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自己的批评精神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从而使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进步,这是北大学者告诉学生们的重要人生的哲学。许许多多的北大学子们正是在这一人生哲学指导下,始终保持对自己的批判精神,像大海一样从不言自深,像高山一样从不言自高,像大地一样从不言自己的广阔,虽然身处顶尖学府,却把张扬和炫耀本领的人类本性深深藏在了灵魂深处。这种对自己的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正视自己所取得的人生成绩,也能正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弱点和不足,因而时时修正自己,使自己的人生轨道总是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人总是把自尊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而当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出现偏差,或者说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上出现偏差时,也不愿意主动去纠正。一方面,因为面子原因,觉得选错了也不能轻易更改,也要按未必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失败了,宁可自己悄然吞下这样的苦果。另一方面,需要纠正已经出现的偏差时,以前所做的努力或许就会付之东流了,人们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所以也会抱着一种很侥幸的心理而坚持下去,直到出现更大的损失。如果能够保持对自己的批评精神,时时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生道路就会少一分失误,多一分成功。
刘浩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取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和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又通过了美国纽约和加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并进入了美国最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从2000年至今,公司把他派回中国负责智联招聘、葆婴以及摇篮集团、携程、易趣等许多投资项目,曾多次应邀登上北大讲座课堂。刘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物理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他却当上了智联招聘网的CEO。这种转变的跨度之大令所有熟悉他的人都颇感意外。对于人们的惊讶,刘浩给出的解释是,不要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正确的,一定还有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职业。而要选择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必须拥有对自己的批评精神,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是的,无论是谁,想要成功就少不了对自己的批评精神,固执己见的人很少有成功者。北大的校园里,随便找出一个人都是聪明人,肯定都有超越常人的地方。但在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靠一两件大事来成功的,而且一时的成功并不能决定一生的成功。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成功的经历,但为什么最终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没有及时反思自己的选择,没有对自己深刻的批评精神,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北大出来的学生更是如此。北大教授常常这样教导学生:“聪明人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北大的学生要有对自己的批评精神,这对于人生的成功非常有意义。”
在高智商群体里,每个北大人都感受到了他人的聪慧,也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正是受这样环境的熏陶以及导师们的开导,许许多多的北大人总是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人生,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人生道路。大学毕业后3年、5年甚至10年,未必能够在一个行当里做得特别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也可能会缺少些什么。但北大学生是有后劲的,这个后劲就是来自于北大学生长时间以来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精神。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精神一旦用到自己身上,就不再是盲目接受,而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能够比别人站得更高,比别人看得更远,当然,更能够比只知道做别人交代的事的人做得更多。这也正是北大的传统。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老先生曾经反复叮嘱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躬自厚而薄责与人”,“只有那些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误,虽然这恰好是他们最基本的错误”。古往今来,多少名言警句阐述着同一个道理:人,应该要学会自我批评。所以,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学会自我批评。学会了自我批评,就犹如在黑夜中把握住了前进的明灯;懂得了自我批评,就等于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闪闪发光的灯塔。
曾在北大任过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不仅在北大找到了博览群书的广阔天地,让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以致最先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承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也使他更加明白了自我批评的宝贵。当年,毛泽东的文章《关于诗的一封信》在全国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不久,就有位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写信给毛泽东,指出那句“遗误青年”的“遗”应该是“贻”。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还专门向《诗刊》编辑部的负责同志打招呼,请他们遵照北大这位学生的意见加以改正。
只有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人才会以喜悦和赞赏的姿态对待纠偏指错的人。这也正是百年北大形成的优良传统。18世纪,法国的大文学家卢梭曾经勇敢地宣布:“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比如,他曾经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年少时在一次偷盗后,无耻地把罪过转到无辜的女仆身上,造成她的不幸。他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原谅自己,竟终生以此为戒。
无论我们是不是北大人,始终保持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成功者总是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进步的基石,当成良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你因为受到别人的批评而怒火中烧时,何不先冷静下来告诉自己:“等一下……我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有99%的错误,或许我起码也有60%是不正确的。我没发现的错误让别人发现了,这真的是一件好事,我应该感谢给我指出错误的人,并想办法从中获得益处。”
自我批评就好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打磨师傅,能把我们打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坚信我是金子,坚信我能发光,就让自我批评这把宝剑促使我们散发出更闪耀的光芒吧!
当不了顶尖大师就当顶尖凡人
北大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顶尖大师,在各行各业,在世界各地,都有北大培养出来的顶尖大师。毫无疑问,他们为所在的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了被人称道的事业的成功者,人生的成功者。然而,这样的顶尖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甚至许许多多的人穷其一生的精力,耗尽一生的心血,为了一个问题而丢掉了成就事业的机遇和努力。成就顶尖大师不仅需要有超越聪明人的智慧,更要有超越常人的机遇。顶尖大师都是超级智慧与超级机遇和努力碰撞的结果。许多北大人都有成为超级大师的智慧,却因为没有那样的机遇而只能留下无尽的叹息。所以,北大的大师们在教导学生时,常常教诲他们说:“当不了顶尖大师,就当个顶尖的凡人,当个顶尖的凡人同样是北大的荣耀,是人生的荣耀。”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顶尖能人的运筹帷幄,离不开顶尖大师的伟大智慧和卓越创作。可以说,顶尖大师是每个时代里最为风光的人,但须知,他们的无限风光都是用心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在成就顶尖大师的事业中,有过常人未曾想过的痛苦,忍受过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嫉妒、攻击、谩骂甚至于威胁等等,都是旁人无法想象的。“高处不胜寒”,成就顶尖大师,非经历无数次的残酷考验是不行的。犹如古代争夺皇权王位一般,不经历几次刀枪剑戟的鏖战而成就皇位者,恐怕总是要处于胆战心惊的生活之中。
成就顶尖大师者,毕竟是少之又少。就算是有考入北大的天分,有不怕千难万苦的精神,也未必有千载难逢的机遇。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顶尖大师,但同样也离不开优秀凡人的辛勤耕耘。人的学识、能力、机遇不同,也决定了人在社会上将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人活着,应该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能出类拔萃当个顶尖大师,就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让世界为之景仰。若没有成就顶尖大师的天分和机遇,那就心甘情愿地当个顶尖凡人,同样能创造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来。
北京有一户姓柳的人家,从1948年开始,这个平平常常的柳氏家庭里,前前后后出了十来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出色人才。但他们中几乎没有出现过顶尖大师级人物,虽然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但最终都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不仅才智过人,也都成了业务卓著的顶尖平凡人。最早考入北大的柳梦辉于1948年毕业于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之后入北大数学系研究生班,为了在毕业时找个好的工作,1950年成了东北工学院的数学老师,1953年调任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基础部数学教员。柳梦辉热爱数学专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始终不渝地钻研数学奥秘,写出了中国第一篇数论论文,对钢院某试验室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说,钻研数学不是为了成为顶尖的数学大师,只是像其他数学教师一样,把它当做了一项普通的工作,并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与柳梦辉一样,弟弟柳仲辉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大英语系毕业,曾经被选为赴朝翻译,后任保定604造纸厂资料员兼翻译,直到80年代调入河南某高校任英语教员。还有柳梦辉的表弟、表侄儿等等,都是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都没有等身著作和显赫声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有刻苦、执著、兴趣广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书生气浓厚的特点。而这些性格正是在北大书香的熏陶下形成的。这种性格使他们人虽普通却也昭昭。
也许,有时凡人会感觉自己人微言轻,生活简单平常,甚至比起那些顶尖大师来会历尽艰险,但凡人自有凡人的快乐,凡人自有凡人的幸福。凡人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力,固然难以领略众星捧月般的荣耀与风光,但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用不着瞻前顾后察言观色,也不必为了占据顶尖高位而强压心中怨气去跳龙门、钻狗洞,更不必为了所谓的顶尖职位而夜不安寝,食不甘味。凡人没有尊贵的身份和深厚的背景,什么时候都可以光明磊落地直面众俗,靠自己的努力和进取来实现真实的人生价值,享受令人欣慰的成就感。凡人不会为顶尖的声名所累,不会被别人瓜分掉宝贵的时间,无需强颜欢笑地往返于宴席和酒会之间,使肠胃受尽酒精之苦,自然也就不需要总是衣冠楚楚,规行矩步不苟言笑地“约束”自己。总之,当个有用的凡人,实现了应有的人生价值,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可以夜里鼾声如歌,白天步履似舞,活得轻松洒脱,无忧无虑,不亦快哉!
北大人最有条件过这种顶尖凡人的生活。因为北大人论智慧,虽然未必能超越所有世人,但占据一流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只要努力,就会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羡慕的成功者。我们的身边就不乏这样的北大人。他们像许多平常人一样做寻常人,干实在事,安心当凡人,在平凡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神韵。就是那些顶尖的大师级人物,如两任毕业于北大的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李肇星,也都是在做出顶尖贡献后,都悄然地回归到了平凡人的生活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岁月不饶人,转眼就老之将至。而要想不白活一回,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迹,就更不容易了。人一生下来往往就有某些天赋的优点和缺陷,优点明显的人缺点也同样明显,这方面登峰造极那方面也可能一无是处。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突出自己的强项,才可成就顶尖位置。顶尖的位置毕竟少之又少。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想当元帅就当得了元帅,毕竟是士兵多,元帅少,凡人多,圣人少。即使当不了元帅,当个将军也不错,只要尽力而为也就可嘉可敬了。这正是许许多多的北大人胸藏大智而不自傲,身有大才而不张狂的奥秘所在。在他们看来,当不了顶尖大师当顶尖凡人,也是不错的归宿。
挑战自己,埋头做事
在许多人看来,考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进了大学学堂就等于进了自由的天堂。于是,把大学就变成了尽情玩、开心笑、幸福谈恋爱的大舞台,把短暂的4年变成了修养身体和精神、补偿高中疲劳的好时光,学习也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和用功了,似乎读书成了次要的事,于是,许多高中时成绩很突出的大学生在大学时留下了六七十分成绩档案,“60分万岁”成了秘而不宣却人人皆知的考试“潜规则”。但北大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惬意”生活,考北大是个挑战,考进北大在北大读书学习更是挑战。
北大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低劣的成绩在北大是一种耻辱,“60分万岁”在北大是没有市场的。在北大这个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大环境里,每个人感受到的不是自豪与骄傲,不是轻松和惬意,而是紧张和压力,越学习就会越感到浅薄和无知,无形的压力使人不敢有稍许的放松和懈怠。追求成绩的无限增长,追求更高更好的成绩,不是为了使自己脸上光彩照人,更不是为了让别人刮目相看,而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免在考进北大后因为上进心的松懈而被淘汰出局。这是北大浓郁的学风久盛不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