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名人经典诗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12056700000006

第6章 意境的创造和体味(2)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天月夜,诗人留意到雁叫时,蝉声已绝,也是深秋时节。置身高楼,凭高望远,视野开阔,月光像水一样和霜天融合在一起。诗人想见到霜和月分别化为青女、嫦娥,清冷相宜,风姿明净高雅。这种意境反映了诗人沉浸于梦想与追求中的心灵,对客观事物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受。这首诗写的是自然景物,这种写景,不拘泥描摹景物外部细节,而是摄取了霜天月夜的内在美,并将这种内在美的魅力升华为美的神韵、美的意境。眼前的景物描写实为引发诗人梦想的激情。他表现霜天月夜之美,就是陶醉于自己的向往与追求。他以敏锐的感受力创造精微的意境,情愫幽隐,清情远意,余韵悠长。

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有意境的诗并不全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因为意境有高下之分,新旧之别。只有那些意中有境、境中含意、景中出境、情中藏意的诗才是意境完美的传世佳作。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以白描手法,真切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使人进入到一种真正的艺术境界。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的四句小诗描画出一幅春景图。清明时节是踏青、郊游、赏春、祭扫的好时光,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细雨纷纷,令人平添了缕缕愁绪。包括离乡背井、远行在外,羁旅途中在内的,一时暂不得归的路上行人,戚戚伤怀,犹如魂断。或有想找酒家者四处探问,牧童遥指之处,杏花村中摇曳着酒旗。这首小诗所描绘的意境令人神往,读着诗句犹如感受到了路上行人的愁绪,听到雨中行人问路的话语,看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姿态,也体验到行人神往酒家的心境。只有四句的小诗就能描写出如此清新自然、耐人寻味、诱人联想、感染力强的优美意境,确实难能可贵,诗中有意有境,令人陶醉。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只因其意境的绝妙。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画中月亮西斜,栖鸦啼鸣,秋霜满天。面对江边枫树簇簇和江中渔火点点,诗人带着客愁,难以入眠。在夜泊的客船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寒山寺,并听到寺中夜里传来的钟声。真是一幅美丽的“枫桥夜泊”画,诗自然也成了题画诗。诗人将他在长夜失眠之后所见、所听、所感的多重印象,相互融通,于寂寞、冷清中寄寓着诗人的羁旅愁思。但是由于作者兴致盎然的景物描写,使境中有意,人们得到的是一种美感,一种被带入诗画意境的快感。

王维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鸟鸣涧》描写山中春天的月夜景色,达到了出“诗”入画的境地。小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这首描写春山月夜幽静的小诗,词语普通,清新自然,静中有动,动中显静。诗人用“人闲”、“夜静”、“山空”这六个字写静,紧接着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三个动宾搭配的词组,强调动态,从而诗中之画开始活了起来,而在这“画”中又饱含了诗的意蕴,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意境交融之妙。一幅极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景浮现在眼前,你看,山月当空,春野空旷,桂树婆娑,落英缤纷,月惊山鸟,空谷传音,意境幽远,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幽静之美令人陶醉。

景新情殊,境近意远

诗人笔下的景物或场景,有些是常用的题材,但是能写出新意来,意境必然新颖。“境近”指描写的景物要具体、真实、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指思想感情要深远,能启发人、感动人。写常见的景物而寄寓了深邃的思想,也是意境不凡的好诗。

例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高塔,以其体势高大曾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临题诗,但其中因意境有高下之分,诗也有优劣之别。其中一首是章八之写的《题慈恩寺塔》: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四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这首诗对慈恩寺塔的描绘,不能说不细腻,可以说面面俱到;也不能说不精心构思,可以说从塔的外形到内部构造都写了;更不能说诗中没有情,因为诗中也写了登临高塔的景况和惊讶其高的心情,以及到塔上俯视的感受,但是缺乏新意、新的感受和深邃的思想,一句话,因缺乏景新情殊的意境而显得平淡无奇。

再看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则不同:诗人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得有声有色。诗的开篇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仅十个字就写出了塔高耸天的特点。接下两句:“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写已登临塔顶后,仿佛北斗七星在北不远,而又能听到天河的流水声,以夸张的描写突出高塔高耸入云,给人印象格外强烈。最主要的是,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境近意远,令人感动。诗人见到长安周围的景象,感受颇深: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见到的景物尽管由于塔高、有雾气,但一定很多,但是只描写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甚至连长安城也难以分辨。在这种真实的感受中,蕴含着对国家的忧虑,当时唐王朝的政治气氛也是“但一气”的。这样,由于景物描写有新意,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也深远,因而这是一首具有高超意境的好诗。

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云:“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这三位诗人的三篇名诗,使鹳雀楼千古流名。

畅当的《登鹳雀楼》是五言绝句: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诗写得有气势,凭空临远,视界开阔,情调高逸,就写景而言,在三首诗中并不逊色,但诗的意境不足,境多意少,只能算中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五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有意有境,意境俱佳。这三首诗相比较,这首诗可算上乘。人们也更喜欢王诗,究其原因,显然是因为王诗所描写的意境更耐人寻味。正如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所评论的:“同咏楼之高迥,而王诗更上一层,尤其余味。”

相比较而言,李益的七律吊古之情较多较实,缺乏新意,而景又写得过少,给人联想的意境太少。畅当的五绝景写得过实,缺乏深刻的思想,也未有启迪人的想象力,意境有所欠缺。唯有王之涣的诗,写得空灵、活脱,能鼓起读者想象的风帆,载着丰富的联想驶向人生的海洋,使人在欣赏诗的过程中,开拓出新的意境。

古诗中的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犹如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统一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一样,能诱发读者进入其中,并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改变它的审美价值取向,再创造出一种新的韵味无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