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素材库
12042800000046

第46章 演讲名篇(6)

有些语文教材选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咱们教科版教材没选这首五绝,我认为唐宏建教授非常高明。一是他知道此诗小学生入学前早已倒背如流,且烂熟于心。二是此诗中的“床”不好解释,在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说是睡觉的“木床”,有人说是坐的“凳子”,有人说是井边的“栏杆”说法莫衷一是,怕给老师造成麻烦。这说明咱们这套教材质量是非常高的,起码在选材方面是严格把关的,不是粗制滥造。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经,本意是“织布的线”,是织成一匹布的根基,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规常理,中国的经典便是经史子集。这些经典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长存于天地之间。

大家知道,王财贵是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的教授,全球“儿童经典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他主张,儿童读经时机越早越好,文本越文越好,内容越深越好,方法越简越好。他指出,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其精华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与其读诵一般的书,不如读诵《三字经》,与其读诵《三字经》,不如读诵《千家诗》,与其读诵《千家诗》,不如读诵唐诗宋词,与其读诵唐诗宋词,不如读诵《古文观止》,与其读诵《古文观止》,不如读诵诸子百家,与其读诵诸子百家,不如读诵《十三经》,要读诵《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根本命脉所在。

我们今天读《论语》,更觉光华不减,甚至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用语用了《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要打出这个品牌呢?因为世界认可孔子,我们用《论语》中的五句话作为接纳五湖四海迎宾用语,正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魅力。

《论语》不但昭示了儒家的思想,而且还是一部教育经典。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经典语录。我认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命脉。《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让青少年读诵儒家著作,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培养美德,健全人格,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建设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诵读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可以使人宁静致远,可以使人宠辱不惊。一句话,以经典为伴,可以幸福一生。

2.书香校园,书香社会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人们每天从阅读开始。这是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改变命运,书籍可以嫁接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终点;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书中乾坤大,书中日月长。对每个人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世界上,凡是先进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换句话说,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机制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民族竞争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据研究,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智力成就最高的民族。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至2001年已达129人,获奖数占总量的15.47%。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他创立了相对论,引起了时空观、运动观的革命。除智力成就外,犹太人的自立自强也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和读书有关。相传,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蜂蜜滴在《圣经》上,然后让孩子用小手翻书,孩子不经意地把手放在嘴里,会感到“书的甜味”,在幼小的心灵中,便对书有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有人惊叹,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他们广泛吸收,可以说,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第一秘诀。2002年的有关统计表明,在美国前400名富豪里,犹太人就占了25%;在前40人中,占了40%。对教育如宗教般的虔诚,一个书香民族,世人刮目相看,便在情理之中了。

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也是读书的大国。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10月签署《阅读卓越法案》,规定美国儿童每天必须有1小时的时间在阅览室里度过。其实,不仅是学生,整个美国社会的阅读风气也令人羡慕。人口占上海一半的纽约市,有图书馆1279个。图书馆大多设备齐全,环境舒适,还有专为孩子和父母共用的阅读场所。

俄罗斯更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里简直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而且,俄罗斯大多数人都喜欢和重视阅读文学名著,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

北欧小国丹麦人爱读书也是有名的。丹麦的公共图书馆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年平均借出图书1亿册。这意味着连新生婴儿算上,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近20册。

为什么人家如此重视阅读呢?因为他们相信,阅读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阅读也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不发达,解放时喊“四万万同胞”,人数虽多,然而4亿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要在如此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中国,谈何容易!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是15%,这仅仅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据我所知,美国等发达国家,这项指标已高达60%左右。据最新统计,我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大学入学率名列世界的第78位。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其实不读书——只读教材能够算真正的读书吗?因此,书香校园建设肩负着培养读书人口的重任。只有如此,才能从书香社会过渡到民主社会,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国家理想。

最近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有损于国家形象,令人痛心。这个事件使我想起几句民谣:“五十年代人爱人,六十年代人人帮人,七十年代人斗人,八十年代人宰人,九十年代人坑人。”民谣折射出社会风气和社会责任心的退化。假烟、假酒处处可见,以致出现了朱镕基为审计学院题写“不做假账”的惊世骇俗之语。现在,大街小巷“办证小广告”随处可见,假证、假文凭更是俯拾皆是,不一而足,五千年文明古国传统道德伦理空前沦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精神毁灭的深渊。这不是中国这个一向儒雅的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每年都有“3·15”,每年都要“打假”,每年都要搞“质量万里行”活动。现在中央提倡以德治国,号召全民读书,让中国人彻底走出蒙昧状态,让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真正具有中国人的良知,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3.提前阅读,大量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1982年,被喻为“不可估量的生产力”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在黑龙江应运而生,这项改革一出台就震动了全国及海外。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同志及国家教委、国家语委的主要领导对这项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许多著名语言学家,如王力、周有光、张志公、吕叔湘、倪海曙、叶籁士、王均、许嘉璐、蒋仲仁、袁微子等,纷纷撰文,高度评价了这项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这项教学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从最初的3所学校发展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万学生。无论在北方话区、南方方言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项实验的基本做法是: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潜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采取“复线交叉,多维合成”的方式,开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把读写教学提前,从而解决发展语言与识字的矛盾。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已经物化成了一套带有“注·提”特点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标教材,在全国各实验区使用,以求“注·提”实验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为我国语文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注·提”实验,直呼音节是关键,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是生命线,早期开发儿童智力是核心。我们说,13岁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如果一个人0~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8岁以前就获得了80%,余下的20%是8~17岁获得的。这说明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重要性,揭示了教育效果的“递减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当今儿童的智商及知识储备是其祖父辈同龄人的2~3倍,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看,其词汇量已达到4000个左右,这些都为实现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是语文学科最好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我说一个现象。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文学家。而1949年以前出生的呢,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几个,甚至一批世界大师,我们不妨列举一些来说明。先秦时期不仅有大诗人屈原,还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秦汉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大诗人陶渊明,还有大文学评论家刘勰。隋唐时期有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有大词人苏东坡。元朝有大戏剧家王实甫、汤显祖。清朝有小说家曹雪芹。五四时期有鲁迅、郭沫若。同时,中国历史上还有祖冲之、张衡等世界级的大科学家。这到底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先哲都是读书的人,提前阅读,大量阅读使其成为大家,而且他们读的不是“上中下、人口手”、“小猫小狗”之类非常简易的知识,而是四书五经。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6岁学诗,9岁会诗韵,16岁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富有哲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

现在,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校没有读书的氛围和风尚,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市电视台去该市最好的一所职业中学挑选职工,面对学校选送的3位优秀毕业生,电视台负责人问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你经常读那些报刊书籍?”答曰:“我学习一向很用功,平时不看闲书。”再追问他看过什么文学文化名著,这位班长同学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后,恍然大悟般地蹦出这样一句答案:“《故事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只凭教科书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第四学段260万字,整个9年下来,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5万字。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教科版语文教材书配套的《阅读》,所选篇目与教科书各单元主题相一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巩固类似的知识,丰富类似的语言。同时,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还编了一套《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文库》,供各地使用。在小学阶段要背诵十万字,读破百册书,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为人生打好文化底色。因为此时读的,如石上刻的。学时如农时,农时不可违,学时也不可违。过了这个时间段,再想诵读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