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名人经典诗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12056700000005

第5章 意境的创造和体味(1)

意境在这里是指古代抒情诗中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意蕴或形象。其主要特点是描绘如画,意蕴丰富,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意境”作为文论术语,始于唐代。托名为盛唐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这种观点与后来所说的“意境”在内涵上有差异。晚唐司空图开始,更进一步结合意境来谈诗歌风格,后经欧阳修、苏轼、王夫之等人,不断以意境论诗,充实意境的内涵,直到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了进一步、也是更新的阐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意境”说。

意境是诗歌创作和欣赏、评论时都很注意的内容,写作诗歌要注意创造一种意境,欣赏诗歌时要注意体味某种意境。在欣赏诗歌时,意境具体指的是要注意“意与境合”、“思与境谐”,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结合,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欣赏一首意境完美的古诗,在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中,能得到美的享受,通过精湛的艺术境界领悟出纤细的思想感情,在深刻、含蓄的诗意和浓郁、诱人的诗味中,体会颇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由于诗人的艺术个性和不同环境的影响,诗中的意境是多种多样的。

触景生情的意境

诗人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生发出某种情感。在古诗中这种情感的抒发常常表现为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形成一种完美的意境。

如李白一首著名的小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见到床头前的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霜。后两句写他在抬头和低头之间,所见之景引出实感,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久居异地的游子因为对故乡的怀念早已蕴积心中,所以偶见床前月光,一触即发。其中意境之美主要在于触景而生的情异常含蓄。诗人为什么会在俯仰之间就产生思乡之念,诗人是思念故乡的山水、还是亲朋好友,思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所有的一切,作者都未言明。诗人只截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个触景生情的“有包孕”的时刻,将平淡的景所引发的刹那间的感触,信手拈来,意境幽远,既能引起境遇相似者的共鸣,又能引起普通人的思索、咀嚼、回味。

这种意境完美、艺术魅力高超的古诗不胜枚举,如曹操的《短歌行》、杜甫的七律《蜀相》、王安石的《泊船瓜州》、黄巢的《题菊花》等等,都是意境含蕴无穷的名作。

缘情写景的意境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其笔下所描绘的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意境被称为“有我之境”,即有着自己感情色彩的艺术境界。

例如曹丕《杂诗二首》之一中的四句诗:“草虫鸣何悲,孤燕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诗人俯听草虫悲鸣,仰视孤雁南翔,在这幽静、凄冷的深秋月夜,萧瑟、孤寂的环境气氛,怎能让背井离乡的诗人不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呢?前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情长,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

又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容和鸟鸣本是喜目悦耳的,由于染有战乱中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却觉得花也在溅泪,鸟鸣也使人心惊。他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这里的雨也成了和诗人感情一致的东西了。春天,诗人渴望贵如油的春雨,于是就独出心裁地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它像了解诗人的心愿一样,能“知时节”而降。正是由于诗人匠心独运,使春雨带上了自己的感情,才有“春夜喜雨”一题。

再如王之涣《凉州词》其一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是诗人初入凉州地界,面对黄河、边城,耳听到《折杨柳》曲时所产生的万千感慨。这里的羌笛“怨”,春风“不度”,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其他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最末两句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达了诗人对地北天南的游子思妇的同情,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能趁月落之前的短暂时光归来,诗人让那落月的最后光辉摇动起满树的清影,也怀着同自己一样的无限同情。

寓情于景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深埋在所写的诗中,这些诗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翠绿的垂柳枝头有两只黄莺在歌唱,青湛湛的天空中一行白鹭向高空飞去。窗外是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的河上停泊着许多远航的商船。从表面看,诗人描写的纯粹是自然风光,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然而仔细推敲,细心体会,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黄鹂翠柳、白鹭南归,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青山白雪、航船远来,生气勃勃,这意境突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春天来了。在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洋溢着迎春的激情,透出春的气息。诗人从高山积雪联想到悠悠岁月,从江中航船遥想到辽阔大地,胸襟博大,开朗达观,使人能感觉到诗人高昂、欢快的情绪。

王维著名的山水诗《山居秋暝》也有寓情于景的意境。诗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山村秋晚、空山雨后的空寂中,暗含了归隐心境的感受。而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透出光亮,一泓泉水从石山上轻轻流淌,清秀淡泊的意境,使人能觉察到诗人宁静致远的心情。诗人在四十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在山野”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对仕途的厌倦之情和对人生的淡泊之情,突出地表现在最后两句诗中。他听到浣女们穿过竹林归家时的喧笑,看见牵动莲荷的渔舟返航时的场景,暗自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不禁感慨生情,任随春芳消歇,时过境迁,自己还是留在这优美而空寂的山乡为好。

李商隐《霜月》诗的意境别有一番奇趣。诗云: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