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12033400000255

第255章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①,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②,风鬟三五③,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④,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无寐⑤,满村社鼓。

“注释”

① 乙亥上元: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宵节。② 缃帙:浅黄色的书衣,因以称书卷。流离:散失。③ 风鬟三五:李清照《永遇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④ 鄜州今夜:杜甫身陷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其家眷则寄居于鄜州(今陕西中部富县),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⑤ 残:残灯。

“语译”

夜色初晴,明月如一轮璧玉,青云淡薄而高远,如今谁是元宵佳节这春天美好事情的主人呢?宫苑里尚能感到微弱的寒意,西湖长堤上暖风已令人倦慵,上一次来到这儿以后,时间竟过得如此之快啊!那时,往来车马和步履扬起的香尘,使道路为之昏暗,华丽的花灯燃起的烛火照得黑夜通明如同白昼,而我却老是懒得与人手拉手前去游赏。谁能想到如今元宵竟断绝了烟火,实行了宵禁,满城的人都愁得好像遇到了风雨交加的天气一样。

从宣和年间的汴京旧日,到建都临安的南渡,虽有山河之异而美好的自然景物却依然没有改变。而我的大量藏书都在那时散失了,遇到三五元宵,也任由风吹乱发,一副憔悴的样子;只凭能填几首词来诉说内心的创伤,实在是最痛苦的事了。江南虽好,已无路可走,我像国破家亡后身陷贼境的杜甫,在月夜里思念着被隔绝的亲人,这种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我徒然地独自面对残灯而不能入睡,只听得满村传来迎春社的鼓声。

“赏析”

从词的小序中我们知道,此词是作者读李清照同调上元词(落日熔金),深感身世相似,引起共鸣而创作的。填词时,临安陷落于元军已经两年,南宋虽尚有残余政权在闽,但事实上它已经灭亡了。所以在词中北宋之亡于金,又被比作南宋之亡于元,李清照的遭遇和悲感,便是作者的“自喻”。

词从“璧月”写起,正三五元宵之景。“春事谁主?”为一篇之主干,主要也指元宵节令而言。“禁苑”“湖堤”,点明是南宋京都临安之事。“前度”,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典故,指临安被元军占领之前,自己曾经来过,今番又来,已是陷落之后。前后相隔时间未必很短,但忆昔抚今,不免感慨岁月如流,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故云“遽如许”。“香尘暗陌”三句,承“前度”而言,写的是当年元夕情景;“香尘”句,尤其仕女出游之盛。而自己竟懒怠出门,即易安词所说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接着三句说,如今即便想去,也不可能了,因为在元军占领下,元夕已“断烟禁夜”,冷落萧条,使满城之人为之而发愁,犹如灯月佳节,忽然遇上风雨大作。

因为要“托之易安自喻”,所以下阕过片从“宣和旧日,临安南渡”叙起,以切易安之身世遭际。“芳景犹自如故”句,实有表里两层含意:对李清照来说,她南渡后,的确常常忆及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悲慨,言芳景如故,实叹山河变色;对刘辰翁来说,则又有别的含义,大概说,国家遭难而赵构南渡至临安后,元宵之“芳景”,尚可比宣和旧日之盛(即上片“香尘”二句所写);至临安被元军攻破后,则真无“芳景”可言矣(已“断烟禁夜”)!“缃帙流离”三句,是李易安实事,或须溪之遭际亦有相似处。至“江南无路”三句,则更多是切合宋亡后刘辰翁自己的境况。他的家远在庐陵(今江西吉安),自己则困在被元军占领的“江南”东海沿岸,欲归而“无路”。结尾借“残无寐”与“满村社鼓”两种苦乐不同的景象所形成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处境的不堪,以增强词的悲剧气氛,其机杼正与易安词“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