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12013600000172

第172章 世外桃源

【出处】

《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情豁达,不贪求功名利禄。陶渊明早年曾做过彭泽县令,但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上任仅八十一天就弃官回家,过起了闲逸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代表作,在这篇文章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外出捕鱼,划着船儿顺流而上,忽然望见了一片茂密的桃花林。渔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美丽的风景,心里非常惊喜,就继续摇橹沿着桃花林向前划。不一会儿,小船划到了林子的尽头,前方出现了一座青山。只见山脚下有一个狭窄的山口,从里面透出来一丝光亮,渔人便系舟登岸,从山口向里走去。

刚走几步,一片平坦宽阔的田野映入眼帘。田野上,一些男男女女穿着奇异的装束在忙碌地耕作;田陇上,老人和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乐。

渔人正看得如痴如醉时,桃花源的人发现了他,忙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如实地告诉了他们。桃花源的人热情地把渔人邀请到村子里,杀鸡摆酒款待他。村里人全跑来看渔人,打听这打听那,也把自己的情况告诉渔人。原来,桃花源人的祖辈们为逃避秦朝的战乱,携带妻子儿女躲到了这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从此再也没出去过。

渔人在桃花源住了几天,就告辞了。临走之前,村里人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同外人讲啊!”渔人走到山外,划船顺原路返回。一路上,他细心地做下了记号。一回到家,就把这件事禀报了太守。太守派人随渔人去找桃花源。可他们迷了路,没找到那个美丽无比的世外桃源。

◆释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