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家庭生活知识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130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古代应酬礼仪(3)

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其时分别在夏天的伏日和冬天的腊日,合春祭、秋祭而为四时。唐代祭墓惟寒食是重。东汉末年以后,并州太原一带为纪念介子推而起的寒食节逐渐蔓延各地。寒食在清明节前一二天,正值春祭之时,故民间渐有以寒食日祭墓者,至唐更浸为风俗。鉴于民间盛行此俗,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22)敕令: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编入五礼,永为定式。此后,民间上墓即惟寒食日是重,柳宗元曾有过生动的记述:近世礼重拜扫,……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无不受子孙追养者。至宋代,清明寒食上墓,不唯民间更为流行,而且皇帝亦遣令臣、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庶民的祖先是不能先于统治者的祖先受祀的。故禁中以清明前五日或半月前即发宫人朝陵,分遣宗师南班近亲至诸陵亲祀。除寒食上墓外,宋代农历六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墓风俗亦很盛。史载:每逢七月望日,士庶皆行拜扫,禁中车马出道部院及西京朝陵,尽如寒食之仪,在燕北之地则直呼七月十五日为哭节。至明清仍是展祀先垅,春以清明,秋以七月望,冬以十月朔,至今民间仍有以此三节上墓祀祖之俗。

从祭墓所用品物来说,前后亦有很多变化。唐代以前基本上是实物祭,祭物即为可食可饮之物,祭墓即于墓间食之,读《汉书‘朱买臣传》可知。至唐代除实物祭外,尚烧纸钱。我国纸钱的出现最早是南齐废帝时,但自唐玄宗时以王王与为祠祭使,祈祷用纸钱,后渐成野祭焚纸钱之俗。宋代寒食野祭而焚纸钱的风俗更盛,致有以纸钱为业者;实物祭仍受到普遍重视,且名目繁多,寒食上冢者,多用枣固与姜豉,七月十五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特别是用纸做的冥器、冥衣祭祖祀先,尤为盛行。史载:七月十五日前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至十月一日,人们又用纸做的绵毯、楮衣祭墓。至明清,祭墓烧纸钱仍很盛行,实物祭却已不如前重要。清明日,小民携酒祭先墓。七月十五日用冥器者已很少记载,独于十月一日,教坊制刻板,如男女衣状,饰以五色出售,农民一日买之,烧之祭祖,谓之送寒衣,似较宋代之冥衣更为方便。

藏族风俗禁忌

如今,到西藏旅游越来越方便了,对打算暑假去西藏的人来说,藏民的风俗禁忌也就必须知晓。藏民热情好客,尊敬长者,行坐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忌讳直呼姓名,要在名字后面加啦,如次仁卓玛啦,以示尊敬和亲切。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东张西望,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奉献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在碗口。

藏族忌讳别人过分夸奖自己孩子,如:这孩子长得真漂亮!认为这样会减少孩子阳寿;禁忌不生育的妇女抱自己孩子,认为她会降灾难给孩子。

藏族绝对禁吃驴、马、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再使用。认为吃这些动物的肉太脏,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在旧社会连鱼也不敢公开吃,称鱼为水萝卜。忌讳不做饭时铲锅、脚蹬灶台或坐在灶台上。

藏人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尊贵客人的一种诚挚礼节。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下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轻呷一口,主人会给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会认为客人不礼貌,瞧不起他。

喝酥油茶是他们的日常习惯。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双手接过来喝。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做响。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内揉糌粑和吃糌粑。碗、杯等器具禁止扣着放置,因为只有过世者的碗、杯才扣着放置。

藏历正月初一,忌讳扫地,不能吃带馅食品,不准哭泣、骂人、吵架,不准说空、没有、死、病、痛、杀、穷、不要、倒霉等不吉利的话,认为这样会预兆全年不吉祥。藏历年不准向别人借东西,怕招致全年不富裕。新年见面先道贺洛萨扎西德勒,意为新年吉祥如意。

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禁忌在别人背后吐唾沫、拍巴掌。禁忌妇女在人面前抖裙子,认为会给对方带来不幸。行路遇到寺院、嘛呢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认为如果走反了方向会有罪过。翻越高山顶时,禁止发声,否则会招致风、雪、冰雹。

家有病人,禁止来访,禁把骨头扔到火中,认为这样都会招来鬼怪。忌在家中吹口哨,因为只有送鬼时才吹口哨。晚上忌讳往外倒垃圾。天黑后,白色东西不能拿出家外,避免财气外流。亲属去世后49天内禁忌办喜事、唱歌跳舞,以便让亡灵安静地升上天堂。

各民族吉祥物

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2)的56个民族的代表,向这次盛会敬献了各自的吉祥物,表达美好之情:

汉族——二龙夺宝,代表神武和力量;

蒙古族——骏马,象征丰收在望;

回族——滩羊,象征进取腾飞;

藏族——卓索切玛(斗),象征丰收;

维吾尔族——百灵鸟,代表纯洁高尚;

苗族——芦笙,文化和感情的象征;

彝族——子摩格理(漆器),象征安康;

壮族——绣球,爱情的象征;

布依族—糠包,象征纯情和崇敬;

朝鲜族——长鼓,象征吉祥欢乐;

满族——玉如意,代表顺利如意;

侗族——56角鼓楼,代表团结幸福;

瑶族——长鼓,代表崇敬;

白族——金鸡,象征光明、吉祥、幸福;

土家族——阳雀图案的土家织锦;

柯尔克孜族——白鹿,象征幸福、吉祥、爱情;

土族——吉祥如意图(刺绣),象征吉祥如意、幸福进步;

达斡尔族——曲棍球(拍及球),打曲棍球是这个民族传统悠久的运动项目;

仫佬族——锡角(乐器),代表喜庆;

哈萨克族——白天鹅,代表爱情和美;

傣族——金孔雀,象征吉祥、幸福;

黎族——人龙锦(以人和龙为图案的织锦),代表团结和睦、吉祥如意;

傈僳族——弩,象征勤劳勇敢;

佤族——木鼓,代表庄严吉祥;

畲族——凤,象征幸福、光明;

高山族——双联环,象征团结;

拉祜族——陶葫芦,象征团结、祥和、羌族——羊头壁挂,象征吉祥、美好;

布朗族——三弦琴,代表纯洁、幸福;

撒拉族——白骆驼,象征希望和幸福;

毛南族——顶卡花(汉语:花竹帽),爱情信物;

仡佬族——睦福(葫芦上的雄鹰),代表和睦幸福;

锡伯族——麒麟,代表幸福;

阿昌族——白象,象征太平、祥和欢欣;

普米族——笃笆(篾盒),代表丰收象征春天希望,吉祥如意:

哈尼族——百鹇鸟,象征兴旺发达;自信、自强;

水族——拐(汉语:银压颈),象征庄重、吉祥,万事如意;

东乡族——本族姑娘服装,象征吉祥顺利、洁身光鲜、合家欢乐;

纳西族——东巴挂毯,象征勤劳智慧;

景颇族——目脑示栋,代表幸福、丰收、胜利;

塔吉克族——雄鹰,代表智慧,正义;

怒族——达比亚(乐器)和挎包,象征幸福吉祥;

乌兹别克族——白斑鸠,代表安宁、和平、繁荣;

俄罗斯族——鸽子,代表善良、勤劳;

鄂温克族——驯鹿,代表善良;

德昂族——虎,象征除恶扬善;

保安族——保安腰刀,爱情的信物;

裕固族——头面(头饰),代表财富;

京族——珍珠,象征幸福和光明;

塔塔尔族——白额大羊,代表吉祥;

独龙族——独龙毯,象征幸福美满;

鄂伦春族——鹿角,代表吉祥;

赫哲族——白天鹅,代表勇敢、智慧、美德、幸福、理想;

门巴族——切玛,代表丰收、幸福;

珞巴族——吉加阿纳(塔形石头),代表吉祥、公正;

基诺族——大鼓,寨神的象征。

馈赠礼俗

在我国古代,人们崇尚“礼尚往来”。礼品赠答以礼品相馈赠,平日有之,节日更甚。是亲戚朋友、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送礼品,春节送挂历、年画、贺年片,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

回报必厚他人有馈赠,来日回赠时应比其原赠礼物丰厚。若来而不往,则为失礼。

送礼不离六: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每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大唐国赠礼品每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故往来礼品必带六字;另外是取汉字有福有禄之义。禄与六谐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故视六为吉祥之意;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的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东西是多少,只要有六就足够了。

送屠苏袋、同心结: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交年(北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旧时乡村医生多于此日送屠苏袋、同心结给常往来者,以联络感情。浙江一带较流行。

送礼篮: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由藤蔑编成,内装白水酒一筒,料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篮中礼物各有寓意,相传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而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喝,以饮米酒驱散疲劳。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客人平安健康。

送酢包儿:流行于鄂西土家族一带。凡有喜事,土家人便设宴待客。酒席将散,主人将一碗辣椒炒猪肝摆于桌上,且给客人小块红纸数张,让其包裹炒猪肝少许带回家中给小孩吃。

送喜果:得子后去外婆家报喜的一种做法,报喜时需备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等礼物,以通知第三日洗儿。外婆家接礼后,随即备喜蛋、衣裙等物回送,所送喜蛋须视所受之数加倍。

赠糯米饭: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流行于云南苗族。姑娘若相中某一青年,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送给男子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

以信物定情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做法。男女相爱后互赠香罗帕、金戒指等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的破裂。丢失信物者表示对爱情不忠。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义。接受信物者,以信物回赠。

赠戒指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戒指又称指环,多以金、银、铜为原料制成环状。环之首尾相连接,没有裂缝,意味着水久。旧时男女订婚时,男子多赠女方以戒指,或亲自置于女子手指间。

赠红豆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古时流行于汉族。红旦又称相思豆,男女相爱有时赠以红豆作为爱情信物,若各居一方,常因睹红豆而生相思之情。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

一个人结婚后,要同父族、母族、妻族的三族人产生亲戚关系,很有些复杂,这里给读者介绍一下: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义乙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孙子之子。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

叔母(婶)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