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素材库
12042800000061

第61章 附录 校长常用管理理念(7)

十一、搞好校舍的建设工程和设备现代化的工作

(一)新校舍的建设(略)

(二)设备现代化的工作

1.重点放在实验室教学设备的清理、更新、制作,保证实验室的设备达到一流的水平。

2.电脑设备要满足教学和办公的需要。

3.电脑设备要进一步充实和更新。

4.广播设备要进一步补充和更新。

(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

要投入一定经费,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校园环境具有民族特色,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四)加强库房管理,提高库房的利用率

十二、办好超常教育实验班

从上述两所学校制订的发展规划中,我们会发现学校规划的产生源于解决诸如学校的理念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等问题的需要。学校发展规划的使命在于“预先处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不断探索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进程而促进组织发展。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一个过程,是关于学校发展的选择与思考过程、努力达成预期设想的管理过程、不断探索与反思学校发展潜能开发策略的学习过程、持续改进学校发展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行动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的结构与内容是怎样的?上述案例启示我们:

首先要对学校的发展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即研究自己。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学校现状的基础上,尤其是需要面对自己学校的发展问题,利用学校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发展条件,在自己现实的发展空间内谋求发展。正如W中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研究自己”是对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溯源)的分析,学校历史传统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制订发展规划时,有必要认真研究学校发展多年来的传统以及这些传统在新的发展目标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会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尤其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特色是否有助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研究自己”是对学校的现状(如W中学从管理、师资、德育、教学、设施、经费等)进行优势、劣势、发展方向的分析,将学校发展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学校的劣势和环境威胁降至最低限度等视为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的设计。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是学校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在较长时期内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具体化,例如W中学从自己的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三个基础”的教育理念)出发,确定了一个发展性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发展目标(成为“有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社会欢迎的学校”)。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过程正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是梳理、提炼、形成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过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规划方案本身的意义。

其二是行动计划的具体策划。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围绕办学思想与目标预先拟定学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它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

由于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学校发展必须确立“优先顺序”,选择好发展重点。

最后,确定规划后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

(2)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应当是规划的分计划,二者应保持一致。

(3)对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要进一步落实,对每项工作都要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完成时间落实。完成得好要奖,完成得不好要追究责任。

(4)根据认识水平的提高,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经校长同意,对规划可作适当调整。

校长要当好设计师

校长不是官,所以不能官腔十足地对教师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并不择手段地对教师进行卡、管、压,使教师心力交瘁,疲于奔命;校长不是官,所以校长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为了捞取自己升迁的资本,“冠冕堂皇”地打着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的旗帜,一心将学生推上应试教育的战车。既然校长不是官,就要转变“官念”,一心一意谋求学校的发展,真心实意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当好“设计师”。

1.校长要为学校的发展“指点江山”

国家的前途和发展、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工程的建设施工都离不开好的设计师。一所学校要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出旗帜,同样少不了一个好校长,离不开校长的科学决策。校长的一个错误指挥会使学校的发展驶进“死胡同”,而一个英明的决策会使学校走上康庄大道,获得良性发展。因此,校长要高瞻远瞩,以自己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设计蓝图,把握“方向盘”。校长为学校的发展“指点江山”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校情”,缜密考虑,切实可行,确保学校健康发展。

以某校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该校还是一所薄弱的乡村初中,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新上任的张校长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果断地提出了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决不能走其他学校靠应试求得“发家致富”的道路,而只能另辟蹊径,走“科研兴校”的路子。在他的设计和指引下,学校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不久声名鹊起。现任吴校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且将之完善并发扬光大,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开创了“研究型学校”的新模式,学校走出了苏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试想,如果没有两位校长的科学设计,该校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发展吗?

2.校长要为教师的成长“描绘蓝图”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要对教师的成长负责。教师的快速成长,教师的美好前途都离不开校长的关心、指导和设计。

校长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把好脉,开好“处方”,设计成长规划。对于每一位教师,校长都要引导其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引领教师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安排课务时,校长要根据教师的特长,扬长避短,让教师“经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发现教师在某一门学科上走不通时,就要灵活机动。让其转学科甚至转岗,切忌让其在“一棵树上吊死”。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转学科或转岗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获得“新生”,找到自己成长的新的“增长点”。

某校有一位物理教师,在念初中和高中时曾多次获全国应用物理一、二等奖,虽是科班出身,才高八斗,但他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较差,特别是对于中差生,他更是不善调教,成绩一直在年级中“保底”,面临下岗的危险。新校长上任后,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大胆地让他改教劳技,兼辅导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的劳技评优课获得市一等奖,说课比赛获省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捷报频传,每年获奖名单足足有一页纸,劳技学科成了学校的品牌,打出了旗帜。转学科为这位教师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写了他的人生。

试想,如果让这位教师继续教物理,影响的不仅是他的前程,而且还要耽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3.校长要为学生的发展“倾心打造”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校长所采取的一切决策、措施要对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只有满足了最广大学生的需要,校长的工作才真正做到了“家”。

以某校为例,一直以来,农村初中的学生能吃苦耐劳。但不善于学习,“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课堂上他们正襟危坐,不喜欢提问、不善于发言、不会合作,擅长死记硬背,机械作答。学生们为了提高分数,实现“跳龙门”的历史使命,只能拼时间、磨精力,分数提高了,身体搞垮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消失殆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痼疾,扭转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校长果断地摒弃学校惯用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开展了“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

的课题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扭转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初步探索出一套指导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该校的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轻负担,高效率,受到了高一级学校的普遍青睐,每年都有一些名校在招生中破格录取该校的毕业生。

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来看这么一个案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他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

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他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

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上述案例中的企业家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思路,独特的思路换来的是独特的出路。

在这样一个知识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国家为了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各所学校的校长身为教育改革第一线的实施者,面临的问题不但数量多,而且极其复杂。所以,独特的思路对校长们突出重围同样重要。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每一所学校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即使是现今风光无限好的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也不例外,在成为名校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但是依靠历任能力卓越的校长,最终使斯坦福大学摆脱困境,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学府。

提到斯坦福大学辉煌的今天,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为斯坦福的发展独辟蹊径的人物,他就是“硅谷之父”,曾经身为斯坦福副校长的弗雷德里克·特曼。

特曼教授生于1900年,卒于1982年。他的一生与斯坦福有着不解的缘分。

他从小在斯坦福的校园中长大。小时候体弱多病,但是他非常喜欢研究无线电。在帕洛阿托读完中学,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1920年取得学士学位。

他毕业后去联邦电报公司工作。不久又考入斯坦福电子工程系,1922年,获得电器工程学硕士学位。

其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指导老师就是模拟计算机的发明者万尼瓦尔·布什。这位恩师对特曼的最大影响就是:大学应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中心,而不是纯搞学术的象牙塔。

1924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

也许是他与麻省理工的缘分比较浅吧,本来准备回家探亲之后,回去担任“无线电工程学”的教授。但是回家之后,他患了肺结核,不得不在床上躺了一年,而波士顿阴冷的气候不适宜他的身体。因此,他成为麻省理工的教授梦终成泡影。

1924年,他应邀成为斯坦福大学电子通讯实验室主任,开始了在斯坦福的职业生涯。

1945年,他被提升为斯坦福的副校长。

1951年,他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即硅谷。

他用独到的眼光为困难重重的斯坦福找到了不同寻常的出路。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联邦政府决定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和关注力度,致力于复苏教育,这对于全美的大学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

当时任斯坦福副校长的特曼教授远见卓识地认为:高校的未来在于人才。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求知的处所,他们对于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区的声望,都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而且要成为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授。”

但是,斯坦福偏于一隅,与东部的名牌大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而且关键的是,西部远不如东部发达,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当时的斯坦福对名牌教授没有吸引力,而这种情况则会不利于斯坦福吸引国家投资。

为此,他提出了“学术尖端”构想,可是要完成这一构想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聘请尖端人才所用的资金。

为寻求这笔资金,特曼教授与当时的校长华莱士·斯德林商议后,决定把斯坦福闲置的土地,出租出去665英亩,给从事高科技的工厂,这里始称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硅谷。

特曼教授建立工业园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资金,但是在后来的不断的实践中,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具有多种效益、附加值极高的方法,可以使技术从大学的研究室迅速地转移到园区内的工厂,从而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斯坦福不仅得到了聘请尖端人才的资金,而且也为尖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更为斯坦福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创业的环境。由此,斯坦福吸引了国家的大量投资,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特曼教授作为校长,并没有被那些艰难的条件困住,而是在这些困境之下另辟新思路,为斯坦福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属于斯坦福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