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12031000000011

第11章 经营项目广泛,涉足各行各业

徽商经营项目广泛,涉足各行各业:文房四宝、陶瓷、漆器、食盐、木材、典当、茶叶、布匹、丝绸、粮油、药材、茶馆、钱庄,以及南北杂货、京广百货等。商人“兼业”或“兼营”是徽州商帮中一个十分突出、而且较为普遍的现象,诸如两淮盐场的徽州盐商,把持了两淮盐业后,徽商又在典当、茶叶、木材诸行业呼风唤雨,形成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鼎盛局面。

1想赚钱去卖盐

食盐是人人都必需的消费品,明清时期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如能经营盐业必将获利丰厚。两淮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非常细密。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场商是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向灶户收购食盐卖给运商,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销关系的一部分商人。他们利用贷本取利、压价收盐等手段盘剥灶户。有的场商还招募盐丁自行生产,牟取厚利。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专事办引销盐的商人,他们以极低的场价购买食盐,运至销盐口岸高价发卖,获利最大。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当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徽商凭恃其雄厚财力,把该地行盐的权利控制在自己手里,使之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财源。

明末以来,徽州盐商已形成集团,控制了淮盐产、供、销的特权,在两浙业盐活动也十分活跃。在这种条件下,徽商中的“总商”所攫取的盐业高额利润是惊人的,因此积累的资本极其雄厚。时人有“江淮繁富,为天下冠”的说法,连万民之上的皇帝都眼红两淮大盐商,惊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2要想富开典铺

典当业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通常称之为“当铺”。典当业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典当业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城镇。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500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长江以北,徽州典当商也很得势。北京和山东、福建、广东诸省都有过徽州典当商的踪迹。徽州典商人数众多,大多是休宁人,并且出现不少典业世家,典铺分布广,典业规模大。有雄厚的资本作后盾,加上世代相传,专业易精,讲求商业道德,徽州典商迅速发展。

在取和予上,徽州典当商很注意掌握分寸。在“予”时好像吃了亏,而在“取”时却终究能占大便宜。明代休宁人程锁在江苏溧水开当铺,坚持“终岁不过什一”,“使得细民称便,争赴长公(程锁)”。他本人也从一个资本不大的典当商,成了“累资万金”的富翁。

典当业风险较小,获利丰厚。当铺收当物件,首先要由当商进行估价,估价时当商都尽量压低该物件的实际价值,当物人明知估价过低,为了急于借贷银钱,也不敢争辩。当铺惯例,“值十当五”,即所当物件如果估价10两银子,只能借贷5两银子,这借出的银子又是按月计息的。贫穷者借了高利贷,哪里还会有“翻身”的机会,拿去典当的东西大多有去无回。典当老板则是以半价形式变相收取各种抵押品,如果有人想赎回,则往往是要支付高于原价几倍的价钱。

典商因经营的不是一般商品,也不用担心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商品有积压贬值的风险。只有人求于己,罕有己求于人。另外,典业税额极低,一个有数千金至数万金资本的当铺,每年只纳数两典税。这种风险小、获利稳、税额低的行当,徽州人何乐而不为呢?

明清时期,徽州人开设的典肆遍布全国,典当业发展成为徽商4大店业(盐典茶木)之一,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资本之雄厚,是其他商帮不能比的。有的由典当起家,后来还成为钱庄资本家。清代最盛名的钱庄当属胡雪岩的杭州阜康银号,胡雪岩先后在杭州、上海、宁波、福州、镇江、长沙、汉口设立钱庄20家,聚资2000多万两,时称全国第一大财东。

3要发财贩木材

历史上徽人经营木业而出人头地者不乏其人,他们往往利用替宫廷采办木材的机缘,因致大富。如明万历年间修乾清宫、坤宁宫,徽州木商在北京大肆活动,利用采办官物,进行木材走私。

明朝天启年间,歙县西溪南人吴养春在黄山占有山场2400多亩,每年单木材一项收入就有几万两银子,天启皇帝在北京建宫殿都用了他的木材。再如,明崇祯七年工部修造皇陵,祁门木商廖廷训受命采购木材,诏赠“御商”。

徽州木商贸易的重点是将西南、福建、江西、徽宁的木材运往江南地区,因而长江沿岸的城镇是徽州木商活动的重要地点。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木材运往江南各地的最大中转站,徽州木商在此人数众多,资本十分雄厚,他们还在上新河一带建有徽州木商会馆。镇江是长江木材由运河北上南下的航运枢纽,苏州和杭州也是江南木材转运的重要基地。徽州木商在这些城市都有同业公所和会馆,并且他们的经商足迹还深入到邻近地区。

尽管在运输木材时,“以其赀寄一线于洪涛巨浪中”,有很大风险,但徽商中经营木业的仍然很多,利润丰厚乃是其中的关键。木商们心里明白,只要他们善于经营,多能发家致富。有个董姓商人运木时碰到涨水,木材漂失大半,他把剩下的小半出售后依然能够还本,如果不遭损失,这一趟经营下来,定是狠赚了一笔。

靠贩运木材发迹的徽州商人很多,他们经营一段时间后大多资本雄厚,所以徽州习惯上把盐商木商同等看待,以致流传这样的谚语:盐商木客,财大气粗。

4做茶发财如去河滩拾卵石

徽州山区盛产名茶,尤以休歙所产的松罗茶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宋元以来,徽商就已开展以茶易米的活动,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歙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

明清之际,海内外饮茶风气普及,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徽商为之忙得不亦乐乎。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在从事茶叶贸易活动中,徽商多采取茶叶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的“一条龙”经营。

茶商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胜,主要在于读书明理,精于筹算;以义为利,财源不竭;审时度势,灵活经商;富而张儒,仕而护贾。著名的徽州茶商有谢正安、胡元龙、汪立政、吴荣寿等。

公元1875年(清光绪年间)歙县人谢正安创办“谢裕大”茶行,在歙县漕溪(今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收茶,制作“黄山毛峰”,并灵活运作茶叶出口贸易,美、俄等国茶商纷纷争相订货,一时竞购者众,遂成达官贵人饮用和馈赠之珍品。此后远销关东、京、津、鲁各地,备受欢迎。于是,“黄山毛峰”香飘万里,一时声誉鹊起,被公认为绿茶中之极品。谢正安遂成徽州府5大茶商之首,皇清诰封奉政大夫、驰封朝议大夫,成为与外商交易时一位当朝的“红顶商人”。

祁门贵溪人胡元龙第一家经营祁红,人称胡元龙为“祁红鼻祖”。清光绪初年,绿茶滞销,胡元龙着手改良,试制祁红成功,并推广到历口等地。胡云龙的商号为“胡日顺”,英、美、法等国茶商多向其采购,雇佣的制茶工人也逐渐扩展到湖口等地,品质也得到提高。祁红与婺绿、徽州珠兰花茶、松萝等徽州名茶,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是出口茶之大宗。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道光末年,绩溪人汪立政在上海城南创设“汪裕泰茶庄”。汪立政祖孙三代,历120年,先后在上海等地开设了茶庄、茶行、茶栈20余爿,久负盛名。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祝六旬寿诞,“汪裕泰茶号”以“金山时雨”入贡。1915年汪裕泰精茶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

民国期间,歙县人吴荣寿在屯溪专制外销茶,先后在屯溪开设怡和、怡春、永源、华胜等18家茶号,年销数千担,最多时年销达20,000担,几乎占“屯绿”外销总量之半数,被称为“茶叶大王”。吴荣寿另还开设吴益隆酱园,屯溪街上拥有店房数十幢,真是富甲乡里,煊赫一时。

5粮业棉布制造巨富

粮业是徽商最早涉足的行业之一,早在盐商、典商还未兴起之时,徽州粮商就已活跃四方了。起初,徽州粮商是外采内销,从邻近州县采买粮食,在境内销售。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暑夏,黟县乃至整个皖南山区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精明的胡贯三几年前就想到了“黟县缺米,皖南少粮”的问题,在鄱阳湖四周产粮地区,投资建起了一座座囤购大米的粮仓;在阊江流域,租下了一条条运粮船队;在黟县关麓的西武岭古道上雇了上百人的骡马大队。为做好这个庞大的运输队伍服务的茶馆、饭店也相应发展起来,从江西贩粮到祁门、黟县、太平等地去出售,形成收购、运输、服务、出售一条龙。

这个不同寻常的场面,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胡贯三的经商观念和理财经验也日趋成熟和老练。这时,通过他人的举荐,第二年他就离开了万安镇先去江西景德镇,而后又到鱼米之乡的鄱阳湖去闯荡天下。从江西贩运大米来,又把皖南的土特产品运往江西出售,如此循环交流,薄利多销,资金运转快,效益也颇好。胡贯三一贯讲究商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义至上。”居商无狡诈之心,秤平斗满,价格公道。丰年不压价伤农,灾年也能平价出售。他很快赢得了声誉,为以后做更大的生意打下了基础。

到了明朝中叶,徽商的贩粮业开始外采外销。当时湖广地区成为当时产粮大户,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当时素称“鱼米之乡”的苏浙地区,侧重于桑蚕的养殖,粮食主要靠外地贩入。西粮东运就成为当时的经济现象,徽商在这支运粮队伍中异常活跃,成为吴楚之间从事粮食贸易的主要商帮。

徽商一方面继续把粮食运回徽州销售,另一方面更多地参与沿江粮食贸易,从四川、湖广、江西等沿江区域采购大米运到江浙一带销售。乾隆年间徽州休宁人吴鹏翔贩运四川米沿江东下,正好碰上湖北汉阳发生灾荒,他一下抛售川米数万石,由此可见贩运的规模。徽州的粮商信誉很好,获得了许多当地地方官的信任,每逢灾年,地方官常常委托徽商到外地采购粮食。

徽州粮商在贸易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一是粮食经营与食盐经营相结合;二是粮食经营与棉布经营相结合。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康熙年间,徽商汪某在苏州开设“益美”字号声誉大起,一年中售布达百万匹。自此以后的200年间,各地都把益美的色布奉为名牌。徽商还是最活跃的棉布贩运商,康熙时徽商在北京前门外开的日成祥布店生意就十分兴隆。

清末民初民族资本家休宁县城人汪宽也被聘为“祥泰布庄”管事,他精心运筹,严把质量关,并从休宁聘请名染匠精染,使布匹的质量超过赫赫有名的“阴丹士林”布。数年后,“祥泰”毛蓝布以质优价廉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和法国。“祥泰布庄”因此跃居全国同业之冠,盈利丰厚,股东汪厚庄也由此成为休宁首富。

汪宽也经营“祥泰”成功之后,经过同股东的协商,先后在上海开设聚生钱庄、祥生钱庄、振大典当铺、鸿济典当铺等机构,曾经在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资金缺乏时,一次贷给荣家纹银10余万两,使荣氏家族得以振兴。

6墨店药店大有钱赚

绩溪是徽墨发祥地之一,绩溪人操墨业始于宋代,清代到民国为全盛时期,其中以上庄人从事墨业的最多,世代相沿,良师辈出。墨业名店名家迭起,店号几遍全国。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尚田人汪近圣于歙县县城创设鉴古斋墨店。汪氏创“黄山图”、“新安大好山水图”等御制集锦墨10余套,成为徽州墨界的佼佼者。汪近圣之子汪惟高于乾隆六年(1741年)被清廷选召皇宫教习制作宫廷用墨,因此鉴古斋徽墨誉满京都。

八都上庄的胡天注于乾隆三十年在屯溪租营汪启茂的彩章墨店。其次子胡开文14岁随父经营墨业。至乾隆四十七年,胡天注承顶汪启茂休宁屯溪店业,改店号为胡开文。嘉庆初年胡开文继承休宁的胡开文店,其子孙将墨业迅速扩展至芜湖、南京、扬州、苏州、武汉、九江、长沙、安庆等地,墨店增加10数爿。

胡开文墨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早年老店的习俗相沿,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为提高效益,凡事注重勤俭,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将“人无笑脸休开店,货不停留利自生”奉为经营的信条,不愿放走一位顾客,也不愿少做一笔生意。保证产品质量,做到价格合理,物美价廉,诚信服务,薄利多销。因其品质优良,“胡开文”这块金字招牌历百余年而不衰。

下面说说徽商经营的国药业。国药业主要是绩溪人旅外所经营,主要设肆于江苏及浙江的淳安、杭州、兰溪、溧阳、扬州、宣城、屯溪等县市。同治十三年(1872年)绩溪胡里人胡雪岩在杭州吴山下创胡庆余堂国药号,与北京同仁堂齐名。同年八都宅坦人胡士奎在兰溪开办一元堂和太乙堂药店,经营方式为坐堂接诊兼售中成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洪州人程宗亮于遂安县狮城镇设长春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华阳镇黄敬堂在溧阳城内创黄义兴药店并设立了分号,稍后板桥村的叶德松也在溧阳开办万年春药堂。

除了绩溪人外,休宁县人也有经营药店的。同治二年(1863年)休宁县人程德宗、邵运仁创办“同德仁”中药店,店名“同德仁”,取两人名字中各一字,寓“同心同德”之意。如今,“同德仁”仍高悬在屯溪老街这一百年老店的门楼上。

胡雪岩在杭州创办的“胡庆余堂国药号”至今犹存,成为国药老字号。胡庆余堂初创之际,胡雪岩不惜重金聘请江南名医和著名药剂研制专家,精心配制400多种中成药,并雇人穿“胡庆余堂”字号的甲马,停立杭州名要道,施药于百姓。胡雪岩的这一系列活动,使“胡庆余堂”名声大振,其经营手法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胡庆余堂药店所制“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紫雪丹”、“胡氏辟瘟丹”等药品畅销全国,成为驰名中外的中药老店铺。在这一点上,胡雪岩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