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绚丽无比的艺术(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8200000088

第88章 《哈姆雷特》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在丹麦王宫里,4具王公贵族的尸体躺在血泊中,满面悲伤的霍拉旭向人们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几个月以前,老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并娶了原来的王后。邻国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乘机发兵,想报杀父之仇,并夺回割让的土地。年轻英俊、正直善良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使他感到悲痛、屈辱、气愤。

哈姆雷特听说城堡露台上连续几天都出现鬼魂,好奇心促使他登上了露台。原来那鬼魂就是哈姆雷特的父亲。鬼魂把他引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向他诉说自己被害的经过:他在午睡时,被克劳狄斯用毒药灌进耳朵而亡,他要哈姆雷特替他报仇。哈姆雷特从此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只让复仇大事留在脑海中。

哈姆雷特爱上了首相的女儿奥菲利亚,而世故的首相波洛涅斯却阻止女儿和他来往。一天,哈姆雷特突然找到奥菲利亚,在她面前做出了许多癫狂的举动。从此,宫中谁都知道王子为爱情而发疯了。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去试探王子的心。其实,哈姆雷特并没有疯,只是性格忧郁、优柔寡断的他看透了人世间的丑恶,不肯轻易地相信别人。他对一切都产生怀疑,矛盾重重的哈姆雷特在焦灼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之间不得安宁,濒于疯狂,他索性半真半假地装起疯来。

一个戏班到宫中献艺。哈姆雷特趁机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台上,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害了他,夺走了王后。台下,做贼心虚的克劳狄斯大惊失色,起身就走。哈姆雷特证实了鬼魂的话,却因为自己的犹豫而错过了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在王后的卧室,母亲劝他不要再疯狂下去了,哈姆雷特怒火中烧,他拿起镜子,要母亲照照自己的灵魂。这时帐后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哈姆雷特以为那偷听者是克劳狄斯,一剑刺过去,倒在地上的却是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决。王子在途中偷拆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的内容。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王子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一天,她失足落入河中溺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知哈姆雷特回国,定计谋害他。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哈姆雷特失去了控制,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打了起来。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

在决斗第一回合中,哈姆雷特占了上风。他斟上一杯酒,以示祝贺,因急于比赛,把酒放下。在第二回合中王子又获得了胜利,王后高兴地替王子饮下了这杯酒。雷欧提斯在克劳狄斯的煽动下,一剑刺中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特手中的剑也刺伤了雷欧提斯。这时,王后中毒身亡,原来酒也被克劳狄斯下了毒。雷欧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当众揭发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举起手中毒剑刺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仇人。他自己也毒性发作倒了下去,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好友福丁布拉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根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以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剧作通过描写哈姆雷特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中毒死亡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莎士比亚精心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巨变,又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幸。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到复仇的时机,无法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的反映。从《哈姆雷特》精彩剧照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用演戏的方法来证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从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英国,借刀杀人的阴谋,到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剧中人物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哈姆雷特前期语言明快,后期忧郁。最著名的双关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称道。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闻名于世。作者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入胜。

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生动,线索丰富,背景广阔。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为副线,福丁布拉斯报父仇夺失地为隐线,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增加欣赏性。同时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即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宫廷—家庭、深闺—墓地、乡下—城市等等,人物活动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后者为前者服务,在人物性格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