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24节气与养生(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2007100000030

第30章 预防疾病保健康(2)

正常人的甲状腺,每天分泌甲状腺激素80~100微克左右。碘和酪氨酸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如果饮食长期缺碘,便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机体的御寒能力也因此大大降低。另外,冬天寒冷刺激甲状腺,会反应性地使机体增加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需要,以致出现碘的相对不足。因此,冬天多吃些海带等含碘的食物,无论是对于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是增强机体御寒力,都是有好处的。

肾上腺的功能受垂体促肾上腺激素的控制。寒冷刺激脑垂体、下丘脑影响肾上腺,以促进肾上腺的功能,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热量;同时造成血液粘性变大、血沉和凝血时间缩短等,使血流变缓,减少散热。

寒冷能使人头脑清醒,使高级神经活动的某些机能如注意力、精确性增加,但运动协调和反应性减低。因此,气温过低,当气温接近0℃时,人体热量散发大于产生,会引起生理上、心理上的功能紊乱,出现神经紧张、寒颤、发抖等,而于工作不利。

气温还可使内脏功能活动发生变化,气温过低可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冬季体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此时内脏血管则相对扩张,血流相对增加,功能相对增强。胃肠粘膜遇气温降低,血液循环加快,腺体分泌增加,胰腺分泌也增加,其中寒冷对胃腺分泌的兴奋作用较明显,故冬季胃酸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和胃肠免疫功能均增强,人们往往食欲颇佳。但寒冷使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退;膜的通透性增加,胃酸对胃粘膜的作用增强而诱发溃疡病。在寒冷的情况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此外,寒冷还会影响呼吸功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冬季6节气寒冷可增加肝糖原转化,肝脏中酶的生成增加,肝细胞呼吸增加,有利于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并影响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可促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自脾脏进入血液,使之增高。

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许多疾病比平常更容易侵袭人体,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

国外许多研究认为,冬季有80%以上的死亡率高峰与寒冷气候有关;我国的有关统计也表明,冬季有85%以上的死亡率高峰的前5天内有冷空气降温。对于心血管病来说,往往在冷空气过境后两天内死亡率达到高峰;呼吸系统疾病则在冷空气过境后3天死亡率达到高峰;脑血管病多在冷空气过境后的1天和5天各出现一个高峰。

我国民间都比较重视冬至这个日子。农历上从冬至开始“数九”,它标志着寒冬来临了。据我国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反映,在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南下,造成骤然降温,这时往往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上述疾病的人来说,这时会感到浑身难受,并引起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民间有“冬至老人关”的说法。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冬至前后一定要加强防病保健,尽量把不利的气候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冬天必须重视寒冷对于人的侵袭。事实证明,寒冷诱发疾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过度寒冷刺激后,可使热平衡系统机能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觉末梢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寒冷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作用更明显,寒冷使人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都是不利的。

此外,寒冷易使上腹部受凉或吞咽进冷空气,易引起胃肠痉挛;寒冷能使鼻黏膜的温度及湿度均降低,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容易患鼻炎、感冒;寒冷亦可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相对缓慢,皮肤受凉后水分散失较多,常使皮肤粗糙或皲裂、老化。耳、鼻、手指等远离心脏部位,血液供应不足,常发生冻疮;寒冷还可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和血凝时间缩短等等,此时心肌梗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很高。同时,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也能造成血液黏性增加和血凝时间缩短。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必须重视防病保健。

春季的疾病预防

春季,天气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许多温病杂病如春温、风湿、感冒、流脑等时有发生流行。因此,春季6节气一定要重视防范温病杂病的侵扰,以增强保健养生效果,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1.春季6节气易发的温病杂病防范春季6节气易发的温病杂病首先要对春季6节气易发的温病杂病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1)春季6节气易发的温病

春季6节气主风之时令,时行温病主要表现于风热为病。论病种大体有春温、风温、麻疹、水痘、顿咳、风疹等病。这些疾病之所以称时行温病,是指它们在这样一个季节易于流行,具有红肿热痛等热象症状表现的共同特征。如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渴、咽干、舌上少津、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数等。这类疾病的发生大多由口鼻而人,主要侵犯人体的咽喉、呼吸道等部位。具有发病迅速,发热显著,易于流行的共同特点,一般症情较险,对人体危害性较大。

(2)春季6节气易发的杂病

春季6节气时令疾病,是指伴随春季时令的气候特点,易于发生的各类疾病。其中,温热性疾病发病急,来势猛,多具有流行性,所以常称时行温病,除此以外,统称时令杂病。春季6节气时令杂病,从病种讲主要有中风、感冒、头痛、咳嗽、眩晕、胁痛、肺痨、呕吐、噎膈、胃痛、心悸、痉病、郁症、小儿紫癜、小儿脐风、月经过多、经行情志异常、月经先期、妊娠恶阻、经行眩晕、经行风疹、癣症、疥疮、有头疽等。这些疾病,称春季6节气时令病,也并非指他们专发生在春季6节气,有的疾病也可发生在夏、秋、冬等季节里,只不过相对而言它们在春季6节气发病率要高一些。时令杂病一般病邪从人体口鼻或皮毛侵入,由于病种的不同,症状特征有较大差异,表现得千奇百怪。

对时令杂病应积极治疗,把它控制在轻病阶段,不要使之由轻转重,由重转危,甚至难以活命。

2.春季6节气温病防范与治疗春季6节气常见的温病防范与治疗择其要介绍如下。

(1)春温

春温是感受春季6节气温热病邪而以里热症为主发于春季6节气的一种急性热病,内因为人体阴精素亏,正气不足,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病程较长。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小便黄赤等里热表现,甚则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与现代医学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相似之处。

春温病病势凶猛,尤其是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威胁生命,要注意预防。

春季6节气气温过于温暖或者气温波动较大时,易于患春温病。

①预防措施

春温病多有较强传染性,在流行其间避免大型集会,个人外出要戴口罩,密切接触舂温病者,可以黄连10克煎水饮或喷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接种流脑菌苗:

6个月到15岁儿童应注射2针,每针0.5毫升,间隔3~4周。以后每年可加强注射一次,用量为0.5毫升。

注意:癫痫、痉挛、发烧、急性传染病、心肾病、活动结核、荨麻疹及哮喘患者禁用。

预防流感可用流感活疫苗:

接种对象为15岁以上的健康人,不适用于少年儿童(因反应强烈)。用喷雾法接种(大小型喷雾器均可用),每人约用0.5毫升。

注意:患急慢性呼吸道疾病、活动性结核、心脏病、发烧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

②治疗方案

春温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种:

a.葱豉汤:葱白3株,豆豉10克,加两杯泠水用小火煎煮,煎至一杯水时止火,待稍凉后一次饮用。

b参苏饮:人参、葛根、苏叶、前胡、六苓、姜半夏各15~20克,陈皮、桔梗、枳壳、木香、甘草各10~15克。加生姜3片、大枣3枚制成散剂、颗粒剂或丸剂,冲服、口服或稍煎沸后服均可。

c荠菜代茶:取荠菜带根30克,每日5~6次,加水煮代茶饮,4~5天为一疗程,间隔几天再服一个疗程。

d萝卜葱白饮:取鲜萝卜切片加葱白煮水代茶,早晚各一次,连服4~5天为一疗程。若用生萝卜汁加糖,每日早中晚各一匙。效果更佳。

e鲜荸荠:荸荠15个削皮,用石膏15~30克煮水加入白糖每日l~2次,连服3~4天。脾虚体弱者不宜久服。

f绿豆60克,白菜心3个,将绿豆煮烂,再加入白菜心煮至熟吃,每日一剂,分2次吃,连服4天。

g野菊花、金银花各6~10克,加水煎,流行季节以此代茶,连服一星期。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舂初为主要发病季节。患者多为小儿。

麻疹初期有发热、干咳、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畏光、流泪等症状,易误认为是伤风感冒。发病2~3天后,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为麻疹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发病3~4天后,发热更高,皮疹先从耳后、发际、颈部,渐延到颜面、躯干四肢,最后达手足底,一般3~5天,皮疹出齐,出透。恢复期疹出全面,按出疹顺序隐退,体温下降,3天左右退至正常,有糠皮样脱屑及留下褐色斑状色素沉着,约2~3周内消失。患者可获得终身免疫。麻疹的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1~2日直到出疹5日内均有传染性,以出疹前传染性最强。主要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当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或哭叫时,病毒就会随着飞沫喷射飘浮在空气中,若被易感儿童吸人,就会被传染。眼泪、痰及大小便中的麻疹病毒可污染手帕、毛巾、玩具、衣服和被褥等,如果易感儿童接触上述物品,也可能被传染。

①预防措施

a提高儿童抗病能力,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应积极接受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流行期间可给予肌肉注射胎盘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

b发现病人及早隔离,在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或到处串门,以免被传染。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应接受医学检疫2l天。

c用牛蒡子5克,紫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可预防麻疹。

②治疗方案

a疹前期:病人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睑红赤,泪水汪汪,小便少、大便稀,可用银翘散银花15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防风15克、薄荷10克、牛蒡子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b.出疹期:病人持续发热,起伏如潮,每潮发热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可服清解透表汤:桑叶15克、菊花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力子15克、葛根20克、紫草15克、丹皮15克。

c疹回期:疹子依次渐回,皮肤呈糖麸状脱屑,可服沙参麦冬汤:沙参25克、麦冬15克、花粉15克、玉竹15克、桑叶15克、扁豆15克、甘草10克。

③注意事项

患麻疹之后,尤要注意护理,减少并发症。

a.卧室空气要流通,不可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的阳光刺激。

b.口腔、鼻孔、眼睛要经常保持清洁。

c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物。

d多喝水,补足水分,出疹期发热时,不可将体温突然降低。

(3)风温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冬春,在冬季应寒反暧和春天阳气升发,春阳发泄时易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

春季6节气气候逐渐转暖,祖国医学认为春季风木当今,气候温暖多风,阳气升发,素享不足之人,或因起居不慎,即可感受风热病邪,着而成病。

风温病一般病轻,如果素体虚弱,治疗不及时也可出现高热、腹痛、腹泻甚至神昏等危重症候。

①预防措施

《内经》说:“春三月,是万物发陈的时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院,被发缓形,大地可以与物生机相合……”认为春季早早起床,穿宽松衣服,梳松散发式,在庭院慢慢散步,是春天养生之道。

居室当陈设简单,极力显得宽敞明亮,保持通风良好,尤其当天气转暖或周围有人患病时更要注意。素体热重者,要避免过晒春阳。

饮食以清淡为主,尤其素体热重或有发热咳嗽等症时,更应少食忌食辛辣之品。

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熏二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空气消毒,连续数天,以预防风温病传染。

流行季节以生贯仲3~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连服3日。②治疗方案

a有发热、微恶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表现时,即为初感风热病邪,可自服银翘解毒丸或银翘散:银花15克、连翘15克、苦桔梗8克、薄荷12克、竹叶10克、生甘草6克、荆芥穗8克、淡豆鼓6克、牛蒡子8克,水煎,香气大出时取服。