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写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出身名门也好,出身富豪也罢,那并不是出身者自己创造的,也只是说明运气的不同罢了,坐享其成并不会让享有人感到真正的成就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幸运才让人内心踏实满足。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有句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就是不为贫贱而忧虑,也不盲目追求富贵。在北大的殿堂里,你只须抛弃门户之见,抛弃卑微心理,高昂起充满智慧的头颅,抓住难得的机遇,筑牢坚实的基础,幸运女神必将在你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北大只相信实力
北大靠实力说话,北大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其骄人的实力,北大才得以跻身于世界名牌大学行列。百年积累下的光荣传统使北大必然在招生中独占鳌头,基本每年都会把各省的高考状元招进燕园,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最优越的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北大成就了中国的精英成才之路,中国精英也成就了北大誉满全球的美名。北大是实力与实力的碰撞,北大是精英与精英的对接。
在中国,因其无可比拟的实力,北大从来就不愁优秀的生源。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积天下美名而扬之,应该就是北大人最为表象和最为直接的追求。北大从来不因为世俗的黑暗与愚昧而放逐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北大精神的内涵所在。
柳哲是生长在浙江金华农村的一名普通青年,生活、学习都在北大,却又不“真正”地属于北大。严格地说,他不是北大的学子,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北大“边缘人”的代表。
1989年柳哲高考落榜,其后曾担任过语文代课教师、横溪镇文化宫专职管理员、浦江县曹聚仁资料馆筹办负责人等。那时,他就对研究家族姓氏文化有了兴趣,开始在村里搜集柳姓家谱。但他常常觉得自己能力和学识的局限,研究时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因为没有大学文凭,他在招工、提干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他认为不是自己缺乏实践能力,而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恰好这时他结识了北大中文系的张兴根老师,张老师鼓励他来北大进修。于是,他只身揣了父母给他结婚用的3000元钱来北大中文系进修。1996年3月14日,他在北大中文系办理了一门课程的旁听手续,从此,开始了常年在北大旁听的生活。他2001年提出的“北大边缘人”的概念,在被众多媒体传播之后,成为对一个特殊群体的专用称呼。他们没有北大的学籍,但向往北大,并在此旁听、进修、游学或者考研,没有人理解他们初来北大时的艰辛。拮据的经济状况,频繁的搬家,简单的饭菜,半工半读的忙碌和疲惫……大凡漂泊异乡求学的贫苦青年,生活都是此种光景。精神上的压力最让柳哲难以释怀。柳哲现在已经不太经常在北大听课了,因为“事务繁忙,空余时间太少”,不过,他表示,愿意做永远的北大边缘人,既进得了北大,也出得了北大,学以致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当初来到北京,也是想要取得文凭的,但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怨不得北大的门槛儿太高。
北大不相信眼泪,柳哲需要的是实力。他知道自己很难成为北大的正式学子,进北大没有可靠的实力就永远没有幸运的机会。10多年的时间他就这样没有学籍,未曾佩戴北大校徽,也没得到校方的任何凭证,却一直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和创业,他说自己不需要一纸文凭,只需要知识、能力和智慧。如今,柳哲在许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已经小有名气,有一系列的头衔可以为证:曹聚仁研究专家、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北大游学代言人、北大边缘人……
我们不能不佩服柳哲的韧性和聪明,也不能不佩服柳哲的坚持和无畏。但是,北大毕竟是全国人的北大,是世界的北大,北大绝不是靠坚忍不拔和无畏就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名声,而靠的是实力,纵然有感天动地的坚韧和追求,但没有相应的实力作保证,北大也绝不会网开一面,把不具备北大要求的实力的人录入其中的,如果这样做,损害的不仅是北大百年积累的声名,也是对全国千百万梦想进入北大的学子最大的不公平。
我们不能不承认,坚韧和聪明足以成就北大所需要的实力,但是这种实力却不仅仅是坚韧和聪明所能成就的。世界上有无数的坚韧之人,更有无数的聪明之人,坚韧和聪明并不直接就是北大所看中的实力。北大需要的实力是综合性的,是要用结果加以证明的。北大教授说:“你有战胜对手的实力吗?不是看谁的胳膊更粗、力气更大,不是看谁的背景更深、靠山更硬,不是听谁说得更好听、长得更英俊,拿出你的智慧和才华,用无声的较量一分高低,这是人才的实力!”
考入北大凭的是实力,在北大读书拼的当然更是实力。高手对决,谁更机敏、更勤奋,谁就能更快一步地占领制高点。没有这样的实力,纵然是在北大“混”,也不会成为优秀的北大学子。今天的北大学子,应该越来越讲究学业成绩,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际本领相结合的能力,越来越具备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水平,拥有这样的实力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就可以说出来的,不是靠几天几夜不睡觉就能耗出来的,而靠的还是北大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北大学子的自强不息,才能积累而来。
北大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无需我们再多说什么。所有靠混日子、想舒舒服服坐享其成的人在北大永远也不会成为命运女神青睐的人。在北大学习的日子除了是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日子外,也是强化自强不息精神的日子,知识是用于生存发展走向成功的必备资本,而精神则是实现成功人生目标的动力保证。
一个北大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北大的实力是用百年时间积累和沉淀出来的,谁能幸运地成为北大学子,谁就是一脚迈进了铺满了黄金的宝库。用4年的时间去学习百年积累的厚重文化,显然是不充足的。但是,用好人生这4年,让自己从心到身地镀满金粉,就足以受用一生。北大的教授们常讲给学生的经典结论是:在北大你的成绩可以落后,你的书本知识也可以一般,但你的精神却必须像博雅塔一样,始终挺拔而立,磨炼出了这样的做人精神,你的实力将会与日俱增,许多在北大很平常的学生在社会上却会创造出令人震惊的人生成就,就是实力迸发的结果。4年学业必然带给你富贵的人生。”
是啊,你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迈进北大的实力较量中,你是令人羡慕的强者。走出北大后的较量中,如果你没有荒废宝贵四年时光,那么你只需发挥好自己的本领,运用好自己的智慧,你仍然是出色的强者。北大相信的是实力,社会更相信实力,有实力就有了成功的资本,你无需为今天的平庸而烦恼,把北大的实力转变为自己的实力,就是人生最伟大、最无可替代的资本。
淘汰弱者,北大是强者的乐园
自强不息的人在北大总能找到到自己的快乐。也许他出身平凡,也许他的境遇很糟糕,也许他的身体有着不为人知的病痛,但如果他是个敢于挑战困难的强者,如果他是勇于吃苦的硬汉,如果他是不为命运低头的勇士,那么他就会在北大找到自尊和自信,找到用武之地。北大教授常说:“4年对于人生来说是短暂一瞬,4年在北大学到再多的知识,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也只能是皮毛。在北大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很多的书本知识,而是学会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方法。”否则,尽管你达到了毕业的成绩和足够多的学分,那么你也不能算作强者。
北大是强者的乐园,而所谓的强者,最终的体现是做人的综合素质。不然,只知道学习书本公式,只会套用书本里的条条框框,对做人哲学一无所知,纵然是从北大毕业的学生,也会被淘汰。残酷的现实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超群的人才,而不是需要书呆子。当然,书本知识也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毕竟不是全部。淘汰弱者而成就强者,是北大不变的法则。
刘默涵是一位来自河北无极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北大女生。她在北大从没有因为出身贫困而自暴自弃,而是特别善于挑战自己的命运,她用自己名字创立的助学基金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资助了许多像她一样贫困的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刘默涵12岁那年,父亲暴病去世,剩下她与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相依为命。2003年,19岁的刘默涵考上了北大。北大的第一课告诉她,进入北大重要的是学会自立自强。于是,她在学姐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家教工作,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刘默涵教学生特别认真,因此成了家教中心最抢手的小老师,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兼3份家教。为了省钱,她“规定”自己一天只吃3元钱的饭菜。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刘默涵不仅完全解决了自己上学的各种费用,还每年都带回1500元供家用,并给妹妹攒够了上大学第一年的几千元学费。
2005年寒假回家,刘默涵在无极县中学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办学习班筹到了4110元,为14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分别发放了100元、200元不等的助学金。这次行动成为“默涵助学金”的发端。迄今,她用“默涵助学金”筹到的12700元资助了37名同学,同时还为4位同学找到了长期资助人。之后,她加入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默涵助学金”成了协会的重要执行项目。默涵用自强精神成就了快乐的北大生活。
刘默涵是强者,她的强体现在实现自我价值上。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学费找到自尊的同时,也更加历练了走向社会最终走向成功的胆识。正如北大一位医学教授所说:“在北大你没有资格懦弱,因为北大文化就是强者文化,懦弱就不配做北大学生,迟早会被淘汰出局。人死于疾病是可悲的,而死于懦弱却是可耻的,没有人同情死于懦弱的人,不自立不自强,怕吃苦怕受累,只想享受现成的名利,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美事。如果有这样的美事,也只有让那些强者享用,懦夫永远是自怨自艾的可怜虫。”
海子曾是名闻北大的学生诗人,他写出了近千首令人陶醉的诗篇。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却没能顶住生活的重压,最终卧轨而死,给诗歌界带来了巨大震动。
北大学生为象牙塔内的栋梁之材。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这些自杀者不管生前怎样才华横溢,但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不能承受打击和挫折。许多学生在极度紧张的高考、考研、考博的竞争中心灵被扭曲,价值观模糊了,心理素质差了,他们往往因为一点失意就心如死灰,想一死了之。其实这是一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为“抑郁症”。
逝者逝矣,他们知不知道,因为他们考试多了几分分数,占有了北大的学籍,令多少有理想有抱负的同龄人被拒之门外?
《光明日报》首席记者谢冕曾勉励北大学生说:“在精神方面,北大是富有的,是强者,北大的这种富有,足以抵抗那物质的贫乏而引以为豪。走在我们前面的,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他们一介布衣,终生清贫,但却是我们永远敬重的精神的强者。北大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讲,还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做人就是在人的质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只有失意的弱者,没有失意的强人。在弱者的眼里处处是黑暗而没有光明,而在强者的眼里,却处处充满了希望和美好,强者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快乐和成功。在北大,没有人会看不起贫困的强者,却有人看不起富足的懦夫。做一个强者,在北大就不会有痛苦,就不会悲观,就不会失意,因为在强者的心中总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正是这团盛燃的火焰,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给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能量和动力,让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失意与暗淡,并最终成为精神和物质都富有的成功人士。
把自卑和怯懦留在校外
有人说只有没有能力和本事的人才会自卑和怯懦,才会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生活和学业的困难。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心里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卑心理,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当他用自己短处面对别人的长处时,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只是许多人很快就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消除来自心底的自卑感,并进而扬长避短,更多地展现自己强悍的一面,给自己更多的自信,用充足的自信心压倒心底的自卑感,并由此迸发更大的力量。
北大的学生会有自卑感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