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精品文学书系)
12057500000033

第33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1)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亲是个犹太富商。塞林格15岁时被父母送到一个军事学校住读,其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该校为背景的。1936年毕业后,塞林格于1937年去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

1946年塞林格复员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早在军校读书时,塞林格即练习写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到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十多年中他曾发表短篇小说20多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塞林格一举成名。此后他隐居新罕布什尔州一座乡间小屋中,成为著名的遁世作家。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

塞林格作品的杀伤力,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堪称无与伦比,但其扑朔迷离的生活似乎更令人瞩目。几十年来,这位天才每天躲在一间仅有一扇天窗的斗室内写作。他的住所外筑高墙,布满铁丝网,所有手稿均存放于“一间屋子大小的保险库”里。他的特立独行,令无数热心读者、仰慕者和记者们一筹莫展。这位花了将近半个世纪逃避世俗追逐的人,不久前再次成为新闻人物:当索斯比拍卖行准备拍卖塞林格30年前写给情人乔伊丝·梅纳德的14封情书之际,买主彼德·诺顿,一位来自加州的退休电脑软件工程师,深察塞林格维护隐私的心愿,不惜以1565万美元天价购下书信并如数奉还作者。这个奇迹让无数引颈翘盼者再一次失望。塞林格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像一个谜。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批遗世独立的不朽巨著,它们言人所不敢言,与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以令社会大众心惊肉跳的反传统、反道德思想为主题,对人类自身难以启齿的种种丑恶心态与窘困处境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真切的关注,这就是与经典名著交相辉映的另类名著。这些另类名著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全面质疑时代的价值标准,曾经批判了一个时代,震撼了一个时代,颠覆了一个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不久以前,英国《卫报》根据书店销量研究公司的资料,列出英国人最喜爱的20世纪20本经典小说,荣登榜首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掩卷沉思的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它经历了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评判和历史的淘洗,已毫无争议地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特别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以一个青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言行见闻,作者以这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写作背景】15岁时,塞林格被送到远离家乡的一个军事学校寄宿。军校生活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青春期,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漫长而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的烙印。塞林格青年时代曾四处游学,先是在父亲的命令下去波兰学习宰猪,后来几次在美国大学里听课,却似乎一事无成。1942年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白热化,塞林格迅速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反间谍人员,前往欧洲。“二战”结束后,重返纽约的他才开始专门埋头写作,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发表,就成为畅销书。

【内容精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被《时代周刊》称为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之一。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青少年。作者便以这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而且也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从而霍尔顿这个自然成长的反叛者的形象变得生动立体了。小说以一个青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言行听闻,不仅让人读来亲切感人而且感到真实。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16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霍尔顿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众多反叛英雄的典型代表,然而霍尔顿的反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是一种出于其自身本能与自发的反叛,是为了维护其本性、抵制世俗虚伪侵蚀而进行的一种反叛。在霍尔顿看来,他所生活的世界里只有妹妹那样单纯而又自由自在的孩子才值得羡慕,而成人社会里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地位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塞林格这本薄薄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大概也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青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在世界文学中也算得上“现代经典”。本书从20世纪80年代初译成中文以来,已有多种版本多次印刷,长销不衰。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引起极大争议,在战后美国文学中,被视为最具争议性的“现代经典”之一。有人认为它可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了解认识,认清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从而使他们能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增进老师、家长们对青少年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关心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学校将其列为必读书目;相反,有人则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会给广大青少年以不良的影响,因此另一些学校则明令禁读。虽然双方各执己见,然而5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风行全世界,时间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尤为深广,是美国几代青少年极为珍爱的读物。其初版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而几乎成为“玩世不恭”代名词的主人公霍尔顿亦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悬崖边的守望

这是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能掩卷沉思的书。也有另一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读完后你就会把它抛到九霄云外,难再忆起。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不是,它总能让人心有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