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
12007700000009

第9章 秦策(6)

秦王长跪在席上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竟然有幸能到卑国来,这是上天让我来烦扰先生,来保护先王的宗庙啊!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同情先王,不抛弃我。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指点,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范雎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环绕着泾水和渭水,西南有陇西、蜀地,东面有函谷关、崤山;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凭着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完成霸王的功业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如今却反而闭关自守,不敢出兵向山东诸侯窥视一下,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

秦王说:“我愿意听所失计之处。”

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多了,则对秦国有害。我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是没有道理的。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信任,却越过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行吗?显然是疏于算计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大胜仗,攻破了楚国的军队,擒杀了它的将帅,又拓地千里,但到最后连寸土也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敝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齐缗王蒙受侮辱,军队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耻笑。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伐楚而使韩、魏获得到便宜。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小偷粮食啊!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从前,中山国的土地,方圆有五百里,赵国单独把它吞并,功成名就,利益全归赵国了,天下也没能把赵国怎么样。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居中的国家以便控制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

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近魏国呢?”范雎说:“用卑下的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还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

于是后来秦国起兵来攻打邢丘,邢丘被攻陷,而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

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相交纵如锦绣。秦国旁边有韩国存在,就像树木有蛀虫,人体里有疾病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大王不如收复韩国。”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国来归附,可韩国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分成孤立的三块。韩国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原文】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①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②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③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千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注释】

①废:使……废止。

②轻:立刻。

③昆弟:兄弟。形容亲密的关系。

【译文】

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这时秦国丞相应侯范雎对秦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毫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互相争夺,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于是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乐人乐队,并且给他五千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吗?”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已得到黄金的人,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应侯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给人就算成功了,现在再派人拿五千金给您。”于是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互相争夺起来了。

应侯失韩之汝南

【原文】

应侯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①国②,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王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③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与即为梁余子同也。臣何为忧?”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自是之后,应侯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虏也。

【注释】

①亡:失去。

②国:指封地。

③相室:管家。

【译文】

应侯失去了韩地汝南的封邑。秦昭王对应侯说:“你失去了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应侯回答说:“臣并不难过。”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应侯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难过,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您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您却不难过,为什么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个小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将军蒙傲说:“如果我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应侯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他这话合情理吗?”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蒙傲就去拜会应侯说:“我想要自杀!”范雎很惊讶:“怎么回事?”蒙傲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傲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弱小的韩国竟敢违逆秦国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傲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应侯赶紧向蒙傲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傲就把应侯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应侯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应侯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秦攻邯郸

【原文】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日‘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宁闾妪①曰,‘其夕,某孺子②内③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日,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④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雎。范雎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遇惑⑤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

【注释】

①宁闾妪:指看守大门的老妇人。

②孺子:长得漂亮的女子。

③内:私通。

④恶:诋毁。

⑤惑:愚笨。

【译文】

秦兵攻打邯郸,经过十七个月也没攻下,庄对秦将王稽说:“您为什么不赏赐下级军官呢?”王稽说:“我和君王之间的关系,他人的进言起不了作用。”庄反驳说:“我认为你不对,即使是父亲对儿子关系,也有令在必行和不必行之分。假如说‘丢掉娇妻,卖掉爱妾’,这就是一道必行的命令。假如说‘想也不想自己的妻妾’,就是一道必然不能实行的命令。看守大门的老太太曾说闲话:‘那天晚上,那年轻媳妇召进一个野男人。’娇妻已经走了,爱妾也已经卖了,而心里却不愿意。对老妇的闲话而言,就想说出去。这是人之常情。现在阁下虽然很得君王的宠信,但是君臣关系不能超过父子的骨肉至亲;而下级军官虽然身份微贱,总不会低于看门的老太婆。况且阁下仰仗君王的宠信,平日一直轻视属下。常言道:‘三个人说有虎,大家就会相信有虎;十个人说大力士可以折弯铁椎,大家也会相信是事实;众口一词,就可以使事物发生变化、即使是没有翅膀的鸟也能不翼而飞。’所以实在不如赏赐诸将加以优遇!”可是王稽不肯采纳这项建议。不久诸将处在困境时,果然有人返回秦国,控告王稽和杜挚谋反。

结果秦昭王大怒,严厉地制裁了王稽和杜挚,甚至要把范雎一起处死。范雎说:“臣只不过是东方乡间一草民,由于在楚、魏犯了法,才逃到秦国来。臣并没有诸侯的支援,同时也没有亲友在秦国朝中。可是大王即能在臣流浪时加以重用,托付以军国大任,天下的人都知道臣与大王的事。如今臣遇到谗言,有人认为臣和罪人同心,而大王要杀臣,就等于说大王以前重用臣是错误的,必然会招致天下诸侯的议论。所以臣愿意服毒自尽,并且恳请大王恩准以宰相之礼葬臣。这样,大王虽然处臣以死罪,也不会落得一个误用重臣之名。”秦昭王说:“有道理!”于是秦王没有杀范雎,而且仍然厚待他。

蔡泽见逐于赵

【原文】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候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人,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①之曰:“子常②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圣知③,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岂非道之符④,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

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⑤,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印,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王,主离⑥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