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12009500000007

第7章 七言古诗(1)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原文】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①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②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③,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④。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⑤,足茧荒山转愁疾。

【解析】

这诗的中心即“五十年间似反掌”,“感时抚事增惋伤”。杜甫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剑器”舞后,不禁“乐尽哀来”,想起五十年前即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他在郾城看公孙大娘“独出冠时”的“剑器浑脱”时国家之盛况,因而不胜今昔沧桑之感。

【注释】

①郾(yǎn)城:唐县名,今河南郾城县。②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③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称“草圣”。④神扬扬:神采飞扬。⑤老夫:杜甫自称。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元结

【原文】

漫叟①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②。

【解析】

石鱼湖,在今湖南道县东。关于石鱼湖命名的由来,元结在《石鱼湖上作》诗序中说:“潓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斜)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乃命湖曰石鱼湖,镌(刻)铭于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

【注释】

①漫叟:元结自号漫叟。②酌饮四座:倒酒请满座的同游者痛饮,也就是序文中说的“遍饮坐者”。以散愁:用酒来舒散愁闷。

山石

韩愈

【原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①,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倜促为人②。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解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写的是从先一天“黄昏到寺”,到第二天“天明独去”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诗的前半,叙写投宿佛寺的经过。接着作者叙写其漫游山中的景况。最后,诗人表白自己的人生趋向,正是由前面所写美好景物中引出,意在显示那些自然景物对游客的巨大吸引力。

【注释】

①荦(luò)确:形容山石不平的样子。②(jī):马缰绳。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韩愈

【原文】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终听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①。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②。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解析】

这首诗写在月夜与友人饮酒时,友人倾诉了他们在遭受政治打击下艰难的经历和苦闷的心情,从而曲折地反映出当时朝政的腐败昏暗。

【注释】

①蛰(zhè):藏在土中的虫类叫蛰。②嗣皇:新皇帝,指唐宪宗。夔皋(kuígāo):夔和皋陶都是传说中虞舜的贤臣。

谒衡岳①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原文】

五岳祭秩皆三公②,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③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填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朦。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解析】

这首诗是永贞元年(805年)作者自阴山北还,游历衡山时所作。作者把对衡山雄伟突兀的雄姿的描写和他自己当时愤激抑郁的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诗的后半写庙令老人教他问卜,完全是作者的牢骚话,借机把他“窜逐蛮荒”的不平情绪在这儿发泄出来。

【注释】

①衡岳:即衡山。衡岳庙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三十里。②五岳:指中国境内的五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③紫盖二句:据《长沙记》:“衡山……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盖、石廪、天柱、祝融,而祝融为最高。”腾掷:形容山峦起伏,如腾跃之状。

石鼓①歌

韩愈

【原文】

张生手持石鼓文②,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③,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珮鸣相磨。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贴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④,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解析】

全诗可分五章:“张生”四句总起点题,自谦无李杜之才不能把歌作好。“周纲”十二句追叙石鼓制作的原委。“公从”十四句赞叹石鼓文的文义和字体之古,说明大有保存研究的必要。“嗟余”二十句回忆自己曾向祭酒建议,请移石鼓于太学。“中朝”十六句慨叹建议未被采纳,再次吁请朝廷重视,收句点明总旨。

【注释】

①石鼓:据欧阳修《集古录》云:“石鼓久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尔。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鼓。在令凤翔孔子庙中,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郑余庆始置于庙而亡(失)其一。皇祐四年(1052年),向傅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磨灭不可识者过半,然其可疑者三四。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为信耳。至于字画,亦非史籀(周宣王太史名,作大篆)不能作也。”石鼓是我国遗留几千年的珍贵文物,从宋末至今,一直存于今北京市。②张生:指张籍。一说指张彻,韩的学生。石鼓文:石鼓上文字的拓本,即后文的所谓“纸本”。③少陵:指杜甫,杜甫曾在长安少陵北、社陵西的一个地方居住。谪仙:指李白,因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④继周八代:一般指汉、魏、晋、宋、齐、梁、陈、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