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12046800000055

第55章 正其谊 明其道

人文部 白之娟

“正谊明道 ”是原上医的校训。其意思是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医务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服务,要有 “救死扶伤 ”的人道主义精神。我在上医学习、工作40余年,真正感受到上医校训的这个崇高宗旨,从多次接受中医培训,到掌握中医医术,再到为病人服务,尤其在治疗肝硬化过程中的体验,愈加感到 “正谊明道 ”精神的可贵,并在医疗工作中尽量将其发扬光大 !

2006年12月我医治过的一个病人,从深圳到上海,接我到深圳过冬,那边气候好。20多年前,她还是中国钟厂技校的学生,当时患乙型肝炎,1984年她调往深圳,90年代她已经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经人介绍到中山医院中医科找我看病,几经周折找到了我,从此她成了我的病人。她住深圳,路途遥远,不可能常来上海,我就通过长途电话,给她开处方治病。因我开的药疗效比较好,她住在深圳人民医院时,也是我开了方由人民医院医生转抄。后来,连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医生患了病也请我开方。经过两年的治疗,她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肝功能、白蛋白、球蛋白、纸上蛋白电泳全部正常。

我治愈她的肝硬化,她十分高兴,病人变成了朋友。2001年她邀请我到深圳游玩,我去住了三个星期。以后常通电话为她治疗各种病,包括她朋友和亲属的病。2005年冬天我患多发性肺炎,曾被误诊为 “肺癌 ”,她为此极度悲痛。我的肺癌被排除后,她很高兴。想想我年事已高,不可能永远为她电话看病,她便要求我为她讲些中医基础,以及她常常发生的咽炎、扁桃体炎、咳嗽、失音、呕吐、腹泻、头痛、肝炎等的治疗方法。

现在回想我为什么能治好这位患者的肝硬化呢 ?这首先要感谢原上医大的各位老师,包括党政领导对我的长期教育和培养。今年是原上医大建校80周年,我在上医学习工作也44年了。回顾几十年的经历,深深感到上医的老师和领导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同志无比关心、爱护的情怀,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80年来上医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了数位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数千名博士、硕士及医学 “精英 ”;还救治了无数名危重病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明谊正道 ”的上医精神。

我就是在这种 “上医精神 ”哺育、影响下的一员。1963年来到上医科研处,在前研究生院院长李金钟老师领导下工作,经常受到教育帮助和指导。1970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校医务室负责时,又先派我到华山医院内科进修一年。在进修期间,中央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于是我在华山医院参加了 “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 ”,并跟随老中医看门诊。回到校医务室就运用中医和西医两法为师生看病,服用中药的老师普遍反映好。这时中央又提出要为老中医配备接班人,校领导又推荐我为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姜春华的学生之一,把我调到上医大中医教研组,时常跟随姜春华医生看门诊和查病房。姜春华、顾文华、沈自尹、陈泽霖等多名教授给我们讲课,重点培养。1976年我们科的医生轮流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学习,跟各科老中医门诊和查房半年 ;197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办中医师资班,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同同志又安排我去学习进修一年,使我在中医中药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治通义。等中医典籍。

上医为我创造了这么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使我的中医医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用中医理论治疗肝炎方面有所成效。姜春华教授认为中医活血化瘀这一治疗法则,在临床上行之有效是客观事实。我在临床上主攻方向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为了探讨活血化瘀对治疗肝硬化的作用原理,原上医大生理教研室苏清芬老师协助我们对部分病人进行了肝区高频电阻图的测定。发现病人治疗前肝区搏动血流量低于健康人,流出阻力高于健康人,治疗后肝区搏动血流量增多、流出阻力减少,与肝功能的指标基本上是平行的。在血瘀理论上中西医是可以结合的,临床验证,不但改善了症状,也改变了化验指标。但是中医治疗还要根据病人体质,对气虚肠胃功能弱者要用益气和胃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现病人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腹水吸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趋于正常。

另外,根据活血化瘀的理论,我与原上医大生物物理教研室合作,进行了脑血管意外的研究,经过上百例病人的临床治疗与实验室抽查,再结合 CT检查,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002年,经人介绍我到广州为广东武警总队后勤部长看病。病人50岁,突然头痛,继而昏迷,伴呕吐,小便失禁,CT检查前额出血。病人发病第17天时,我到广州探视病人,发现病人神志恍惚不清,我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天后神清、能进食,一周后康复出院。疗养了一段时间就上班了,现在已经升为广东武警总队副总队长。后来,几乎每个大的节日他都打来问候电话,去年春节前,我在深圳,他又通过电话辗转找到我,把我接到广州,并向他的朋友介绍,我是他的救命恩人。所有的这一切成绩,都源于原上医大对我的多年培养和教育,使我在平凡的岗位上乃至在退休以后,还继续发挥着 “明谊正道 ”的上医精神,为“救死扶伤 ”的医疗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