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科学育儿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07500000013

第13章 母乳科学喂养好处多(2)

(1)母亲感觉乳房空;(2)宝宝吃奶时间长,用力吸吮却听不到连续的吞咽声,有时突然放开奶头啼哭不止。

(3)宝宝睡不香甜,出现吃完奶不久就哭闹,来回转头寻找奶头;

(4)宝宝大小便次数少,量也少。

(5)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妈妈就要认真起来,自己的奶水如果无法满足宝宝的成长需要,就必须考虑奶粉喂养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多数自认为“没有奶”的乳母并非真正母乳不足,应及时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并采取积极的催奶办法,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第二章婴幼儿的牛奶科学喂养

完全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不好

母乳喂养婴儿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母乳中有婴儿必需的免疫抗体,母乳喂养婴儿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次,母乳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比例,适合婴儿消化吸收,其中补体、乳铁蛋白等成分,是其他任何乳品都不可比拟的。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婴儿至少要喂满4个月的母乳。因此,若不是母亲有病或母乳缺乏等客观原因,不要完全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

煮牛奶的时间不能过长

有的母亲认为给小儿煮牛奶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可以消毒得更彻底,更容易消化吸收。其实不然,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加热时,呈液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发生很大变化。当牛奶温度达到60℃~62℃时,就会出现轻微的脱水现象,并出现沉淀。

牛奶中还含有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磷酸盐,加热时也会以不溶物质形成沉淀。当牛奶加热至100℃左右时,牛奶中的乳糖开始分解,使牛奶带有褐色,同时还会生成少量的甲酸,使牛奶带有酸味。最好的煮沸方法是采用“巴氏消毒法”,把牛奶加温至611℃~628℃之间30分钟,或加温至717℃煮30分钟,这样就可以把细菌杀死。如无法控制以上温度,也可以将牛奶烧开盖1~2分钟,但千万不能煮沸时间过长。

双胞胎宝宝喂养的方法

绝大多数双胞胎不是足月分娩的,发育不成熟。双胞胎的胃容小,消化能力差,宜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

双胞胎出生后12个小时,就应喂哺50%糖水25~50克。这是因为双胞胎体内不像单胎足月婴儿有那么多的糖原贮备,若饥饿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影响大脑的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第2个12小时内可喂1~3次母乳。此后,体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儿,每2小时喂奶一次,每24小时喂12次;体重1500~2000克的新生儿,夜间可减少2次,每24小时喂10次;体重2000克以上的新生儿,每24小时喂8次,3小时1次。这种喂哺法,是因为双胞胎儿个子瘦而轻,热量散失较多,热量需要按体重计算比单胎足月儿为多,每天每千克体重需35~36千卡。若无母乳或母乳不够,可用牛奶和水配成1∶1或2∶1的稀释奶,再加5%的糖喂养。奶量和浓度可随孩子情况和月龄的增加而逐步调整。在双胞胎出生的第2周起应补充鲜桔汁、菜汁、钙片、鱼肝油等,从第5周起应增添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泥糊、宝宝福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第三章均衡营养,科学进餐

注意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

随着婴儿的不断增长,单靠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因此,及时添加辅食便成为确保孩子智力和体格发育,继续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从生后第1个月内就应当添加浓缩鱼肝油滴剂(补充维生素D);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添加不同的辅食;到周岁时,每天三顿主辅食和两餐牛奶。

培养宝宝的进餐习惯和能力

宝宝在6、7个月大的时候,就想自己用手抓起食物来吃,这时,父母就要适当培养宝宝的进餐习惯,适当添加些奶水、牛奶以外的食物。此外,还要注意:

父母的心态很重要

在宝宝吃饭的问题上,妈妈的心态很重要。宝宝的胃口几乎随时会发生改变,所以当你精心制作了他上一顿喜欢吃的东西,端到他面前时,他也许一口也不要吃。其实,你的宝宝并不是存心捣蛋,只是他真的不想吃,可能他不喜欢这种吃法,而不是这样东西,所以换一种制作方法试试。

良好的饮食习惯

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玩玩具的习惯。

轻松愉悦的就餐气氛

吃饭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饭桌上的教育只是一部分,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宝宝吃手抓食物

宝宝在6、7个月的时候,就想自己用手抓起食物来吃。这时的父母千万不要觉得烦,应该放手让宝宝用手抓着吃。先让宝宝抓面包片、磨牙饼干;再把水果块、煮熟的蔬菜等放在他面前,让他抓着吃。刚开始时,一次少给他一点,防止他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全塞到嘴里。

把勺子交给宝宝

给宝宝喂饭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他总是要抢勺子。大多数妈妈这时会失去耐心,甚至对宝宝大吼大叫,宝宝学习吃饭的热情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父母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容忍,要照顾到宝宝的实际能力,可以用较重的不易掀翻的盘子,或者底部带吸盘的碗,当宝宝吃累了,用勺子在盘子里乱扒拉时,把盘子拿开。在宝宝成功时,给予热烈的鼓励。

不要总是强迫宝宝多吃

不必担心宝宝会饿着,如果他饿了,自己会要求吃东西。如果总是强迫宝宝吃饭,只是破坏他的胃口,使他厌食。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宝宝的吃饭问题,不要因为宝宝吃得多表扬他,也不要因为他吃得少显得失望。如果孩子一时不想吃,过了吃饭时间可以先把饭菜撤下去,等孩子饿了,再热热给他吃。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吃饭了。

宝宝能自己吃了,不要再喂他

宝宝能独立地自己吃了,有时他反而想要妈妈喂。这时,如果你觉得他反正会自己吃了,再喂一喂没有关系,那就很可能前功尽弃。如果他坚持让你喂,你可以简单地喂他几口,然后漫不经心地表示他已经吃饱了。这样,他如果想吃的话,就得自己吃。

平衡膳食,确保孩子所需营养充分补充

人的食物中必须含有六大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为小儿安排膳食时,各种营养素的供给,越接近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越好,这样的膳食就是平衡膳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谁都认为奶类好,但其中缺乏铁。蛋类营养价值优良,但缺乏糖类和维生素C。我们提倡让孩子吃多种多样的食物。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得到均衡的营养素。但要注意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素要分配得当,同时还要适合各年龄组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蛋白质是六大营养素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的主要成分。如果蛋白质供给得多,糖类供给得少时,则热量不足,这时蛋白质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所以,必须为小儿安排平衡膳食。

为达到这个目的,对婴儿来说关键是要按时添加不同的辅食,在允许的范围内经常更换辅食的品种;对幼儿和4~6岁儿童来说,就应当按营养成分制订每周食谱,力求主食和辅食经常变换花样,以达到平衡膳食,确保孩子的营养需要。

妥善选择强化食品

如今,市场上强化食品的种类较多,为了及时给孩子增添营养,不少家长比较喜欢选购强化食品。选购强化食品的目的是:

(1)弥补天然食物的缺乏和不足。

(2)弥补食物在制作或贮藏过程中所损失的营养素,因而加入一定营养素,使其恢复原来应有的水平。

(3)通过强化使某些营养素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可以达到用少量即可满足需要的目的。也可使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更为完善,如婴儿奶粉可用多种维生素强化。

(4)通过强化可以获得营养平衡,提高吸收率。

总之,为儿童选择强化食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儿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得到全面合理的营养。选择强化食品的标准,首要的是当儿童缺乏某种营养素时再进行强化。

这主要依据膳食调查,并通过体格检查来确定有无营养缺乏病。即使存在问题,首先应考虑改善膳食安排,提高食物的总摄入量,以解决营养素缺乏,绝对不能单纯依靠营养强化来供给营养素,必要时可在改变膳食安排的基础上,采取有计划性的营养强化措施。总之,选择强化食品一定要有针对性,最主要的是合理安排膳食,使小儿吃好每顿饭。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不好,一心想给孩子补养补养。因为喜欢给孩子增加点“补药”,当他们从广告上看到介绍什么补品补药好,就给孩子吃什么,或者看到人家的孩子吃,也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不妥当的。

人体有个特性,在营养不缺乏时补充营养物质,是不会被吸收的,并不是吃的“营养”越多越好,何况有些补药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吃“补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向医师咨询,千万不可滥用。儿童营养健康十忌

①忌发胖:肥胖对儿童发育不利,易造成弓形腿与平足。

②忌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不利于智力发育。

③忌暴食:暴食将造成消化不良。

④忌骂食:孩子在吃饭时挨骂,会造成儿童心情郁闷,消化不良,影响食欲。

⑤忌多糖:易引起蛀牙和肥胖。睡觉前更是不能吃糖。

⑥忌过咸:吃过咸食物易引起高血压。

⑦忌刺激:大人不要讲有刺激性、恐怖性的故事,更不要看这类电视或电影,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

⑧忌揉眼:常揉眼易发生眼疾。

⑨忌挖耳:以免引起耳疾。

⑩忌蒙头睡:以免呼吸不良气体。

做好每一阶段儿童的体格发育监测

0~6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儿童的体格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定期的体格检查是发现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正常,就应从他的营养、所在环境、生活方式和有无慢性病等方面进行查找,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

由于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其身体形态和各部分比例的变化较大,所以其生长发育有自身的规律。因此,了解并准确地评价其生长发育情况,对评价孩子的健康状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的时间

①婴儿期最好每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②幼儿期最好每3~4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③4~6岁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监测的内容

一般常用的指标有:身长、体重、胸围、头围、前囟、牙齿、皮下脂肪等。必要时还可以检查血压、脉搏、肺活量及相应生化指标。

测查及评价的方法

家长应将测量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进行动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