿出去么?你不怕人家笑话?”朱世忠憨憨一笑,操着固原话说:“咋了?我老汉穿得舒服就成,他谁凭啥笑我?”
斯人已逝,长恨空留。朱世忠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事业的一生,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一生,是勤奋务实、兢兢业业的一生,是诚信踏实、受人爱戴的一生。朱世忠,这个如他的名字一样忠诚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
朱世忠是党的好干部,是我们的好同志、好朋友,我们应当循着他成长、学习、工作的足迹,追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创造的业绩,学习他的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010年8月10日,载于《宁夏新闻出版》2010年第8期,《六盘山》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