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东汉末年的征战中,逐渐统一了北方,被封为魏王,并被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善于写诗,他的诗作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主要作品有《魏武帝集》,其中《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是其中的名篇。他的散文也很清丽、整洁,开创了散文的新风,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开创诗歌的新风尚
曹操十分爱好文学,甚至在军中马上也手不释卷。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其次是散文。他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形式,但是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而是充实了新的现实主义内容,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笔法,开创了文学的新风尚。
曹操很喜欢汉代的乐府歌辞,他的诗歌现存的有22首,都是乐府歌辞。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运用五言乐府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
曹操的一部分诗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现实,描述了当时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彼此之间不断地打仗,却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蒿里行》中,他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意思是说:“森森的白骨遍布在地上,方圆广阔的地方也听不到鸡的叫声。老百姓们大都在战乱中死去了,悲惨的景象让人伤心断肠。”全诗描绘了乱世的惨相,蕴涵了曹操悲凉的心境,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曹操还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的另一部分诗表现了要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建立功业的理想。如他在《龟虽寿》一篇中,抒发了壮阔的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短歌行》是曹操的又一篇代表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对短暂人生的慨叹,然而,在慨叹之后,他想到的是功业还没有建立,必须继续奋发,广招贤才,辅佐自己平定天下,最后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高远的思想境界和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心。
曹操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诗的语言质朴豪迈,风格独特,表现出一种壮阔雄伟的特征,催人向上。
曹操的散文
两汉时期,辞赋十分盛行,散文的形式受到辞赋创作的影响,很讲究遵循固定的格式和框架,比较僵化。曹操的散文改变了这种情况,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局面,开创了散文发展的新风尚。
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用简朴的文笔把他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倾吐出来,具有宏伟的气魄。文中还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说,如果国家没有了我,不知天下要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呢,表现出当仁不让的豪气。
曹操的散文十分洒脱,风格自由,无所顾忌,是他思想的真实体现。这种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新风貌,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