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成才故事
秦始皇小时候,和母亲隐居在赵国邯郸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为了让孩子能多学点儿有用的本领和知识,嬴政的母亲为他请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老师。老师不但教他书中的知识,还教他做人和治国的道理,并经常带嬴政道社会上去增长见识。
有一次,老师带着他来到了难民群居的贫民窟,好让他看到世界上悲惨的一面。
看到这里大孩子背着小孩子,在泥泞的水坑里摸爬滚打,连一个栖息之处都没有。街边许多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用乞求的目光看着路过的行人,渴望讨点儿什么。老师带着嬴政继续往前走,嬴政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眼前成堆的伤残军人,一瘸一拐地穿梭在集市中乞讨,有的穿着破烂不堪的军服,上面沾满了血。还有的人已经失去了双腿,只能用一只或两只手支撑着地面,一步一步挪着前行,还有更惨的,失去了四肢,只能静静地趴在地上,嘴里衔着碗乞讨。
老师乘机教育嬴政说:“战争是最残酷最愚蠢的事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社会的苦难和矛盾。”小嬴政很纳闷为什么天下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国与国之间要不停的战斗。由于嬴政经常受别的孩子欺负,于是老师就举出打架的例子来比喻战争,说:“国与国打仗,和小孩打架一样的,表面上好像为了一个原因,其实原因很多。”
“噢,我明白了。”嬴政说:“国与国打仗,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得能压倒各国的国家,就像小孩打架没人管一样,只要有人管得住,小孩就不会去打架。”老师很惊奇,嬴政能这么快就得出如此简单而又有道理的答案。老师沉默了,心里琢磨着嬴政刚才的话。是啊,天下自古以来分分合合,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周而复始,也许用强大的力量来镇压住诸多小势力,不失是一个暂时维持和平统一的好办法,至少总比这样战火不熄,祸国殃民要好得多。
嬴政也不说话了,他在想,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统一天下,是战争永远不再发生。
从此,嬴政更加努力学习兵法和治国之道,9岁时候已经能把精通诗书,射箭百发百中,剑法更是出神入化。他一直未忘记使天下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的志向,直到22岁开始亲临朝政,他开始重用贤能之士,吹响了统一中国的号角,并迅速发展壮大,一举灭了六国,使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实现了他儿时在心里的理想。
汉武帝的成才之路
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使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他的才智在他年少时就已充分显现出来了。
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又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文官选拔制度。同时,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他削弱相权,颁布“推恩令”,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在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汉武帝所创立的各项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彻小时候聪明伶俐,7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汉景帝非常喜爱这个太子,请来德高望重的卫做他的老师。在卫的精心培养下,勤奋好学的小刘彻逐渐长成一个有胆有识、思想活跃的人。
刘彻年仅16岁就登基当上了皇帝。16岁,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也许还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年龄,而对于每天要处理国家政事的小刘彻来说,16岁并不代表懵懂稚嫩,相反他在16岁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迈出治国的第一步。
即位后不久,刘彻在诏书中下令,让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向朝廷推荐社会上的贤士,以便积聚人才为国家效力。没过多久,各级文武官员都纷纷向朝廷推荐贤能之人。最后总共有100多人被选送到中央,参加由汉武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其中的一个非常主要的考题就是,每个人说说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国家安定太平,让人民富裕充足。贤士们挨个回答,各持一言。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实行严厉的刑罚才能给人们警示,以防止人们犯罪,这样国家就会走向安定太平;有人说,应该从减轻农民的负担入手,让农民能够按时耕种,按时收割庄稼,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盛不衰;还有人说,应该鼓励人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样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汉武帝听了这些回答没有任何表示。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很有才华。他的回答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他说:“那些不在传统的孔子学说范围之内的各派学说,都不应该让它们再发展,应该只发展孔子的学说。”当时,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说派别,它们之间互相有争论,有的甚至还攻击朝廷,这让汉武帝很是烦心。董仲舒的一番话,正好符合汉武帝从思想上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董仲舒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此时,丞相向汉武帝献策说:“各地推荐来的贤士,在学术上都不属于一派,本来各派之间就有争论,如果把这些人都留下来用的话,他们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会把朝廷扰乱,这些人不应该都留下。”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丞相的建议,把几个属于儒家学派的贤人留下,并且加以重用。
这件事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严禁其他派别的学说发展,只尊崇儒家的学说。汉武帝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治国大业。
武则天驯服烈马的故事
武则天,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自称“神圣皇帝”,后人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是一个敢于向封建社会宗法思想挑战的伟大女性。她在位50多年,表现出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再位期间虽然任用酷吏和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武则天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岁时,武则天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后,派人将她接进皇宫,见到她本人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便恩宠有加,封武则天为才人。
有一次,西域来了一个使节,向皇帝献上一匹名为“狮子骢”的宝马。皇帝很高兴,令文武大臣一起到皇宫前的庭院里观赏,想见识一下西域宝马到底有何奇特之处。
“狮子骢”个头高大,浑身上下毛色油光闪亮,高扬着头在场地上走了两圈,忽然一声长嘶,有如惊雷乍起。众人暗暗称奇。太宗非常满意,立即命令专门负责驯马的官员把马牵过来,骑上去跑几圈给自己看看。谁知驯马官骑上去屁股还未坐稳,“狮子骢”就前腿腾空而起,一声长嘶,把驯马官摔在地上。换了一个驯马官,下场仍然如此。大家都无能为力。
太宗十分扫兴,只好请来使者将马送到马圈,改天再试。第二天,太宗要文武官员全部到场,宣布谁能驯服“狮子骢”,赏白银一千两。在重赏之下,前后有七八位征战沙场多年的武将上场,但全都制服不了“狮子骢”,摔下马背,令旁观者咋舌不已。
太宗皇帝见再也无人敢出来驯服烈马,心内十分着急。这时,他身后走出了身材娇小的武才人。她向前施礼道:“请陛下让小女子一试。”太宗大吃一惊:“你小小年纪,又是文弱女子,怎能降服烈马?不行,不行。”
武才人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您过虑了。只要小女子手里有三件东西,就不怕‘狮子骢’不老老实实地就范。”太宗问:“哪三件东西?”武才人说:“钢鞭、铁锤和匕首。”太宗不解地问:“手握钢鞭还不够吗?”武才人说:“不管宝马、烈马还是平常的马,它们全是给人骑用的。它不听话,我先用钢鞭抽它;它再不听,我用铁锤击打它的头部;它再不老实,我干脆用匕首宰了它,这样的顽劣不驯之马,要它何用?”
众文武在一旁全听呆了,心想:“真是好大的口气!”唐太宗听了万分欣喜。他说:“你真是个聪明勇敢的女子,朕就依你,祝你成功。”
武则天腰里插着一只小巧的铁锤,别着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手中紧握一条钢鞭,出现在“狮子骢”面前。全场之人都为她捏着一把汗,太宗皇帝紧张得站了起来。
这时,只见武才人在烈马前虚晃几下,猛地窜到“狮子骢”背后。不等烈马回转身子,她便手执钢鞭用力打过去,“狮子骢”觉得浑身疼痛还未返身,武则天早已纵身跨到了烈马背上。“狮子骢”不甘驯服,照例高抬前腿,把身子直立了起来。武才人双手紧紧抓住马颈上的长鬃,双脚用力夹着马身,手中的铁锤雨点般地落在烈马头上。那烈马“嗷、嗷”地连声直叫,猛地抖起四蹄,沿着庭院跑了起来。武则天坐在上面稳如泰山。“狮子骢”终于跑累了,缓缓地走到唐太宗面前,安静下来。
唐太宗兴奋极了,他双手扶住跳下烈马的武则天,连声称赞。全场文武官员也无不口中称奇。
成吉思汗的崛起故事
成吉思汗生于贵族家庭。父亲叫也速该,是蒙古尼伦部共同的首领,母亲是也速该在野外放鹰时抢回来的。据说铁木真出生时手里握着一块凝固的血块,而那天父亲正好俘虏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于是给他起名为铁木真,是“铁一样”“铁之最精者”的意思。
他是蒙古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崛起于蒙古大漠,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国。
成吉思汗对内进行一系列改革,颁布法典,创立蒙古文字;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向西占领了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东部的广大地区,向南迫使西夏和金朝投降。他在近50年的军旅生涯中,充分运用分割包围、巧施诈术,避实击虚,以战养战,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勇士,创造了震撼世界的辉煌业绩,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篇章。
然而,铁木真的童年却是苦难的。当时,蒙古高原上居住着差不多一百个部落,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互相仇杀。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之后,尼伦部的泰赤乌人掌握了大权。泰赤乌人抛弃了铁木真母子一家,连铁木真家的牲畜也一起赶走了。
那时铁木真才八岁。失去了畜群,也就失去了游牧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铁木真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带着儿女们奔波于鄂嫩河上下两岸,采野果,挖野菜,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目睹了家庭的苦难,铁木真的心早就成熟了。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过着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而是主动承担了许多家务,带领弟弟们到河里钓鱼,在草原上弯弓射大雕,为母亲减轻了很多负担。
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铁木真身体健壮,才智过人,箭法更是一流,这使得泰赤乌部首领非常担心,他怕铁木真长大后会联合他父亲的旧部来报仇。他们认为,飞禽雏儿有更换羽毛的时候,野兽羔子有长成的时候,何况一个武艺超强的少年郎。
一天,泰赤乌部首领带着十几个人去袭击铁木真的家。这时候,铁木真正在附近山披上遛马,听说仇人正要捕捉他,便立刻跳上马,逃进茂密的树林。这时,泰赤乌部的一个年轻人看到了他的背影,喊叫着其他人,骑马跟在铁木真后面。树林又大又密,他们没有找到铁木真,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树林四周设下埋伏,等孩子自己出来。
铁木真在密林中只能以野果充饥,他感觉一天比一天饥饿,熬了十几天,实在受不了。他想,与其这样活活被饿死,不如冒着被抓走的危险出去看看,说不定还有逃走的可能。下定决心后,他就下山了。不幸的是,他刚从林子里走出,就被埋伏在四周的仇人抓住了。
铁木真被戴上枷锁,拉到各地示众游行。他任由仇人摆布,不做任何反抗,又装出惊慌害怕的样子,这样,仇人无意中降低了对他的防备。铁木真心里却时时刻刻寻找机会,准备逃跑。
一天晚上,泰赤乌部落征战归来,举行庆功宴,大多数人都四处喝酒作乐去了,只留下一个少年看守铁木真。铁木真故意在房间里摔打,弄出杂乱的声音,又大喊大叫。那少年不知何故,探进头,刚想呵斥一声,就被铁木真用木枷狠命地敲打在地。铁木真立马跨过他的身体,飞奔出去。
几经周折,铁木真终于逃回家中。母亲看到儿子又活着回来了,喜极而泣。铁木真不敢耽误,立刻组织全家迁到别处居住,躲过了泰赤乌人的迫害。
就这样,铁木真在与仇人的较量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睿智了。而这种坚强和睿智,使他结束了蒙古各部世世代代相互残杀的历史,并在不断的征战中震撼了整个世界。
聪明勇敢的“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出身农家。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投奔闯王高迎祥,成为其部将。后来称闯王。十三年(1640)秋率军入河南,用举人李岩提出的“均田免赋”、“平买平卖”、“剿兵安民”等口号为纲领,得到人民热烈拥护。五次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所部发展到百万。十六年(1643)攻取西安,次年春建立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
李自成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8岁上了村里的一所私塾,可是,这一身力气的小家伙,心思却总放在舞刀弄枪上,平时看到有重量的东西,都要拎起来练练臂力。他十来岁时候已经练就了一身结实的肌肉。父亲见儿子读书不成,却酷爱习武,就请来一位姓罗的师傅教他练功。在罗师傅的教导下,李自成武艺进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