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49800000050

第50章 《劝忍百箴》——以退为进的艺术(6)

因此有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宁可和臧洪同日死的事。元显和不愿活着当叛徒,甘愿死而做个忠鬼。普天后人称他们为烈士。读史至此,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凛然正气。

苏武牧羊,仍能保持节操到汉廷,李陵兵败被俘,贪生怕死,降于匈奴。他们都保住了性命,但李陵变节投敌,客死沙漠,而苏武得以生还,他的画像被供在麒麟阁受人敬仰。唉!生命诚然可贵,但为了道义,又怎能乞求苟活呢!

【点评】

人生有生则有死,切不可把生看得过重,也不可把死看得过重,一个人能够豁达于生死,做到生死皆能忍,便足以为人敬佩了。所谓生死之忍,就是要洞彻生的意义和目的。人在世上,不能生而无正理.死而无正道,这样的生死都不足取。然而,面对生死,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抉择?当你周围尽是奸人、小人的时候,是不降以志,还是苟且偷生?面对着敌强我弱、寡不敌众的严峻形势,是舍生抗争,还是保存实力?这值得我们深思。

人生在世也不过百年光景,或生或死,无须一概而论,只要能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原文】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一盈一亏,鬼神祸福。

昔刘敬宣不敢逾分,常惧福过灾生,实思避盈居损。三复斯言,守身之本。噫,可不忍欤!

【译文】

伯益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规劝;仲虺有“德日新,万帮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的告诫。像大禹和商汤这样盛德的人,仍然时时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不断在行为上鞭策自己。

月亮到了圆时,就会逐渐走向缺损;器具装得太满就会倾覆。盈亏福祸,非人力能控制,而是由鬼神的意志来主宰。

晋刘敬宣不敢有超越本分的行为,常担心福满而招来灾害,总想着如何避开富足而处于不足之中。若人们都能做到他们这样,那么肯定能安身立命了。唉!人们怎能不遵循谦逊而忍住自满之心呢?

【点评】

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的确,谦虚,是一个人可以依傍一生的美德。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由此看来,即使是圣人,在他专长的领域之外,也有不知道的东西。然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总能保持谦虚的心态,把自己放在平地上。

内外荣辱

【原文】

恂恂便便,侃侃阎阎,忠信笃敬,盍书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来。

《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

自硅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齿颊一动,千驷莫追。噫,可不忍欤!

【译文】

谦虚谨慎,口齿清晰,不急不缓,和颜悦色,竭心尽力,诚信不欺,忠厚老实,毕恭毕敬,这些皆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为人称道的人言语通常极少,而一个言语严谨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三五之门,祸害由此而生。一个不善辞令,口不择语,语言表达上把关不严的人,他所处的环境往往会混乱不堪。对此,古人早就有过先见之明,对后人有过警示。

《尚书·说命》记载:言从口出,一旦不合乎礼仪,就会招致羞辱。同样,《诗经》中有“有欺不可为”的警句。天上有卷舌星能识别谗言,在那金铸人像的背后更有闭口不言的铭文。

需要牢记的是:白玉破损了,还可以通过磨砺来修复,可一个人的言语失当,就没有办法去补救。古人曾感叹:“一言即出,驷马难追。”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多嘴多舌呢?

【点评】

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三国时,杨修善于卖弄小聪明,凡事都愿意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最后,终于因道破“鸡肋”的意义,招来杀身之祸。其实,曹操的意思,别人未必不懂。杨修只道是自己聪明,说话不看场合,图误了身家性命。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注意说话的艺术。只图一时之快,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任性而为,往往会给目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原文】

燥万物者,莫嫫乎火;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与火值,扇炎起凶。

气动其心,亦蹶亦趋,为风为大,如鞴鼓炉。养之则成君子,暴之则成匹夫。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噫,可不忍欤!

【译文】

在能使万物干燥的东西中,再也没有比火更炽热的了;在能使万物动摇的东西中,再也没有比风更猛烈的了。当风与火同在时,火借风势,风壮火威,引起的后果恐怕是灾难性的。

人同此理,火和风就像人和气,人在气头上,如果再听信流言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所以说,气对人的状态好坏影响非常大,就好比鼓风机向火炉鼓风一样。只有临危不乱,沉得住气能培养“刚烈之气”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而那些遇事动辄发怒、暴躁之气尽现眼前的人注定了只能做庸人。

如果因一时的愤怒,而将自己和亲人忘却于脑后,这难道还不叫糊涂吗?

请牢记:“为人处世务须忍声吞气”。

【点评】

动不动就发脾气,终会自己害了自己。容忍心中的怨气确实不大容易,但只要遇事多思虑一下,又怎能让一时之气冲昏头脑呢?关于这个道理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大臣受国王派遣到其他国中采购本国没有的物品。大臣来到一国,听到市场上有一位老者在叫卖“智慧”,感觉新奇,便决定买下。他将五百两银子付给老者,老者对他说“长虑谛思惟,不当卒行怒,今日虽不用,会当有用时。”买到智慧之言的大臣,趁星夜回家。他怕惊醒妻子,悄悄进屋,不料却看到床边有两双鞋,心中怀疑,顿起杀心。

这时,他却突然想起自己所买的智慧之言,不觉念叨出声来。声音惊醒了屋中人,“儿子回来了!儿子回来了!”床上之人喊道。原来是大臣的妻子生病,母亲前来照看。明白情况的大臣,不觉大喊:“这智慧之言真是便宜!”对老者所授的智慧之言,暗自称道。试想,如果大臣没有及时克制自己的怒火.岂不是白误了亲人两条性命?

【原文】

音聋色盲,驰骋发狂,老氏预防。

朝歌夜弦,三十六年,赢氏无传。

金谷欢娱,宠专绿珠,石崇被诛。

人生几何,年不满百;天地逆旅,光阴过客;若不自觉,恣情取乐;乐极悲来,秋风木落。噫,可不忍欤!

【译文】

《老子·十二章》说:“五音会造成人耳聋,五色会造成人眼瞎,纵横驰骋去打猎会使人心发狂。”

白天歌舞,夜里奏乐,短短三十六年,秦王朝就此灭亡。在金谷园内纵情欢愉,宠爱妾绿珠,石崇因此被杀:人一辈子能有多久,还不到百岁时光。天地只是暂时居住的旅馆,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珍惜这短暂的时间,只知道一味地恣情取乐,到头来必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凋零一般。

唉!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怎能不忍受恣意享乐的欲望呢?

【点评】

什么是快乐?功成名就、身居高位是吗?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是吗?这些也许可以成为人们快乐的理由,但却永远不是快乐的充分条件。一对夫妻以卖烧饼为生,虽清贫辛苦,但也恩恩爱爱,每天有说有笑。忽一日,卖烧饼归来捡了一袋金子,二人异常欣喜。然而烦恼也接踵而至.他们既怕失主找上门来不敢声张,又怕被邻居发现遭人算计;还怕别人知道了被说成行窃而来。于是,两人整天大门不敢出,疑神疑鬼,脸上再也没有往日的笑容了。其实,有时候,快乐并不需要充足的理由。能和家人周末一起吃一顿香喷喷的炸酱面,能和爱人孩子一起在白雪飞扬的冬日堆雪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乐吗?其实,快乐是一种心境,而不是恣情享乐、贪图安逸。

【原文】

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

盖权之于物,利于君,不利于臣,利于分,不利于专。

惟彼愚人,招权人己,炙手可热,其门如市,生杀予夺,目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

苍头庐儿,虎而加翅,一朝祸发,迅雷不及掩耳。

李斯之黄犬谁牵。霍氏之赤族奚避?噫,可不忍欤!

【译文】

张良放弃高官重权,用这种高明的方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杨国忠靠皇亲国戚的身份官至宰相、李林甫靠阿谀奉承登上相位。二人仗势欺人、玩弄权术,误国误民。

一般说来,权这种东西有利于君主治理国家,而不利于大臣掌握;有利于等级名分,而不利于大臣专权。

只有愚人才会将权势招揽到自己手中,才会专权。当他们得势之时,人人巴结奉承,门庭好像市场一样热闹;他们手中掌握着生死予夺的大权,用眼神和脸色也可以使唤人。别人对他们恭敬畏惧,甚至不敢仰视。

小人得势,就像老虎添翼,更是胡作非为。孰不知灾难的种子早已种下。一旦灾难来临,就会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躲也躲不了。

李斯败落时,他家的黄狗还有谁去牵呢?霍光家族遭到诛连,又有谁能够逃脱呢?唉,由此看来,面对权势的诱惑怎么能够不忍一忍呢?

【点评】

权力对于人的诱惑永远不能消失,一个人权力在握时,金钱美色、他人的恭敬,即使不想要也难以拒绝。其实,权力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它给予人的那份被众人拥捧的感受。人是虚荣的动物,当条件适合时,这种劣根性往往就会暴露无遗。权力能满足人们的虚荣,虚荣心的满足往往又能让人感到最大的幸福。如果不信可以看看那些从高位上退下来的人,他们的脸上往往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其实,物质享受也许并没有多大变化,让他们不平衡的是他人前后差之千里的态度。

那些把人拉入泥淖甚至深渊的东西,有时往往是当初将你推向颠峰的东西。权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任何社会,权力之争都是最为残酷的。正是因此,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反复告诫子孙要远离官场是非地。身居高位的人,或许应该明白争权夺势适可而止的道理吧!

【原文】

迅风驾舟,千里不息;纵帆不收,载胥及溺。

夫人之得势也,天可梯而上;及其失势也,一落地千丈。朝荣夕悴,变在反掌。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噫,可不忍欤!

【译文】

顺着强势之风行舟,日行千里,岂不快意!但是倘若一味如此,忘了适时掌握舟船的方向,也难逃覆舟淹灭的命运。

人的势力同样如此。人在得势时,可以平步青云;一旦失去权势,就会一落千丈。一个人的权势是瞬间变化的,早上还身为卿相,尽享荣华富贵;晚上失势时却是布衣平民,这种变化就如反转一下手掌般容易。熊熊大火是要灭的,隆隆的雷声是要绝的,看着雷和火,有满耳之声,有耀眼之光,可是天收雷声,地藏火热。地位高的人,鬼神时刻窥视着他的家室。

啊!势力的变化是如此迅速而无常,面对它的诱惑,难道不该忍耐吗?

【点评】

仗势欺人者,说到底自己也是一介平民,却到处宣称自己与众不同,偏要借助于他人的权力,作威作福,欺压乡里邻人。这种人其实是最没出息和最不懂做人的人,他们不懂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一点利益,殊不知他们得了芝麻,丢了西瓜。那些仗势欺人者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西汉时,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为击破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其弟霍光官至大司马并接受武帝遗诏辅佐太子,霍氏家族显赫一时。然而,霍光贪恋权势,为人跋扈专横,又放纵家人仗势为恶,全然不识进退保身的为人臣子之道。霍氏家族气焰过盛,招致朝廷上下的不满,甚至对皇族权力构成了危险,最后终于被满门抄斩。由此可见,权势是最靠不住的,仗势欺人者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富而好礼,孔子所诲;为富不仁,孟子所戒。盖仁足以长福而消祸,礼足以守成而防败。

怙富而好凌人,子羽已窥于子皙;富而不骄者鲜,史鱼深警于公叔。

庆封之富非赏实殃,晏子之富如帛有幅。去其骄,绝其吝,惩其忿,窒其欲,庶几保九畴之福。

噫,可不忍欤!

【译文】

富有而爱好礼仪,这是孔子对富人的教诲;一心贪图致富便不能施行仁义,这是孟子对世人的告诫。通常行仁义者能保持幸福而消灾灭祸,爱好礼仪的完全能保持已有的成就而防止失败。

凭借富有而喜欢欺侮别人,子羽已经看到了子皙的下场;富有而不骄奢的人少有,这是史鱼对公叔提出的深刻警告。

庆封的富有并非是上天的赏赐,实际上反而是一种惩罚,晏子因为明白“富者不可安益,益则取之”的道理,坚持操守,拒绝更加富有。

富有不是罪过,但如无克制之心则会招来灾祸:若是能除去矜夸之态,去其鄙俗吝啬之心,消其心中之怒,堵其淫欲贪念,那么差不多可以保享五福了。因此,一个人拥有一定的财富之后,怎么能够不忍住自己的骄奢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