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12009500000016

第16章 七言律诗(1)

黄鹤楼

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①,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这是一篇“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的览胜名作。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矶(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地(见《齐谐志》),又云费文祎登仙驾黄鹤在此休息(见《寰宇记》)。此诗前半,即因这些传说而抒发。黄鹤不返,白云悠悠,洋溢着对古人的怀思和惆怅。后半接着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形象鲜明,历历在目。最后归结到日暮烟波,望乡生愁。

【注释】

①昔人:指传说中来过黄鹤楼的仙人。②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江。历历:看得很清晰的样子。③萋萋:形容茂盛的样子。鹦鹉洲:据清《一统志》载:“湖北武昌府,鹦鹉洲在江夏县西南二里,祢衡墓在鹦鹉洲,今沦于江。”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遂称其洲为鹦鹉洲。

行经华阴

崔颢

【原文】

岩蛲太华俯咸京①,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②,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③。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解析】

题一作《行经华山》。华阴即今陕西华阴县,在华山之北,山北为阴,故称华阴。

这诗的前三联写景,句句关联华山。首、颔二联写华山的高峻雄奇,形象、语言,都富独创性。颈联写华山地形险要,末联即景生感,因神话引起联想。

【注释】

①岧晓:高耸险峻。②武帝祠:指汉武帝在仙掌峰下所建的巨灵祠。古代神话传说,华山本为一山,挡住黄河,河神巨灵将华山劈为两半,使河水得以流过。汉武帝观仙掌峰后,立祠祭祀。③汉畸(zhì):即五畤,汉代帝王祭天地及五帝的地方,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平:平坦。

望蓟门①

祖咏

【原文】

燕台一去客心惊②,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④,论功还欲请长缨⑤。

【解析】

这首七言律诗,起首二句写由燕台望蓟门,为严整的军威所震撼,刻画出军事重镇蓟门的战争气氛。中间两联写出所见山川形胜景色,描绘了登台所见的边防紧迫情况。尾联写诗人看到蓟门风云壮阔的景色,从而激发了投笔从戎、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注释】

①蓟门:古地名。唐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一作关名,在居庸山中,即今居庸关。②燕台:即幽州台,又称蓟北楼。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③三边:古称幽、并、凉三州,此指蓟城一带边地。④投笔吏:东汉班超少时为抄写文字的小吏,后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⑤请长缨:西汉终军出使南越,向汉武帝表示:以长缨系南越王至长安。后果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

九日登望仙台①呈刘明府

崔曙

【原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②。关门令尹谁能识③,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④,陶然共醉菊花杯。

【解析】

此诗写邀请友人刘明府来共度重阳举杯痛饮。诗人从望仙台的由来发端,既不是以怀友开始,也不是以叙佳节写起,这就显得不同凡响。第二句点明登临的具体时间,引出第三四句眺望时所见景色,形象雄浑,很有气势,是诗中的佳句。五六两句由望函谷关而联想到老子、尹喜出关西去为仙之事,同时也想到河上公羽化而登仙之事。这样,前三联中的怀古和写景,给人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

【注释】

①望仙台:据《太平寰宇记》载:“河南道陕州陕县,望仙台在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筑以望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台以望祭之。”②二陵:即崤山的南北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河上仙翁:河上公。④彭泽宰:即陶渊明,他曾当过八十余日的彭泽(今属江西省)县令。此借指刘明府。

送魏万之京

李颀

【原文】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①,御苑砧声向晚多②。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③。

【解析】

此诗通过送别写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诗从别地叙到京城,紧扣凉秋。虽未正面叙别,但觉别意更浓。首联突兀不平,中间两联情景交写。尾联勉励,别具一格。

【注释】

①关城:指潼关。②御苑:皇宫中的林苑,这里借指长安。③蹉跎:浪费时光。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解析】

此诗是李白天宝年间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漫游金陵时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借古喻今,对当朝权贵极度蔑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早成丘墟,唯有“二水”、“三山”今仍峙流。前三联讽刺,末联揭示作意,情韵悠然不尽。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据《宋书·符瑞志》及《太平寰宇记》载: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有异鸟飞集山上,状如孔雀,文采五色,音声谐和,当时人以为是凤凰,于是筑台山上,称为凤台山。②吴宫:三国时孙权建都金陵,先后修建太初宫、昭明宫等。③衣冠:指东晋掌权的豪门世族。古丘:古墓。④三山:一名护国山,在今南京西南长江边,因其山有三峰南北相接,故称“三山”。⑤二水:秦淮河至南京一支绕城入长江,白鹭洲分其为二。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原文】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②,白帝城边古木疏③。圣代即今多雨露④,暂时分手莫踌躇。

【解析】

此诗写同时送别两位友人,他们都是被贬,但所去之地不同。作者高明之处,抒情写景,有分有合。首尾是合写,中间两联是分写。“巫峡啼猿”、“白帝城边”,是送李少府。“衡阳归雁”、“青枫江上”,是送王少府。两不偏枯,错落有致,章法严密。而所写景物。既切合当地特点,又寄寓贬谪愁思。融情入景,尤为高妙。末尾以宽慰之语作结,结句和首句照应,使诗篇启承转合都显得自然完整。

【注释】

①驻马:停马不行。衔杯:指饮酒。②青枫江:在长沙市南。③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时所建。古木疏:秋天树木凋零,显得稀疏。④圣代:圣明的时代。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普施。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原文】

鸡鸣紫陌曙光寒①,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②,玉阶仙仗拥千官③。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④,阳春一曲和皆难。

【解析】

贾至原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明朝染翰侍君王。”岑诗便是紧扣贾诗的内容“和”的。首联记叙作诗的时间是暮春,中间两联描绘早朝的情景,末联点明一个“和”字。

【注释】

①紫陌:京城中的大道。②金阙:金殿,指大明宫。③仙仗:早朝时宫中的仪仗。④凤凰池:指中书省。唐代中书省执掌机要,接近皇帝,极受宠任,所以称为“凤凰池”。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原文】

绛帻鸡人报晓筹①,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解析】

诗一开头,作者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诗的末联。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罢须裁五色诏”,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

【注释】

①绛帻(zé):红色的头巾,本为汉代宫廷宿卫的服饰,包成鸡冠状。鸡人:掌宫中报晓之事,于天快亮时,大声报晓,警醒百官按时上朝。报晓筹:报告清晨已经来临。筹,更筹。②冕旒:古代天子的礼冠。这里代指皇帝。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

兴庆①阁道中留春雨中

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原文】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解析】

王维的这首七律绘出了唐玄宗的春游图。开首勾画出蓬莱、兴庆二宫所在是形胜之地。三四两句写唐玄宗出游的盛况,特别是第五六句是眺望京城所见,上句先注目皇宫,以“双凤阙”来突出其巍峨壮丽,也切合云雾中景象。下句纵观全城,春雨蒙蒙,绿树丛中,千家万户。可称境界超远,语言精警。结语说皇帝出游是行春令,非为玩物华。

【注释】

①奉和:敬和。圣制:皇帝写的诗。蓬莱:宫名,即大明宫。兴庆:即兴庆宫。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原文】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①。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解析】

这首诗描写山庄久雨后的夏景和隐居中的闲适生活。颔联写景富有画意。

【注释】

①漠漠:水田广布的样子。阴阴:浓密幽暗的样子。

赠郭给事

王维

【原文】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解析】

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

蜀相①

杜甫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此诗是在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定居成都谒武侯祠时所作。前半写祠堂内外的景色,诗人感物思人之意见于言外。后半赞叹诸葛亮的一生谋略和功业,同时寄寓诗人忧时伤乱怀才不遇之感。最后两句是诗人抒发凭吊后的哀思,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名句。南宋抗金将领宗泽临死时曾反复吟诵,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真是千古英雄俱有同感,始终激动着人心。

【注释】

①蜀相: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刘备死后辅佐后主,被封为武乡侯。②丞相祠堂:指武侯祠,在今成都市南郊。

客至

杜甫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①,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②,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解析】

杜甫到成都后,在浣花溪头筑一草堂居住。此诗是成都草堂筑成不久的上元二年(761年)春所作。题下有原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

这诗写杜甫在江村寂寞中喜崔明府来访。前头借群鸥引端,后尾借邻翁作陪结束,语语真切,如话家常,足见两人交谊之深厚。

【注释】

①舍:自称其家为舍,此指在成都的草堂。②花径:鲜花夹道的小路。③盘飧(xūn):盘中的莱肴。④樽:酒器。旧醅(péi):旧酿的浊酒。醅,未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杜甫在用陈酒待客时有歉意。

野望①

杜甫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解析】

诗人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飘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肆虐,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蒿目时艰,感恨无限。全诗从“望”字着笔,结句点题,首尾呼应。

【注释】

①野望:于郊外远望。②西山:在成都市西,为岷山主峰,因终年积雪,又称雪岭。三城:指成都西北三镇,即松州(四川松清县)、维州、堡州(均在四川理县一带)三州,因其地与吐蕃接壤,为蜀中边防重镇。③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南。三国时蜀汉费祎出使东吴,诸葛亮在桥上为他饯行。费祎感叹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故名。

闻官军收①河南河北

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朝各路官军会讨史朝义,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延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杜甫于宝应元年从成都送严武还朝到绵州,归途中因西川兵马使叛乱,乃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官军大胜的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注释】

①闻:听说。收:收复。②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通作四川的代称。当时社甫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正在剑门西南。蓟北:泛指河北的北部,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③却看:回头看。漫卷:随便卷收起来。④青春:春天的景物。

登高①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