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高祖李渊(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017300000081

第81章 京都易主(1)

李渊率领十数万兵马出潼关进入关中,令在关前扎驻,下令歇息一夜,次日进军。与李世民拾级来到潼关的城楼,燃起火烛,连夜查封关中财物。收缴白银五万两,粮食四十万斤,弓弩及各种器械一万八千件,箭矢三十万支,帐篷两千五百顶,以及其它物品一宗。

二更时分,李渊坐镇潼关的元帅厅,传刘文静来见。刘文静不敢怠慢,匆匆而至,望着威严的李渊问:

“大元帅传末将何事?”

李渊言道:“我给你兵马两万,守卫潼关,兼守永丰仓。永丰仓已有兵马两万守卫,你再拨兵一万前往,此仓和这潼关若要失守,我找你算帐!我已派人前往太原,封李建成为陇西公,令他兼管永丰仓和潼关的守卫事宜,你就听他的号令好了。”

三晋已经太平,潼关已经到手,占三晋而守险关,为天大的快事。这大出刘文静的预料,惊愕之余,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之情由然而生,不免喜形于色:“末将德才俱差,大元帅却将此重担放在末将身上,可见大元帅对我看中到了何种程度。士为知己者死,我当使出浑身解数,守好这潼关和永丰仓,若是有失,甘受军法!”

李渊目光敏锐,一眼看出刘文静处于亢奋状态,以极为严厉的口吻道:“心莫若公,貌莫若和,言莫若正,这是为士为相乃至庶民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准则。你仅挑了这副担子,就有些忘乎所以,怎能做更大的事。永丰仓是隋国最大的粮仓之一,是我十数万兵马的生命之源;潼关乃关中的门户,地理位置之重要你不是不知。我之所以派你护仓守关,主要是看中你的灵活与稳健,望你自重。”

“是,大元帅。”刘文静满面愧色:“以后定喜怒有度,不烦不乱不怠,保永丰仓和潼关万无一失!”

“好了,从今天夜里起,你就是这潼关的主人了,我回中军大帐居住。”李渊站起身来:“你的两万兵马从康稍利的人马中拨给,今夜即到。”

自己住厅堂,让李渊宿大帐,刘文静心中不安,劝道:“这关上厅堂坚实,遮风挡雨,大元帅还是宿在此处为好,明日末将再搬来不迟。”

“刘文静啊刘文静,你原本做事干净利索,怎的婆婆妈妈的了?你是这潼关的主人,我怎能鹊占鸠巢?”李渊走出厅堂,站在关楼上望着潼关内外的万家灯火:“刘司马,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以间言,我不仅不能在这关上住宿,亦不可乱你守关护仓的方略。大起胆子干吧,我并非是用而又疑的促狭鬼。”

刘文静心服口服:“尹文子有言: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而贵其能与众共治。大元帅之作为,正应了这句经世名言。”

李渊欣然接受,下了关台,踏着月色回到中军大帐。他太累了,需要早点休息,可他根本不能休息,因为中军大帐中坐满了前来看望他的三秦父老,正眼巴巴地等待他的回归。

他的到来,使大帐中涌动起一股爱的暖流。已经在大帐中等了足有一个多时辰的士庶代表们闻风而动,纷纷向他跪拜,热泪盈眶者大有人在。

“父老们,你们是我李渊的衣食父母,是托起我们这只除昏王打江山之船的清流,我李渊应当跪拜你们才是。起来,都起来就座,咱们好好谈谈!”李渊扶起为首的士绅曲一报:“君子之交谈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咱们是一家人,不必多礼。三晋父老帮助、看望我时,我也这么说过。礼勿繁,亲勿忘,日后大家互相记着,同扶相帮也就是了。”

曲一报年已古稀,须发皆白,曾做过县丞,因有侠义心肠,为一桩冤案鸣不平,得罪了上峰,被革职治罪,入狱两年。出狱后发愤经商,终成三秦首富。他发财不忘众乡亲,曾筑散金台,将自己的资财散发给穷苦百姓,佳话不断。文帝升天前的那年,曾在长安太极殿召见了他,赐他三品爵位,并大笔一挥,写下“天下第一善”五字。荣归故里后,他更加努力,合法经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经常捐款捐物,利国利民。可惜好景不长,杨广登基后,征伐高丽,征兵拉佚,增加赋税,因他曾说过“让民休养生息,不可穷兵黜武”的话,被杨广拿获,家产充公,用作军用。数日之内,便由富翁成了穷光蛋,又在大牢中苦熬了三年,方才回到家乡,重新创业,虽未崛起,也算个富户。然而,他的人品没有丢,威望没有丢,虽然他只知做好事,不知问前程,四庄八疃的士绅,特别是平头百姓,都记着他的大恩大德,推崇他,拥戴他,将他作为精神领袖。这次百姓推举了十个代表前来拜见大元帅,代表们又推举他为代表的代表。此时,他被李渊扶到座位上坐下,握着李渊的手至恭至诚地道:

“大元帅在潼关西门前安营扎寨的消息传来,三秦百姓欣喜若狂,无不日盼夜想,望眼欲穿。先帝在时,四海一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今圣上竟昏狂到视民于草芥,挥金如土,荒淫之极的地步。不仅先帝创立的家业被他糟践得不复存在,连捧他敬他,盼他一改前非。重振朝纲的百姓都推向了无底深渊,在水火中挣扎。人心已失,江山为之不存。大元帅举义,上顺天意,下遂民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暗中联络,想为大元帅拿下长安城做点事情。这不,三万百姓子弟自愿报名从军,只要大元帅答应,明日就可结队前来。百姓集银四万两,粮食十万斤,以供三军之用,明日下午即可运达。东西虽少,却是百姓的一片心意,请大元帅笑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此时刻,三晋父老的音容笑貌又展现在眼前,与大帐中这一张张纯朴、和善、憨厚的面孔融合在一起。李渊又一次被感动了,泪水模糊了视线。他向代表们深深地施了一礼:“各位父老,今饥馑并臻,父老们家无隔夜粮,却硬从自己口中将粮食抠出来交我李渊使用,大恩大德定当重报。从军壮士我收下,白银与粮食不仅不收,我还要开沿途各郡县的粮仓放粮,以济贫民。”

那个面色黝黑,如同古铜般的代表站起来:“刚才德高望重的曲先生说过,这是百姓们的一点心意,大元帅别嫌微薄,一定要收下。要是不收,叫俺如何向百姓交代?”

“是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银两与粮食虽少,百姓对大元帅及将士们的情谊却是无价的。”

“大元帅人马十数万,其它费用不论,仅口粮就日需三十万斤左右。虽然十万斤粮食不够将士半日之用,却也能解将士半顿之饥,大元帅就收下吧!”

“百姓们送粮争先恐后,情景感人,大元帅若是不收下,会凉了百姓们的心。”

面对大家的恳求,李渊的泪水终于抑制不住,声音也不无震颤:“好好好,这粮食与银子我全收下,全收下,同时也收下了父老们的深情厚意!我不是嫌少,是因为父老乡亲太穷了,我不能从他们的嘴里夺食。况且三晋之地粮食较为充足,我又占了全国四大粮仓之一永丰仓,能救大家半年之急。若是拿下长安城,会得到大批金银、粮食。前者将士在龙门城以东地域内断粮,父老乡亲送来的粮食,我全部收下了。义举,传我命令,明日让公孙顺德收下乡亲们送来的粮食、白银。收粮依照前例,以高于市价的一倍购买。世民,你记着,明天前来报到的三万子弟兵,你亲自接下。军中有军裳两万套,不足部分从潼关官兵留下的军裳中支取。器械足用,让子弟兵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随便择取。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要注意发现人才,大胆使用,用心雕琢。夜光之珠,不必采于孟津之河;盈把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关于高价收粮一事,引得代表们议论纷纷,无不向曲一报投去请他谢绝的目光。

“诸位就不要为购粮之事说什么了。这是大元帅的一片心意,若诸位拒绝,会凉了大元帅的心。”李世民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之报,不管大元帅是否能成九五之尊,日后定会重报。”

曲一报以毋庸置疑的口气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今大元帅威震华夏,名扬四海,民皆敬之,定能除昏王,立江山,俯仰天下,造福于社稷与百姓。”

李渊微微一笑,表示赞赏曲一报的言辞,然后将李世民介绍给大家:“这是我的二子李世民,今为大都督,统率三军。世民,父老们对咱们如此礼遇,为父感激不尽,你也要当着大家的面表个态。”

李世民向大家施了大礼,言道:“班固曾言: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我是父老们的子弟,父老们对我恩重如山,我当以子侄对待严父慈母般地对待士绅百姓,使之永远和睦下去。”

这次未来的天子与黎民百姓的会见在大家一片赞誉声中结束。李渊恳请大家宿于营中,次日回去。曲一报代表大家婉言谢绝,李渊只好派兵相送,中军大帐归于宁静。

与往常一样,李渊的睡意和疲惫被百姓们圣洁的感情驱逐得一干二净。他追昔抚今,心的海波澜起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向李世民道:“看来明天是走不了了,就后天开拔吧。天已过了五更,你该休息些时辰,明天大忙哩。”

“我的睡意被百姓们的情和意赶跑了。”李世民牢牢记下了这动人心魄的一幕,心里想:“父亲之所以能到这伸手就能摘到硕果的地步,是以诚待人的结果。我当尽力效法,做个父亲那样的人。”

于是,二人坐到火炉边,谈百姓的情义,谈如何对待百姓,谈怎样拿下长安城,就连登基坐殿的事也涉及到了。木柴已经成木炭,没有烟,没有火苗,呈现着暗红色,映着李渊与李世民极为相似的脸庞。父子俩交流着感情、心得,计议着军事乃至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感情极为融洽。孙义举熬不过,伏在几案上打起了呼噜。李渊指着孙义举:

“义举睡着了,咱也睡吧。”

李世民答应着:“就睡,就睡。”

然而谁也没有睡,因为谈兴正浓。

雄鸡高唱头遍时,二人各自坐着打了个盹,便被前来探望李渊的百姓吵醒。李世民怕被百姓们缠住,向李渊道:

“我回营去了,仅接受新兵一事就够忙一阵子的。”

李渊简简单单地擦了把脸:“看来三秦百姓是不会让我安生的,今天不接待上十拨八拨才怪呢。我来接待百姓,军中的事就交给你了。今天一定将该办的事办好,明日一定出发。据报,杨广与宇文化及已准备回长安,定要在他赶到前将长安拿下。”

正如李渊所说,三秦百姓的热情高涨,从天亮到中午,就接待百姓代表三百余人,不仅收下了百姓的盛情,而且收下了百姓们捐助的大量粮食和白银,还有牛羊、美酒、布帛等物。中午饭是陪来自长安城近郊的百姓代表们吃的。代表们告诉他,百姓、士绅乃至郡县官吏,都在做迎接他的准备,就连部分将士也有投诚之意,长安城已是四面楚歌。城中的朝臣们如何不得其详,百姓们却盼义师尽快进城。城门三天前已经关闭,严禁出入。城头上不仅增加了将士,滚木擂石的垛码不断增高,看来有抵抗的可能。

李渊表示感谢后言道:“除掉昏王,重立天下,已是华夏子孙的共识,人心所向,杨广及宇文化及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成为历史的罪人已成定局。以此推断,官兵们已无心抵抗,摆摆样子而已。就是抵抗,也是以卵击石。”

正说着,成文龙来报:“大元帅,隋将丘师利、李仲文、何潘仁等合众数万来降,请求大元帅召见。”

李渊放下饭碗,向大家抱歉地道:“诸位,实在对不起,失陪了。义举,安排诸位到后帐用茶。成将军,你亲自将降将领入这中军大帐中,可要热情些。人家既然来降,就是咱们的兄弟,决不可另眼看待。”

代表们离去后,大帐中刚打扫干净,隋将丘师利、李仲文、何潘仁便走了进来。

丘师利是员老将,五十多岁年纪,但却鹤发童颜,黑须拂胸,若非身着戎装,会被认为是得道成仙的道士。他跪在地上,嗓门很大,如同洪钟:“隋将丘师利拜见大元帅!”

李仲文不到四十岁年纪,个头不足五尺,面黄无须,声音细弱,典型的儒将模样。他跪地抬头:“降将李仲文叩见大元帅!”

“大元帅,我何潘仁早有投降之意,惜被副将史大全掣肘。万般无奈,昨夜将他干掉,方才遂了心愿!”何潘仁三十岁左右,虬须杂乱,二目炯炯,豪放直率。

“三位的大名我听说过,丘将军大概是蒙族人吧?”李渊言道。

丘师利回答:“大元帅所言极是,末将是蒙族人。先帝在时,在长安城中开店铺,因自幼爱好武功,便入了伍。后在高丽国作战有功,被擢升为中郎将军,镇守渭衲。”

待问过李仲文、何潘仁的情况后,李渊将其三人一一扶起就座,以交谈的方式提问他们为何投降。李仲文抢先回答:

“说实在话,我们并非仅仅因为隋气数已尽,早找归宿而降,主要是仰慕大元帅的高风亮节,与大元帅共事心悦诚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李渊将目光投向何潘仁:“何将军,你有多少人马?将士们被你所逼,还是真心降我?”

“共有人马一万,比丘、李二位将军各少五千人马。”何潘仁回答:“真心降者十之有九,不愿降者仅极少数。我已宣布:愿降者留,不愿降者发给盘缠回家,决不强留。请大元帅放心,留下者多为精兵强将,无一白吃干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