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鹅湖归①,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②,且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④。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⑤。
“注释”
① 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周围四十余里。山上有湖,多生荷,名荷湖;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数百,更名鹅湖。山下有鹅湖寺。② 书咄咄:《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③ 且休休:《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又作“罢了”、“算了”解,词中二义兼有。④ 一丘一壑:指隐士居住之处。《太平御览·苻子》:“黄帝……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⑤ “不知”二句:俞文豹《吹剑录》引为陈秋塘(陈善,字敬甫,号秋塘)诗句,况周颐《蕙风词话》辨之,以为是俞氏误记。
“语译”
在溪边的屋子里感到枕席生凉,仿佛已到了秋天。几片接近水面的浮云,到傍晚已经隐去了。红艳艳荷花彼此偎依着,简直就像美人喝醉了酒,白鹭默默无言地兀立着,它一定是正在发愁。
我如此处境,就像古时被废的殷浩整天向空中书写“咄咄怪事”那样不可理解,算了,姑且安闲自得地享享清福罢!在一条谿壑边垂钓,在一座山丘中隐居,不是也很风流高雅吗!我也不知道病后的筋力已衰弱了多少,只是觉得这些天来已懒得登梯上楼了。
“赏析”
此词作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夏末,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他生过一场病,有几首词中都曾提到,此词即写病起后对周围环境景物的感受和被投闲置散、身老山林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但从景语中已透出作者的心情。“枕簟”,夏日之卧床用品;“冷欲秋”,对气候的感觉。秋未至而已凉,病后力衰、清冷孤寂之精神状态,隐约其中。水面片云收敛,唯见苍茫暮色,怅然无所依之情已在言外。三四句承“溪”“水”写近景。红艳艳的荷花相倚轻摆,恰似喝醉酒的美人;白鹭一类水鸟久久悄立,仿佛正在愁思。从“红”(联想酡颜)与“相倚”引出“醉”来,从“白”(联想霜鬓)与“无言”引出“愁”来;而似醉如愁,正是作者心境的反射。对句绘形寄情,都十分出色。
下片转入抒情。当时国家实在非常需要像辛弃疾这样有志于抗金复土,又有谋略、有胆识、有能力,文武全才的人,可是反而让英雄虚度时光,老却山林,真是怪事!这种不平的现象,辛弃疾若要说起来,正可说上一大篇,但在词中却只用“书咄咄”三字便都包括了。典故的奇妙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接着马上用“且休休”转折:算了算了,乐得过过安闲日子罢!一吐一吞、一张一弛之间,矛盾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丘一壑也风流”是“且休休”的理由和延伸,是以旷达的言辞、潇洒的姿态来对待逆境。表面的轻松深化了内在的悲剧性。然后再转折,说自己“筋力衰”了,用“不知”提出问题,“但觉”加以回答,申明词题中“病起”之意。语言极平淡安闲,感情自深沉厚重。陈廷焯评得好:“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