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九日①
湛湛长空黑②,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③。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④。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⑤。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
①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 湛湛:形容深的样子,此指昏黑。③ 不向牛山滴:不因贪生怕死而流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河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牛山,今山东临淄南。④ 凌云笔:作诗文的大手笔,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⑤ 南朝狂客:指晋孟嘉,他曾参加桓温的重阳龙山宴会,风吹帽落而不觉。见《晋书·孟嘉传》。下文“破帽”出苏轼咏重九《南乡子》词,词反用落帽典故云:“破帽多情却恋头。”
“语译”
天空是那么的昏黑,又怎能经受得住斜风细雨搅得我心头烦乱的愁云重重密布。老眼尚明,与往常一样,总能望尽四海风云,这全凭有志士登临兴慨的百尺高楼。看那万千山崖呈现出一片浩荡秋色。我这个白发书生为神州的沉沦而淌下了热泪,尽管境况凄凉,这泪水也决不为个人生死而流。往事回想,已烟消云散,全无痕迹。
在年轻的时候,我自负有一枝凌云的健笔,到现在,那奔放的意气、华丽的词藻,都已经像春花一样落尽,留下的只有满腔萧瑟情怀了。我常常恨世上写诗填词的人新意太少,每逢重九登高,总喜欢说南朝狂客孟嘉那点事,每年到这个时候,就把那顶破帽随手拿出来。我如果面对菊花不去饮酒,辜负这好时光,只怕是菊花也要笑我太孤单寂寞了罢。看大雁已远飞而去,白日也在西面藏匿了起来。
“赏析”
写重阳的诗词历来不少,若要成为佳作,总须不落前人窠臼,能自出新意。作者有这样的想法,也有意识地以此词来实践。
清诗人黄仲则云:“中秋无月重阳雨,辜负人生一度秋。”所以写重阳总写晴天,而此词却偏从“湛湛长空黑”和“斜风细雨”写起,出人意料。这样,“乱愁如织”仿佛就是因为风雨辜负了重阳产生的。事实上,作者的“乱愁”,应有其时代和社会的原因,而这场风雨,不管是否真有过,写在这里,都带有某种超越自然现象的象征性。“老眼”二句一转,说全凭壮怀高瞻,使我未致消沉。陆游《风雨中望峡口……》诗:“安得朱楼高百尺,看此疾雨吹横风。”意境略似。重九登高,本是登山,此写登楼,也是翻新。“看浩荡”七字,是登临眺望所见的正面,已是风雨过后景象,然亦不作细写。“白发”与“老眼”相应,以下转入抒情。前说“乱愁”“四海”,此出“神州泪”,十分自然。又以“尽凄凉”三字一衬垫,而与“牛山滴”相对举,豪情壮语,如读放翁歌行。齐景公游牛山,为重九登高之始,故杜牧诗亦用之。“追往事,去无迹”六字,深沉感慨,开出下片。
换头“少年”句,承“追往事”,通过“自负凌云笔”几个字,把当年自己非凡的才华、壮志、豪情、锐气,以及浪漫情调、峥嵘头角等等,都加以概括,包涵极富。故不再发挥,立即以“到而今”折回眼前,“春华”之喻,含意同样灵活,与“满怀萧瑟”相连,其用意并非说豪气已消,才思耗尽,而只是文章藻华落尽、风骨凛然的含蓄的自谦语;即黄仲则诗所谓“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绮怀》)意。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此“萧瑟”二字之所据。有此自负,方能下接“常恨世人新意少”句。“把破帽、年年拈出”,亦善作谐语,但作者的真实用意,恐不在于讥诮人们动辄用孟嘉落帽典故,而是恨登高眺望大好河山而无家国之恨,只有些个人的叹老嗟卑之类的话。“若对黄花”二句,说欲求一醉,以消心中之“乱愁”。陶潜有九日“摘菊盈把”以待酒的故事。杜甫《九日》诗云:“竹叶(酒名)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词正用其意而创新。末以“鸿北去,日西匿”景语作结,回应发端,也有南宋国势衰颓的象征意义在。秋雁南飞,而此曰“北”,解词者或避其字义而只说是“鸿飞冥冥的意思”;或以为“鸿北去”犹云“心北去”,“无非是北向中原,注目遥望而已”,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