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远
年年梨花开,年年花相似。今年梨花开的季节,却成了我永久的纪念。
2010年8月6日,和以往一样,打开朱世忠老师的博客《秋天开花的梨树》时,我惊呆了,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可能,不可能!48岁,仅仅48岁呀,却是如此匆忙地离开!但是他微笑的面孔却已然在挽着黑纱的相框中,真真切切就是他。相框下那几行字组成的不幸消息:“著名作家、散文家、杂文家,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朱世忠先生于8月5日下午6时因病在银川不幸逝世,享年48岁。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大哥,一位尊敬的师长,表示深切的哀悼!”每个字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击痛我的心。天妒英才啊!
1993年,我在固原民族师范学校认识朱老师,当时的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年轻帅气。在迎新生晚会上,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标准的普通话,特别是他的一曲民歌,震撼了我们这些从未见过世面的农村娃。从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是老师,是长辈,也是朋友。他像父辈一样关爱和影响着我的事业和成长。
他是一个谦逊、平和的学者,更是我们的老师。当时他任学校学生科的科长,主抓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我那时任学校的团委委员,有很多和朱老师接触的机会。每周的团日活动,我们都会邀请他到主办的班级参加活动,不管多忙,他从来没有推辞过,他说:“我就喜欢和同学们一块玩。”我们知道,他那叫玩,对我们来说却是一顿难得的营养大餐。朱老师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投入。唱歌时,他会陶醉地闭上眼睛,把头高高地昂起来,手激动地伸向天空……我们只有用雷鸣般的掌声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有时,他还会教我们一些唱歌的技巧。在整个活动中,他从来不会提前离开,而是认真地观看每个学生的节目,有时他会陷入沉思,有时则笑得前仰后合。活动结束后,他会对每个人的表演进行点评辅导。他说,当老师,就得像演员一样演得逼真,像主持人一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涓涓教诲,拳拳真情,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心得教给我们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我至今仍保留着参加活动的照片,现在才真切地感觉到,我们走过的路是那样的实实在在,收获的知识是那样的多。
朱老师治学严谨,时时事事为人师表。他每天很早就到校,与我们一起出早操,白天上课、搞活动,晚上还要到宿舍检查安全,保证秩序,待学生全部入睡后,他才回到办公室批改当天的作业、备课。大到处理学生事故,小到学生争吵,他都要操心。朱老师的学生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全校近千名学生他基本上都能叫出名字,这也是让我们最佩服的一点。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带每一届学生,在第一周时间里,我都要求自己必须熟记班里学生的姓名。当校长期间,我也努力去记住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朱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朱老师干什么就钻什么,就要把什么干好。据说为了练好普通话,他在固原方言浓重的小县城始终保持着说普通话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也引来了很多人的非议。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朱老师全然不顾。他在固原师范学校极力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一律讲普通话,而且常常校正学生的发音。在固原师范学校的每次活动中,朱老师的朗诵都会让全校师生赞叹不绝。后来我们模仿他,向他学习,他也教给我们发音的技巧。为了练习发音,我曾在学校后院的古城墙上踏出一条光亮的小道,深情激昂的朗诵也曾引起城墙下居民的驻足观看。每年由他发起的“故事大王大赛”“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等演讲比赛活动最后都发展到人人讲、班班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活动。我也是从那时起,由一讲话就脸红紧张,到能在大庭广众下开口说话,并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演讲比赛、优质课评比,而这些都离不开朱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朱老师是待人忠厚的朋友,平易近人的长辈。在单位,他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和同事朋友以诚相待,具有很高的群众威信;在亲戚朋友中,他亲和谦虚,机智幽默,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在学生面前,他永远是亲和阳光的师长,善于鼓励学子成长的长辈。2009年秋天,我去银川办事,顺便带了点家乡的水果去看朱老师,他倒水、递烟,亲切地问候。办公室里时不时有人进来谈工作,桌上的电话也不时响起,他笑着说每天都是这样。不管在任何岗位,他始终是一个工作执著、开心快乐的人。他要将自己的作品集送给我,不巧办公室里的已经送完,我怕打扰他工作,小坐之后便惋惜告辞了。谁能想到那竟是和朱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
毕业时,我和朱老师照了合影,我想这样我会永远和他在一起,但是我错了,我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就远走他乡。十年后,我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现了他,他的文章《永远的歌声》回忆了和腾格尔在固原民族师范学校的一段美好时光。通过这篇文章,我进一步了解了朱老师。通过编辑部,我得到了朱老师的电话,并邀他到中卫好好招待,但这一切都成了我一生的遗憾。跟朱老师的最后一次联系是端午节的短信,他回复道:“绿色的环境包围甜蜜的心情,这是朱世忠对你衷心的祝福。”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简短的信息包含了多少深意,学生将永远铭记并慢慢去解读。
牛撇捺先生曾为他的《秋天开花的梨树》一书作序:秋天开花的梨树,如果不是种在反季节的塑料温棚里,而是长在世忠家乡固原的山坳里的,按常理,那八成是结不了果的。我想这是朱老师的谦虚。
秋天开花的梨树,不是按季节按常理生长的梨树,当别的梨树杏树苹果树摘尽了果实,享尽了赞誉而欲落叶冬眠时,这棵梨树却开了花,在秋风萧瑟的黄土高原上,显示的是怎样的生命力,怎样的风景!这是朱老师对文学的虔诚与坚韧。
人生一世,知己难得,朋友难求,让我们彼此相知、相爱、相助。师恩难忘,让美丽的梨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中。
梨花开时雨霏霏,清明时节泪沾衣。洁白无瑕人人爱,香沁万里铸忠魂。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