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高祖李渊(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017300000106

第106章 君临天下(3)

裴之隐劝道:“自古以来,圣上禅位,不乏其例,虞让位于夏禹就是明证。不仅安泰了华夏,且传为佳话,千古传诵。今,先帝禅位于大丞相,天人共庆,何必过谦,就将这传国玉玺接了吧。”

“先帝之诚,可对日月,大都督之胸怀,可载日月星辰,二者相得益彰。大都督就君临天下吧。”

“今,华夏才定,亦有不敬,大丞相登基,势在必然,就不要推辞了!”

“唐公德可比周公,才可拟尧舜,今成天子,上合天理,下顺民情,神人额手。你不接玉玺,会凉众臣之心!”

“……”

朝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极力推进,李渊我行我素。于是,前潮才落,后潮又起,百僚停了一会,又进行第二次劝进。李渊以“无德无才,恐先帝、百僚及庶民之愿”为由相辞。第三次劝进,恭帝走下御台,从裴之隐手中接过玉玺,高举于头上,躬身埋首,劝道: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朕已决计禅位,而且由裴爱卿宣读了禅位诏书,若大丞相再辞让,朕就给你跪下了!”

“啊呀呀,渊怎能让圣上如此委屈。万般无奈,渊将这传国玉玺接下,以继大统就是!”

李渊从恭帝手上接过玉玺,这遵循前人的故事,三让其位的闹剧也就结束了,以此为分水岭,恭帝下野,李渊成了天子。

恭帝脱去龙袍,摘下十二旒冕冠,列入文臣的行列中。李渊穿上用李建成与李世民从潍州买来的黄缎绣成的龙袍,蹬上朝靴,戴上十二旒冕冠,在悠扬的丝竹声中,龙骧虎步,气宇轩扬地登上御台,稳稳地坐上龙椅,目视群臣。不言而喻,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结束,一个新朝代的建立,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又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越复杂的事情越简单,一个朝代的更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朝臣伏地,三拜九叩,三呼“万岁”,然后归位。从此之后,他们辅佐的是新主,听命的是李渊了。无不在心里道:李渊,经世之才。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过渡,从宇文化及手中夺过玉玺后,又不显山不露水,平平稳稳地登上了皇位,谋略之佳,少有人比。

李渊虽然做了充分准备,此时也不无紧张,他努力调节着自己的情绪,反复扫视着朝臣,直到情绪完全稳定下来,方才金口大开:“众位爱卿,朕感于天时、地利、人和,方才有此造化,非人力所为。还望各位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白日所为,夜来省已,是恶当惊,是善当喜;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心系社稷和黎民百姓,同心同德,共治华夏,荡涤丑恶,树立良善,遵奉律条,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今朕即位,唐朝遂立,当先至南郊祭庙,之后封赐。”言毕,行斋戒礼,然后走下御台,暗道:“这做皇帝的滋味非同一般。高高在上,俯视群臣,言出即行,无敢违者,前呼后拥,众星捧月,惟我独尊,怪不得都想做皇帝。”

皇帝的仪仗早已在太极殿外等候,仅仪卒就达百人之多。南郊之祭是大祭、国祭,以故仪仗齐全,威仪显赫。前队为持斧、瓜、戟、钺,旗、罗、伞、扇等,身着紫衣,面目英俊,模样相差无几的少年。少年后面是高举彩幡的仪卒。李渊居中,高坐于五彩彰旒,嵌银镶金的轩车之上,大如筐箩的黄罗伞之下。轩车两边各有四个挑着红灯的侍从。后边是吹吹打打的乐队和高唱太合的歌者:穆穆我后,道应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礼,惟崇德乐以和声。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郊祭是帝王或者百官在郊外祭祀天地,具体地说,是祭祀在郊外的天圆丘和地方丘。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帝、神州及宗庙为大祭。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岳镇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若天子不亲祀,由三公办理,若是官缺,职事三品以上,摄三公办理。大祭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一般祭祀散斋之日,昼理事如归,夜宿于家,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不作乐,不做秽恶之事。大祭之时,除有上述法规外,致祭差官皆于散斋之日,集于尚书府受誓戒,太慰读誓文。致斋之日,三公于尚书府安置,余官各回本司。若皇城内无本司,于太常郊社太庙署安置,皆于日出前到斋所致祠。前一日,各从斋所昼漏上水五刻,接神的官员皆沐浴给明衣。

李渊是天子,关于斋戒沐浴之事都已做过,即令斋官到南郊的太庙,准备祭祠事宜。又旨将士前面打探,严禁凶秽、缞经者和哭泣之声。

仪仗来到南郊,在圆丘前下了轩车,小心翼翼地在祭桌前站定。圆丘高八尺一寸,下广二十丈,由三合土筑成,规模宏大,充满玄妙气息。李渊在郊祭歌的旋律中,虔诚地从太尉萧造手中接过三支线香,插在用汉白玉雕刻的香炉中。然后拿起象牙筷子,象征性地从供桌上的苍犊及其他供品上夹下少许,放人火盆之中。接着匍匐于地,磕了三个响头,拜了三拜。继之又来到太庙,以同样的方式祭祀先帝、祖宗。言道:

“渊无德无才,适逢机遇继承大统,全赖天地神灵、先帝、祖宗相助所致。今四方平定,天下一统,后当专心治国,扶社稷于倾危,救黎民于水火,竭我全力,创建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恳请天地神灵、先帝、祖宗护佑。后当季季小祭,年末大祭,遇大事必祭,以报扶持之恩!”

祭拜结束,坐入轩车,在仪仗的簇拥之下,在悠扬的丝竹声中,缓缓进入金銮殿,登上御台,归座龙椅。朝臣也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李渊即下口喻,令太尉萧造宣读即位诏书。

萧造抑扬顿挫,比司农少卿宣读恭帝的禅位诏书时的音量提高了数度。为让百姓也看得懂诏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太上皇临朝,初时壮志雄心,才能大展。修大运河,贯通南北,扬国威定边保疆。后渐堕落,荒淫无度,挥霍无道,穷兵黩武,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反者似蚁,烽烟不断。朕初时忠于太上皇,穷尽犬马,为的是匡扶大隋社稷,国计民生。目睹社稷不保,奋力一跃,举义太原,终至京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故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孙代王侑为天子,续隋大统。不想圣上执意禅位于朕,朕三让其位,圣上与朝臣苦劝。国不可一日无君,万般无奈,接过传国玉玺,坐殿登基。朕已至南郊,祭祀天地、先帝、祖宗,吐露心迹,今回大殿,正式料理国事,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废除隋大业律令,颁布新律令。大赦天下,凡狱中囚犯,无论罪恶轻重,一律赦免,归庐为民,各司其职,从此改恶从善,做唐朝顺民。若有重犯,严惩不贷!官人、百姓各赐爵一级。义师所行之处,给复三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封赐官员,以才择人,无论旧臣、旧属,还是百姓平民,只要有才华,不分贵贱,择而用之。无德无才者,即使是朕的眷属、宗亲、朋友、部下,一律拒之门外……

太尉萧造读完即位诏书,退归到原来的位置。李渊向当值太监朱公公道:

“宣封赐旨吧。”

朱公公不过三十岁,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口齿清楚,嗓门圆润洪亮:“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封窦宝惠为太穆皇后。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拜封李世民为上柱国、秦王,齐国公李元吉为齐王,宗室蜀国公李孝基为安王,柱国公道玄为淮阳王,公主玉心为长平王,郑国公李神通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为襄邑王,柱国德良为长乐王,上开封府道素为竟陵王,上柱国博义为陇西王,上柱国李孝常为太安王,奉慈为渤海王,襄武公李琛为襄武王,黄台公李瑷为庐江王,杨侑为鄯国公。追封李元霸为卫王。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他顿了顿:“诏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原隋民部尚书及相国府司录宝咸为内史令,公孙顺德为京兆尹,原太尉萧造为太子太保。”

第一道圣旨宣读完毕,朱公公又展开一道,读道:“……隋太长卿高颞、上柱国贺若弼抗节不阿,矫枉无挠。司隶大夫薛道衡、刑部尚书宇文继续、左翊卫将军董纯心怀忠抱义,已陷极刑,宜从褒饰,以慰泉壤。高颎页赠上柱国、郯国公,贺若弼赠上柱国、杞国公,有司加谥。薛道衡赠上开封临河县公,宇文赠上开站昌县公,董纯赠上柱国、狄道县公。加封秦琼为护国公,罗成为越国公,徐茂公为英国公,程咬金、尉迟恭为总管。其他各将,论功行赏,各有加封,另行宣布。”

第三道圣旨是:隋右骁卫大将军李金才,左光禄大夫李敏,鼎族高门,功劳卓著,横受屠杀,朝野称冤。然,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实契深隐,妄肆诛夷。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申冤,旌善无恙,寤寐金才,赠上柱国。申国公李敏赠上柱国、观国公。因前代酷滥,子孙被流者,放还乡里。

圣旨一下,百官的心境和脸色各有不同,有的心花怒放,喜形于色,有的波澜不惊,不卑不亢,有的心平如镜,沉静似水,还有的又烦又忧,面现沮丧。李建成属于得意非常的那类,忘形之下,竟向李世民投去傲然的光。李世民当然心中不舒服,但却轻松自如,对建成投来的光束视而不见,心里却道:“如此看来,斗争是难以避免的了。他初登太子之位,就这般张狂,若发展下去,难以遏止,不得不防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