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12033400000151

第151章 蓦山溪

曹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①,想佳人天寒日暮②。黄昏院落,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③,试问花知否?

“注释”

① “竹外”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② “想佳人”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 东阳:南朝梁沈约,曾为东阳守。因有瘦损“沉腰”事,故藉以自喻。

“语译”

洗净妆饰,只凭天然本色,不涂抹胭脂花粉。梅花从翠竹间向外斜伸出一枝来,令人想像一位幽独的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黄昏的院落中,竟没有能让它留清香的地方,何况在风儿尖细、雪花飘坠的江头路上。

月边疏疏朗朗的梅影,已梦到自己最忧伤的处境了。花落结成梅子,将要变黄时,又要下濛濛不绝的细雨了。它一世孤芳,为有情人提供了不尽的愁思。为此,我已像做过东阳守的诗人沈约,日益消瘦了,试问花儿你可知道?

“赏析”

咏物词忌就物言物,以相关成语典故堆砌装点,必寄情寓兴才有意思。此词写梅,以一位幽独的佳人形象与处境来作比拟,“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梅花洁白无瑕,所以一开始就将它比作不施“铅华”的美人,她“洗妆”去饰,显露出“真态”本色来。接着以“竹外”二句作具体描绘。“竹外一枝斜更好”,是苏轼咏梅名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杜甫《佳人》诗中为处境幽独的理想佳人所作的艺术造型。连用苏、杜诗句而能将两者巧妙地融合成一体,从而创造出梅花寂寞生愁的拟人新形象来,自不多见。黄昏时分,“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家自爱好繁华,非梅花志趣所在,也没有它的落脚处,所以说“无处着清香”。至于提到“江头路”,是因为前引“竹外”句的那首苏诗中本有“江头千树”等语,也因诗词中常常写到“江梅”。梅花生于旷野无人之地,加之雪虐风暴,境况当然更加凄清寂寞,所以用“何况”二字。总之,上片写出了梅花的风姿和所处的环境。

下片另辟蹊径,再向纵深发掘。先从月下梅花作梦说起。以“月边疏影”称梅,用词出林逋咏梅名句中“疏影横斜”、“月黄昏”。“梦到消魂处”,五字笔意空灵,写出这位绝世佳人的悲哀,她从噩梦中看到自己不免零落成泥的命运,但用的是虚笔。因以“消魂”暗示花谢,故下面接写“结子”事,梅子“欲黄时”,正是“廉纤细雨”连绵不绝的季节。贺方回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多,这里虽未明言,而喻意实已包含其中。这可以从连着上面梦落花而说的“又须作”三字中体会出来。在下面两句中,其实已曲折点出。“孤芳一世”四字,是对梅花的总结。不说梅花有愁,却说“有情”人见梅而生“愁”。“供断”即“供尽”,尽情提供。这样,就把花与人联系了起来,也表现了人的志趣,即寄情寓兴。“有情”者为谁?就是作者自己,他怜惜梅花,竟致自己也和做过“东阳”守的沈约一样,“消瘦损”了。结句“试问花知否”,尤飘洒脱俗,摇曳多姿,自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