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十分强调“武士道”精神,不少人为此极为勇敢,不怕死亡。当时一些白本人发现,当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国本土时,许多人站立不动,建筑物起火了,他们也只是用铁桶运水灭火,结果很多人丧命,损失惨重。
事后一些日本人觉得,这种精神对人们的创造力和事业的奋斗精神有束缚的一面。到了六七十年代,日本一些公司提出要任用思维敏捷的人当干部,不用那种被称作“家鸭式”的干部。他们认为,只有思维敏捷的干部,才能经常思考和发现上级现在在想些什么?上级的方针最近发生了些什,变化?上级最近要抓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上级的工作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等等。如果对上级的工作、上级的情况都能及时敏感地得到了解,那么他就能够主动地配合上级把工作做好。
日本人的这种见解,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来,一个领导者的才智,不仅仅要看他完成上级交办的某些事情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善于应付意料不到和无法预测的形势,并作出恰当的处置,也就是能够妥善解决突然出现的某些“火烧眉毛”的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的干部是难以胜任的。其结果,往往只能逐级请示或坐待事态发展,使偶然出现的良机坐失,或者使小患酿成大疾,使工作遭受重大损失。
在用人实践中,一般从理论上都知道应该重视人的思维能力。一日常人们常常说的、“头脑清楚竺,”反应比较快等学就楚这个意思但实际生活中文常常忽视思维能力,过多的从人品上去用人,觉得这人老实可靠,忠厚朴实,而思维敏捷程度不加考虑,甚至还存在错觉,把思维迟纯看成是为人忠厚、思维敏捷说成是油滑等等。结果,选拔的干部只能是打不开局面的守摊干部。
心理学认为,思维能力是人的一般能力。但人的一般能力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敏捷,有人迟纯。因此,在选拔领导人才时,应该特别注意考察人的思维能力。
当然,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思维能力,只是才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